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个叫杨洪的人私底下对于谦说:“如果太上皇回来,则皇位必将陷入纷争,你为了大明朝的社稷着想,一定要阻止太上皇回来!”
明朝景泰元年,在于谦的带领下,明朝打败了瓦剌大军,明代宗朱祁钰总算稳住了朝局。这时,有人建议把太上皇朱祁镇从瓦剌接回来。
根据《国榷·卷二十九》记载:
“(杨)洪私谓于谦曰:'上皇归,则大位摇,公为社稷计,宜勿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个叫杨洪的人私底下对于谦说:“如果太上皇回来,则皇位必将陷入纷争,你为了大明朝的社稷着想,一定要阻止太上皇回来!”
可惜,于谦没有听杨洪的,他认为大位既然已定,即使朱祁镇回来,皇位也是朱祁钰的。最终,于谦劝朱祁钰接回了朱祁镇。
可万万没想到的事,7年后,朱祁钰病重,膝下无子,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次登上皇位。杨洪一语成谶,于谦身首异处。好在杨洪已经去世,但杨洪的儿孙们却遭到了朱祁镇的清算。
明朝景泰年间,朝廷能打仗的人已经不多,能称得上名将的只有三人,分别是杨洪、石亨、郭登。这三人中,杨洪出名最早,堪称头号良将。本文,博史君将结合史料,为大家展现明朝中叶著名将领杨洪的跌宕人生。
杨洪,字宗道,祖籍江苏六合,后徙居北京昌平。《明史·杨洪传》记载:
祖政,明初以功为汉中百户。父璟,战死灵璧。洪嗣职,调开平。
杨洪家族世代为军户,他的祖父杨政在元末明初之际便以勇武著称,是常遇春麾下的百户。杨洪之父杨璟曾在靖难之役中为燕王朱棣效力,积功至指挥同知,后来在灵壁之战中战死。
杨洪生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他的父亲杨璟在北平屯兵,杨洪自幼和军人打交道,耳濡目染,深受尚武精神的熏陶。史载其"少沉毅,多筹略",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他不仅精通骑射,更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
建文时期,靖难之役爆发,杨洪的父亲杨璟随朱棣南征,战死沙场,杨洪袭承父职。朱棣登基后,杨洪被派到偏远的开平卫。当时,开平远在塞外(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有关系不错的亲友劝杨洪疏通关系,不要到这么远的卫所。但杨洪却认为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开心地去了。
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北征鞑靼,杨洪也在随军的队伍中,《明史》云:
从成祖北征,至斡难河,获人马而还。帝曰:“将才也。”令识其名,进千户。
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一直追到斡难河,鞑靼可汗本雅失里被朱棣打败,落荒而逃。杨洪当时只是开平卫中的一员,名声不显。但他却在这场战斗中冲锋陷阵,缴获人马而还。朱棣感慨说:“此人真是将才啊!”然后记下杨洪的名字,晋升他为千户。
永乐十七年,杨洪在巡边时遇到鞑靼兵马,他率军直追,缴获战马二十三匹,生擒对方首领,当时他的上司成安侯郭亮对杨洪期望颇深,指望杨洪能多立战功,为开平卫长脸。
杨洪真正大显身手,其实是在宣德时代。宣德二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阳武侯薛禄北击鞑靼,薛禄让杨洪担任先锋官。《国朝献徵录·卷10》记载:
复从阳武侯征虏至红山,公前行,战于朵儿班、你儿兀之地,公先冲入贼阵,斩获首级、牛羊等畜甚多,生擒贼首。
