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第一笔佣金到账时,危险已然来临。受害者下载不明APP或扫码入群后,在骗子指点下完成刷单、投票、充值等简单任务,并轻松获取小额佣金,这看似的“甜头儿”,实则是精心铺设的陷阱。骗子借此获取信任,并逐步引诱受害者加大投入,再以任务未完成、操作异常或账户冻结等借口拒
□ 李丽
当第一笔佣金到账时,危险已然来临。受害者下载不明APP或扫码入群后,在骗子指点下完成刷单、投票、充值等简单任务,并轻松获取小额佣金,这看似的“甜头儿”,实则是精心铺设的陷阱。骗子借此获取信任,并逐步引诱受害者加大投入,再以任务未完成、操作异常或账户冻结等借口拒不返还钱款,直至受害者觉察被骗。2025年前8个月,东昌府区发生的466起电诈案中,就有153起返佣金类诈骗,占比近33%。这些受害者并非缺乏常识,而是在诱惑面前,防卫意识被“侥幸心理”悄然攻陷。
返佣金类诈骗被称为“电诈之王”,源于其对人性弱点的精准利用。小额返利让受害者误以为幸运女神正眷顾自己,殊不知,这不过是骗子放出的诱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侥幸心理让人过度高估自身运气,而低估潜在风险。当受害者确信自己“能及时抽身”时,实则是盲目乐观。这种心理让我们相信诈骗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而自己恰恰是那个“例外”。
数据显示,在东昌府区返佣金诈骗受害者中,务工者、农民、学生和个体户占比高达八成。这些群体普遍怀揣着改变经济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对网络诈骗的防范能力相对薄弱。当生存压力遇上“快速致富”的诱惑,侥幸心理便迅速滋生。他们并非天性贪婪,而是在特定处境下更容易说服自己“这次可能会不一样”。例如,八里庙小区丁某某在家中扫描微信群内的二维码进入任务群,在客服指导下通过银行、云闪付、京东、淘宝扫码付款转账的方式做返佣金任务,无法提现,被骗4万多元。这背后是典型的“乐观偏见”。
骗子构建的骗局极具迷惑性。群聊里不断晒出的收益截图、伪造的证照、精心PS的提现记录,都在营造一种“真实可靠”的假象。许多受害者自认为具备防骗意识,甚至曾质疑他人为何被骗,这种“我不会上当”的过度自信,恰恰成为侥幸心理的掩护。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面对高回报承诺时,大脑的奖励系统会压制理性思考,导致不断自我说服:“平台看着正规”“已经返利了”“再做一单就停”……渴望快速获利的“冲动自我”,往往压倒了“谨慎自我”。
阻击此类诈骗的关键,不能只靠警示标语,更需破除侥幸心理。应让公众意识到,“万一成功了”的念头正是步入陷阱的开始。在社会治理层面,除了持续加强反诈宣传,更需构建“心理免疫系统”。例如,推广模拟诈骗场景训练,让公众亲身体验骗子的心理操控术,从而提升心理防御能力。技术手段同样重要,例如安装国家反诈APP识别可疑链接、与金融机构协同拦截异常转账等。
每一起刷单被骗都是一次心理的沦陷,受害者只是在某个瞬间,被侥幸心理带偏了。真正的防线,始于承认“我也可能被骗”——唯有保持这份清醒,才能免于“电诈之王”的蛊惑。
编辑:苏永乐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