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创新征途漫漫,唯有勠力攻坚勇毅前行。8月10日至15日,全景式记录天津滨海新区勇闯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书写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的六集纪录片《创新的征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热播,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该纪录片不仅是新时代
编者按:科技创新征途漫漫,唯有勠力攻坚勇毅前行。8月10日至15日,全景式记录天津滨海新区勇闯新质生产力发展前沿、书写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的六集纪录片《创新的征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连续热播,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该纪录片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科技进步的缩影和礼赞,更是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的响亮回答——如何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这条征途上,新区以扎实的实践,亮眼的成果,充分展现其作为国家级新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滨海担当”与“滨海作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滨海动力”,拿出“滨海方案”。
为真实记录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的实际行动,深度聚焦企业创新步伐,充分展现创新成果与活力。区融媒体中心派出记者深入纪录片报道企业展开调研,推出“回放央视纪录片 探滨城创新密码”特别报道,充分讲好滨城创新故事。请看第二篇《从“跟跑”到世界“领跑”!“火箭心”见证中国创新“滨城力量”》。
津滨海讯(记者 孔一权 报道 戴枭翔 摄影)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也正是在此时期,医疗行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在今年8月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的六集纪录片《创新的征途》中,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向记者介绍了这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国产人工心脏——“火箭心”。正是由于它的诞生,才为广大终末期心衰患者重新带来了生的希望。
于绝望中见光明 置死地而获新生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这一天,68岁的马国庆正在家中和老伴放声歌唱,庆祝今天拥有的甜蜜生活,也庆祝自己的“五周岁生日”。生日容易理解,可为什么是五周岁呢?这事还要从五年前说起。2020年,饱受终末期心衰病痛折磨10余年,马国庆的身体已经扛不住了。“在唐山市,我跑遍了所有的三甲医院,也找遍了能看病的大夫,可都没能解决问题。”彼时面临死亡威胁的马国庆,在老家四处求医却毫无收获,最终他找到了北京阜外医院。那里的专家告诉他,对于现在这种情况,只有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才有可能治愈。但全国每天都有排队等待供体的终末期心衰患者,什么时候才能匹配到适合自己的心源,又是什么时候才能排上?一年,两年,还是更久?马国庆不知道,但他觉得自己可能等不到那天了。于是,原本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他只能待在家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状况日渐衰退。“每天都在吃药,这样活着简直就是受罪。那一阵子,硝酸甘油我一晚上要吃7粒,到后来根本就不管用了。饭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每天晚上,我不是坐着就是趴着,一躺下就浑身难受。病情加重后,我就不下楼了,一部分是身体原因,另一部分也是我心灰意冷了,实在接受不了自己变成这个样子,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触。”谈及当年,马国庆的脸上带着沉重的表情,语气也不自觉地低沉下来。
就在将要彻底放弃时,他得知位于滨海新区的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正在联合研发一款纯国产人工心脏,而这款人工心脏对像他这样等不及匹配供体进行心脏移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就是救命神器。于是,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他们一家从唐山来到滨海新区。幸运的是,当时的“火箭心”研发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马上就要进入临床试验。于是,在泰心医院院长刘晓程的带领下,专业医疗团队以最快的速度为马国庆研判病情并进行了手术。2020年9月,他成为了这款纯国产人工心脏“火箭心”的第一名临床试验患者,同时也是第一名获益者。“做手术前,我只是听说这个人工心脏能治我的病,至于术后能恢复到何种程度,我压根没去想,也不敢想。本来命都快没了,哪还顾得上想那么多啊,能治好病就行。”可让马国庆没想到的是,手术之后只是几天的工夫,他就感觉到了身体的变化,呼吸变得顺畅了,睡觉也安稳踏实了,走路也越来越有劲儿了。“现在?现在那感觉相当好啊!我每天都骑着电瓶车出去钓鱼,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天南海北也都能去转转了。手术之后,我和老伴还有家里的孩子每年都出去旅游,就连华山我都爬上去了。”如今,五年过去了。马国庆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患病前的时光,打台球、钓鱼、爬山重新成为了他的日常,欢声笑语也重新出现在了这个家庭。
马国庆在华山旅游
马国庆在西安旅游
马国庆在东戴河旅游