杨洪一马当先,率领麾下将士冲在最前面,在朵儿班、你儿兀这两个地方先后冲入敌军阵营,不仅斩获敌军首级甚多,还生擒了对方首领。
宣德六年,蒙古兵侵犯大石门,杨洪率军和敌方列阵对峙。杨洪命令前军不动,迷惑敌人。然后让后军悄悄绕到敌人后方,直接将敌军冲乱。前后包抄,敌军在大乱之下,遂解甲投降,大获全胜。
战后,有部下要杀俘虏泄愤,杨洪说:“杀降非勇武者所为,不能滥杀!”那些俘虏从此对杨洪非常服气。
罗素曾说过一句名言:爱国者总说为国家而牺牲,从来不说为国家去杀戮。
意思是,那些保家卫国的人,并不是喜欢杀戮的人,但为了国家,他们愿意去牺牲自己。
杨洪就是这样的人,为了大明朝的安定,他可以奋不顾身,可以牺牲自己,但他不愿多杀一人。
明朝宣德七年,明朝打算在西猫峪(今河北赤城马营乡)设立新的防卫所,兵部在遴选新生代将领时,认为杨洪在塞外征战近20年,屡立战功,可堪此任。于是,杨洪被调往西猫峪,杨洪这一次堪称“筚路蓝缕”,因为西猫峪啥都没有,地上满是荆棘。杨洪必须从砍荆棘、挖土堆、修城堡一步一步开始,他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最终完成这座孤城。这里后来被明朝称作“马营”,成为明朝后期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而杨洪则有开拓之功。
此后几年,杨洪以马营为中心,追剿一次又一次的边寇,朝中已无人不知杨洪的威名。
明宣宗驾崩后,太子朱祁镇登基,当时朱祁镇年幼,政务皆由“三杨”主持,兵部尚书王骥对杨洪非常爱护,如果有人诽谤或弹劾杨洪,王骥和“三杨”一概不信。《明史·杨洪传》记载:
时先朝宿将已尽,洪后起,以敢战著名。中朝大臣皆知其能,有毁之者,辄为曲护,洪以是得展其才。
意思是说,当时朝中的宿将基本上都去世了,杨洪是后起之秀,却以能征善战著名。朝中大臣都知道他的能力,因此尽力维护他,让他施展自己的才能。
正统三年,蒙古兀良哈南侵,声势浩大,“三杨”中的杨荣认为,应该让英国公张辅率军北上迎敌。而杨士奇则认为这样调兵太耗费钱粮,不如先让就近的杨洪先去试试水,如果杨洪战败,再让张辅去也不迟。于是,杨洪接到命令,便带着马营的一万多将士倾巢而出。
面对多他一倍兵力的蒙古人,杨洪丝毫不怵,他指挥将士们打移动战,将敌军各个击破。在激战中,杨洪被敌人从马上打落,并且伤到了右脚,但他越战越勇,生擒对方首领也陵台等九人,取得最终的胜利。
消息传到内阁,大家都称赞杨洪真乃大明朝新一代“名将”,于是调杨洪到宣府,宣府乃边塞重镇,是北京城的门户之一,把杨洪放在宣府,是对他的信任和重视。
杨洪在宣府打了大小二十多场战斗,基本上没有败绩,蒙古人都称杨洪为“杨王”。很多低级别的明朝将领在他麾下都赚到了军功,因此很多人都以在杨洪麾下为荣。
正统十四年,为了应对蒙古瓦剌部的多次挑衅,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当明英宗路过宣府时,特地召杨洪来见驾,命令杨洪守好宣府。
当年八月,明英宗兵败土木堡,明朝25万大军几乎全部陨落。等杨洪收到消息赶去救援时,已经来不及。当时,瓦剌人为了拿下宣府,押着明英宗朱祁镇到宣府城下,让朱祁镇写手谕给杨洪,命令杨洪开门。《明史·杨洪传》记载:
帝既北狩,道宣府,也先传帝命趣开门。城上人对曰:“所守者主上城池。天已暮,门不敢开。且洪已他往。”也先乃拥帝去。
杨洪当时处于两难之地,如果不给明英宗开门,就是抗旨,是为“不忠”。如果给明英宗开门,那就等于直接打开了大明朝的门户,是对大明百姓的“不义”。
杨洪最终决定自己不出面,派人站在城头上对敌人喊:“我们守的是大明朝的城池,我们的主将杨洪并不在城中,现在天色已晚,不敢开门。”
瓦剌人见没办法,只得带着朱祁镇到其他地方。
不给明英宗朱祁镇开门,对于杨洪来说,其实是非常冒险的。因为事后若追究下来,他必然会遭到清算。但他身后是大明朝亿万百姓,杨洪已经顾不得自己的安危了。
《战国策》有云:苟无民,何以有君?
