摘要:一天夜里,机枪手卿伯金在站岗放哨。突然,稻田方向传来一阵怪异的水声。他心里一紧,赶紧轻手轻脚地摸过去查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忍不住惊呼:“妈呀,咋这么多鬼子!”
1937 年,正值抗战艰难时期。
一天夜里,机枪手卿伯金在站岗放哨。突然,稻田方向传来一阵怪异的水声。他心里一紧,赶紧轻手轻脚地摸过去查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忍不住惊呼:“妈呀,咋这么多鬼子!”
1937 年秋,淞沪战场硝烟弥漫。27 岁的卿伯金,是湖南邵阳洞口县石江镇黄仙村人。他手握那挺已陪伴四年的马克沁重机枪,在宝山郊外稻田边警戒。谁能想到,这半夜的水声,竟引出一场扭转战局的伏击战。
卿伯金本是湘西农家子弟。1933 年 12 月 8 日,23 岁的他怀着 “吃粮当兵” 的朴素想法,加入湖南第 4 路军第 28 军 16 师 91 团机枪连。
那时的他或许想不到,这挺由南京兵工厂改造的 “民 24 式马克沁” 重机枪,会成为他抗日的得力武器。此枪重 49 公斤,装有高射枪架和对空瞄准环,既能平射日军,又能对空射击。
1937 年 9 月,28 军奉命奔赴浙江东海前线。这挺机枪跟着卿伯金辗转金山卫、宝山等地,在战火中成为令敌人胆寒的 “战场利器”。
当晚,奇怪的声音来得毫无征兆。前半夜站岗时,卿伯金还能听到远处日机轰炸的沉闷声响。
可到了后半夜,稻田里传来细碎的水声。这声音不像是下雨,也不像虫叫,倒像有人在泥水里拖东西。他屏住呼吸,猫着腰悄悄朝声音方向摸去。
借着月光,他瞧见稻穗缝隙中密密麻麻地趴着日军,足有上百人!这些日军穿着胶底鞋,正费力地在泥潭里架设机枪阵地,企图天亮前偷袭 91 团宿营地。
“连长!鬼子在稻田里!” 卿伯金压低声音,急切地呼喊。这一嗓子叫醒了沉睡的营地。
时任 91 团机枪连连长的甘阳生瞬间警觉。部队连日行军,战士们疲惫不堪。若不是这声警报,次日黎明,这支疲惫之师恐遭灭顶之灾。
甘连长当机立断,命令 200 名战士分三路包抄:一路从东侧稻田埂悄悄潜伏,一路沿西侧水渠迂回,最后一路由卿伯金带领机枪班占领制高点,形成 “口袋阵”,就等日军自投罗网。
此时的日军浑然不知自己已陷入绝境。他们穿着胶底鞋在淤泥中挣扎,与穿着草鞋的中国士兵形成鲜明对比。
草鞋轻便,脱起来容易,光脚在泥地作战毫无阻碍;而日军的胶底鞋沾上泥后重如铅块,每拔一步都费劲。
天刚蒙蒙亮,连长一声令下,200 把刺刀在稻田中寒光闪烁。卿伯金手中的马克沁重机枪率先怒吼,密集的子弹射向日军阵地。
这场后来被称作 “闰土式伏击” 的战斗,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打响。日军本计划天亮突袭,却反被中国军队包围。
战斗持续到天亮,稻田里横七竖八地躺着 120 多具日军尸体。中国军队缴获 12 挺重机枪、几十支步枪。
卿伯金的机枪下,倒下了 13 名日军。这 13 个数字背后,是 13 个破碎的家庭,13 条无法归家的生命。
若把时间倒回三个月前,同样是这挺马克沁重机枪,还创造过更惊人的战绩。
宝山争夺战中,日本飞机低空扫射,嚣张至极,甚至飞到树梢高度。卿伯金看着身边战友被炸得血肉模糊,怒火中烧。
他猛地调转枪口,瞄准低飞敌机,手指扣动扳机,250 发子弹瞬间射出。一架日军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尾部中弹,油箱起火,一头栽进稻田。
巨大的爆炸声吓得日军飞行员四散逃窜。这是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击落的第三架敌机。
“钱到赌场不是钱,人到战场不是人。” 多年后,卿伯金在回忆录中写道。
那时,他已回到湖南老家务农,白内障让他几乎失明。但提及那场战斗,他仍能清晰记得机枪的 117 个零件 —— 枪身 10 个,枪架和枪案拆了再组装需 15 分钟。
他常念叨:“这枪比老婆还亲,枪管热了就得换,水冷系统更得仔细照料。哪像现在的小年轻,连草鞋都不会编。”
这场稻田伏击战,在抗战史上或许只是微小的一笔,却反映出中日装备差距下,中国军队的智慧抗争。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射程达 460 米,可因 6.5 毫米小口径弹头,杀伤力不足,被戏称为 “打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
中国军队的七九式步枪射程虽仅 150 米,但 7.92 毫米口径的弹头杀伤力巨大,往往能带走一块血肉。
更关键的是,中国士兵穿草鞋甚至光脚作战,在泥泞稻田中行动敏捷;日军穿着胶底鞋,深陷泥潭,只能沦为活靶子。
历史学家姜廷玉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中指出:“武器装备的差距客观存在,但民心向背、战术灵活,往往能弥补装备不足。”
卿伯金和他的战友们,正是用血肉之躯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或许不知道《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生产重机枪的条款,却懂得在泥潭中与敌人周旋;他们或许不熟悉 “战术纵深” 这样的军事术语,却能用稻田作掩护,用草鞋当武器。
1948 年,程潜保安 12 团开往湘西剿匪时,卿伯金已不再是那个 23 岁的机枪手。
他的军功证件在 “文革” 中被焚毁,但记忆中的战场从未褪色。
2008 年 2 月 3 日,98 岁的卿伯金在湖南邵阳病逝。临终前,他还喃喃自语:“那天稻田里的水声,像极了家乡石江镇的水车声……”
在那段艰难抗战岁月里,像卿伯金这样的英雄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他们的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来源:人物故事奇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