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月3日13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杨熙/摄(新华社发)
12月3日13时5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杨熙/摄(新华社发)
正如人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庆祝的日子,标志着成长与跨越,每一型运载火箭也有属于它独一无二的重要时刻。
12月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划破天空,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看似一次常规发射,于长征三号乙而言却不寻常,此次出征突破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新百”纪录,标志着其成为我国首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
“二十八载百次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首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龙乐豪回头凝望,百感交集。
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发展史可以发现,20世纪70年代,长征一号开创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河,不久后便退役。接过接力棒的长征二号系列火箭成为中流砥柱,在完成近地轨道任务时得心应手,但到更高的轨道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轨之梦,群星有之。
所谓高轨,是指离地球3.6万公里高空的一条特殊轨道——地球同步轨道。这条轨道“只此一圈”,资源稀缺,先占先得,是每个渴求自主发展、心怀航天梦想的国家争相部署的目标。
高轨之梦,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与生俱来。但作为当时研制难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1996年2月15日首飞就遭遇重大失利。
“我是长征三号乙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们的胆子也够大了,首飞就承担发射一颗国际卫星的任务,全世界公开广播,这在国际上没有先例。”龙乐豪至今记得,“火箭起飞22秒,就像运动员跳高,跨过一个横杆不往上飞,而是斜掉下去了。”
那是龙乐豪最刻骨铭心的一天,也让这位火箭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当时,研制人员的情绪跌落谷底,但他们没时间舔舐伤口,而是即刻投入故障检测,122项试验、256条改进措施等着他们……
不服输、不退缩,这股劲头很快就在长征三号乙火箭身上体现出来。1997年8月20日,改进后的长征三号乙意气风发、重返“战位”,成功将菲律宾马布海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打出漂亮翻身仗。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历经磨难、涅槃重生,长征三号乙火箭终于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拿出一张任务数量统计的曲线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乙火箭现任总指挥金志强告诉记者:“自2011年起,长征三号乙火箭平均每年发射约7次,其中高峰时期每年发射8-11次。”
首飞至今,长征三号乙火箭经过100次发射打出了98.6%的成功率。对于这个成绩,龙乐豪很欣慰。他说:“按百分制计算,它也算是得了98分的‘优等生’,按国内或者国际标准来看,它都是不错的‘金牌火箭’。”
“嫦娥”探月、“北斗”导航、“中星”通信、“高分”遥感……仰望星空,长征三号乙火箭托举过如此多响当当的“明星”,每一颗、每一组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国之重器,它们服务于交通运输、救灾减灾、城市治理等领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
翻开长征三号火箭的客户名单,美国、法国、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尼日利亚……一长串国家名字的背后,是长征三号乙一次次成功发射的记录,它将一颗颗“友谊之星”“发展之星”“希望之星”安全精准送入轨道,为诸多国家发展进步提供务实支持和助力,特别是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分享太空”的梦想。
高轨,当群星平稳运行于其上时,长征三号乙火箭身上所承载的中国航天精神,也散发出耀眼的光。它以长征火箭之名,将世人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期盼,忠诚可靠地带到人们的梦想之地。
当提起“长征”时,不少人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两条路:一条,是中央红军90年前在血与火中蹚出的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还有一条,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开辟出的问天之路。我国运载火箭设计之初,首批航天工作者受到《七律·长征》的启发,决定以“长征”一词来命名火箭。他们希望我国火箭事业能像红军长征一样,跨越重重难关,最终抵达胜利彼岸。
因为能够抵达,群星开始闪耀。今天,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100”,这背后数以万计的航天人正和它一起踏上新的“起点”,开启下一段太空新长征。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