杨洪的选择,即使在多年以后,仍令人钦佩。而他的选择,也的确给自己带来了灾祸。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时,其弟郕王朱祁钰负责监国。《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也先拥上道宣府,总兵杨洪闭城门不出。事闻,逮洪系诏狱。
因为杨洪不给朱祁镇开城门,这件事被人捅了出去,朱祁钰派人问罪于杨洪,将后者押入诏狱。
到了九月,为了避免被瓦剌人反复讹诈,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瓦剌大军知道朱祁镇已经没有价值,打算大举进攻明朝。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于是朱祁钰将杨洪释放,让他重回宣府。
实际上,朱祁钰从一开始就没有怪罪杨洪,当初将杨洪关进诏狱,也是迫于孙太后(朱祁镇生母)等人的压力。
杨洪重回宣府后,瓦剌人曾举兵攻打宣府,被杨洪击退。瓦剌人只得绕道紫荆关,直接进攻大明朝的首都北京,接下里“北京保卫战”打响。
瓦剌人进攻北京的时候,杨洪尚未接到朝廷的调令,他不敢擅离职守。等他收到朝廷的求援时,他急忙率领两万兵马杀向京城。此时,于谦等人刚好打赢“北京保卫战”,瓦剌人正忙着退兵,杨洪抓住时机,追杀敌寇。
杨洪从京城一直追到霸州,杀敌无数,仅擒获敌军高级将领就多达48人。不过,由于追敌太猛,杨洪的儿子杨俊身受重伤,差点死在沙场。
战后,明代宗朱祁钰论功行赏,杨洪因功被封为昌平侯。古代武将最大的梦想莫过于封侯,杨洪在战场上厮杀一辈子,终于功成名就。
这一年,杨洪已经70岁了,白发苍苍。他和石亨、郭登等人站在一起,明显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洪知道,他征战多年,身上伤痕累累,早不复当年之勇。
景泰元年,朝臣们争论是否迎回太上皇朱祁镇。杨洪劝于谦不要把朱祁镇接回来,否则将来必然会酿成大位之争。于谦没有听杨洪的谏言,这便是本文开篇提到的那一幕。
景泰二年,杨洪佩镇朔大将军印,再回宣府。当时,蒙古人听闻杨洪重新镇守宣府,都非常害怕。
但是,对于杨洪来说,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当时,杨洪的儿子、侄子们已经在军中站稳脚跟,他在宣府的威望又太高,他怕自己一家风头太盛,再加上被伤病折磨,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于是他决定告老还乡。
听闻杨洪要告老还乡,朱祁钰非常不舍。但杨洪执意如此,朱祁钰派去宣府的太医也说杨洪的身体亏损,气血不足。朱祁钰这才同意杨洪返京养病。景泰二年(1451年)九月十三日,杨洪像往常一样早起练武,突然晕厥,不治而亡。一代功臣骁将,就此陨落,享年71岁。
杨洪的去世,让朱祁钰猝不及防,朱祁钰为杨洪辍朝一日,亲临杨洪家中祭奠这位国之柱石。当日,朱祁钰下旨,追封杨洪为颍国公,谥号“武襄”。
唐朝诗人王维在《陇头吟》中说: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杨洪便是这样的人。
杨洪的去世,直接导致两个后果,第一是大明朝失去多年来的头号战将。第二是杨洪去世后,直接导致石亨被朱祁钰重用,到了景泰后期,石亨已经成为景泰最倚重的武臣,没有之一。这也是导致“夺门之变”的发生主因之一。
杨洪去世后,杨洪的长子杨俊继承昌平侯爵位。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杨洪一脉被清算。《弇州史料·后集·卷六十》中记载:
"(杨)洪以景泰中卒,不及见夺门。而英宗追念土木之恨,谓洪不能死绥,故削其恩荫。"
意思是说,杨洪死在景泰年间,没有经历夺门之变。但明英宗朱祁镇登基之后,怨恨杨洪当年在土木堡之变后没有给他打开宣府城门,又因为杨洪是朱祁钰信重之人,因此将杨洪的爵位削除。
这一严厉惩罚使得杨洪家族从巅峰跌落谷底,其子杨俊等被贬戍边,家产抄没,后来被诛杀。直到成化年间,才逐渐获得平反,恢复了部分名誉和待遇,但杨家昌平侯的爵位并没有被恢复。
可以这么说,若不是杨洪在景泰时期已经去世,若活到天顺时期,注定难以善终。
在博史君看来,杨洪出生于洪武年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7朝,他见识了“靖难之役”,也看到过“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他经历过“土木堡之变”,而他的家族却在“夺门之变”后被清算。他的家族历经大明朝的盛世,也看到了大明朝的衰落,杨洪以及杨家在明朝的沉浮,像极了大明朝的国运。
从军事层面上来说,杨洪绝对算是明朝中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戍守开平,屡立战功;筚路蓝缕,开拓马营;镇守宣府十余年,威震漠北。他身经百战,为明朝的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与统一,作出不可磨灭的功绩。下图为杨洪墓:
从政治上来看,杨洪体现了明朝武将的勇敢与困境,在土木堡之变后的危机中,他选择“大义”而舍弃“小忠”,选择支持朱祁钰,直接导致了他家族的辉煌和悲剧。在大变局下,武将能做的只有奋勇杀敌,其他的只能做时局的牺牲品,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宋史·岳飞传》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我华夏儿女,当学杨洪之勇,保家卫国,护我中华。
来源:博史通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