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精神科康玉春医生。从事临床诊疗40余年,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一提到精神分裂症,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幻觉、妄想等直观的阳性症状。但对患者和家属而言,更磨人的往往是那些“藏在暗处”的困扰:
大家好,我是精神科康玉春医生。从事临床诊疗40余年,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一提到精神分裂症,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幻觉、妄想等直观的阳性症状。但对患者和家属而言,更磨人的往往是那些“藏在暗处”的困扰:
不爱说话、对亲人冷漠、不愿出门、对生活毫无热情,甚至连日常洗漱都需他人帮助。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表现,正是医学上所说的“阴性症状”。
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在控制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方面效果明确,但对阴性症状的改善往往有限。许多患者即便阳性症状得到控制,却仍因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问题,无法正常回归家庭与社会,陷入“治不好、活不好”的绝望,这也成为临床诊疗中的一大难题。
作为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安定医院王彦恒主任的学术继承人,我始终坚信传统中医理论能为这类难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结合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我发现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核心,与“脾”“肾”两大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五神藏”理论指出,脾主“藏意”,掌管正常的思维活动,若脾虚失养,会导致思维贫乏、反应迟钝;肾主“藏志”,主导人的意志与专注力,若肾虚精亏,则易出现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对生活失去动力。
简单来说,阴性症状中常见的“不想思考”,多与脾虚有关;“不愿行动”,则常与肾虚相关,而两者叠加,更会加重精神失养的状态。
因此,针对阴性症状的调理,应该以“健脾补肾、益气填精”的核心思路——通过健脾来恢复正常思维功能,通过补肾来提振意志活力。同时兼顾患者可能存在的兼证,如情绪烦躁、体内有热等,酌情配伍疏肝、清热等治法,让调理更具针对性。
>>临床案例分享
27岁的辛女士,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自言自语,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用药物(具体名称不详)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
家人特地带她来北京找我看诊,我发现辛女士舌边有明显齿痕,舌苔白腻。结合她自言自语,常莫名担心害怕,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日常表现懒散,不愿打理个人卫生,还伴有腰膝酸软、入睡困难、大便溏薄等症状表现,辨证为“脾肾两虚证”,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突出。
基于“健脾补肾”的诊治思路,我为她拟定了个性化的中药方剂:用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改善脾虚导致的思维迟钝;用生地、菟丝子补肾益精,缓解肾虚引发的腰膝酸软与意志缺乏;略加少量丹皮清肝凉血,平衡体内气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中药调理,辛女士的思维认知能力逐步改善,对家人的沟通能主动回应,不再像以前那样“冷漠迟钝”。可以帮忙家里干一些活,自言自语的症状消失,入睡变得顺利,大便也恢复了正常,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很多。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阳性症状是“看得见的危机”,阴性症状则是“藏不住的消耗”。许多患者正是因为阴性症状得不到改善,才难以真正回归正常生活。中医调理讲究“辨证施治”,从脾、肾入手改善脏腑功能,为缓解阴性症状提供了新的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治疗都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调整。
我也会继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让更多患者不仅能“控制病情”,更能“活出质量”,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
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来源:北京精神科康玉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