手术成功的日子,是他新生的开始,于是他把这一天当成了新的生日。也是在这一天,泰心医院和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也特意来到他家为他献上鲜花庆祝“生日”,并为他进行了人工心脏体外装置的定期检查。“做完手术这么多年了,一直有医生给我做定期身体情况跟踪随访,我特别感激泰心医院。我是第一个装上‘火箭心’的患者,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作用,我太知道这个病的痛苦了,也太了解这些病人身后那些家庭的绝望,所以也特别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患者可以通过‘火箭心’被治愈。”
十六年只磨一剑 一剑出可保太平
2009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联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双方立志要打造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国产人工心脏,造福国内广大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和他们的家庭。经过十余年的研发,医工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在2020年9月,这款被命名为“火箭心”的人工心脏进入临床试验,使50位心衰患者重获新生。2022年7月,“火箭心”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正式上市。
至此,“火箭心”这款纯国产人工心脏伴随着医疗创新的技术发展,如春风一般吹进了无数像马国庆一样的患者生命当中,让他们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至今,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已经完成“火箭心”手术82例,获批全国第一家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培训基地。刘晓程在全国范围内现场指导了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5家医院,培训医生500余名,开展了“火箭心”手术199例。同时,国内首创无体外循环、无ECMO辅助的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创伤小、恢复快,让患者极大受益。目前,在刘晓程的带领下,全国已有5家医院通过这样的微创方式完成“火箭心”植入手术13例,患者恢复良好,全部健康出院。
这些原本已经被终末期心衰判了死刑的患者的生命,在医疗科技创新的加持下被医生们从死神的手中抢了回来。而关于“火箭心”这款纯国产人工心脏的创新之路还在继续,现在第二代“火箭心”的研发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
由跟跑并跑再到领跑 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创新力量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2024》显示,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约有890万。心脏移植虽然是较好的应对疗法,但由于心脏供体严重匮乏,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而心室辅助装置,也就是人工心脏,是心脏移植外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始使用,但高昂价格让很多中国患者望而兴叹。为了中国广大终末期心衰患者能够得到更有效地治疗,一款纯国产的、能让国人用得起的人工心脏就显得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心衰患者可以活下来了,我们以挽救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让老百姓能够花得起这个看病的钱。”在“火箭心”成功上市后,刘晓程如是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因“火箭心”而重获新生,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手术时已有76岁,比马国庆手术时的年龄还要大13岁。“对于体重小的孩子,现在的‘火箭心’还是有点大了,也太重了。实际上并不仅是我们国家如此,现在全世界人工心脏的发展现状基本都差不多。所以一款适合儿童的更轻更小的人工心脏就是我们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刘晓程告诉记者,“其实在我们第一代‘火箭心’刚刚上市的时候,第二代重量只有75克的‘火箭心’就已经基本初具雏形。经过几年的不断研发,目前,针对这款人工心脏的动物实验已经完全成功,并顺利通过中检院的检测。这个血泵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全世界小儿没法装人工心脏这个空白。在医学上,我认为我们已经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并且我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领跑世界人工心脏领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谋未来就要谋创新。从1958年6月26日,中国第一例体外循环手术完成,到2022年7月13日,“火箭心”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审批,正式上市。为了让更多百姓重获健康,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众多医疗工作者一直行走在这条医疗创新发展之路上,而今后也必将坚定持续地走下去。“现在全世界的业界已经感觉到了中国的崛起,我们这个‘火箭心’的问世有点像DeepSeek,令外国人瞠目结舌。在这方面我们有信心再迭代研发,现在是第二代出来了,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也都在研发当中。现在我觉得我脑力还可以,体力也可以,虽然已经76岁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活出价值,把我的余生都献给我最钟爱的人工心脏事业,使中国在这个领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部分照片由马国庆家属提供)
来源:津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