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法国人拍摄的沈阳中捷厂,国营工厂的待遇,真的让人羡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14:29 1

摘要:说起1985年那个法国摄影师加斯穆尔到沈阳中捷友谊厂拍照的事,现在网上还能找到些老照片和相关记录。那时候他带着相机来东北,专门瞄准这个厂子,拍了不少车间和工人的影像。加斯穆尔是个法国人,职业摄影师,平时喜欢记录工业现场,早几年在欧洲拍过煤矿和工厂,这次来中国东

说起1985年那个法国摄影师加斯穆尔到沈阳中捷友谊厂拍照的事,现在网上还能找到些老照片和相关记录。那时候他带着相机来东北,专门瞄准这个厂子,拍了不少车间和工人的影像。加斯穆尔是个法国人,职业摄影师,平时喜欢记录工业现场,早几年在欧洲拍过煤矿和工厂,这次来中国东北,算是扩展视野。1985年6月,他到了沈阳,厂方接待他,让他进车间转悠,拍了几天。那些照片后来流传开来,成了80年代国营工厂的一个缩影。沈阳中捷友谊厂不是随便哪个小厂,它在东北工业圈子里挺有名,代表了那时候重工业的水平。

先聊聊这个厂的历史吧。它起步于1939年,那时候东北被日本人占着,叫满洲机械株式会社,主要干军火活儿,生产六零炮、冲锋枪和小车床。厂子规模不小,设备齐全,日本人用它支撑战争需求。1949年后,东北解放,厂子收归国有,先改名叫沈阳机器厂,后来又叫沈阳第二机床厂。重点从军工转到民用,生产大型机床,支持国家工业建设。1953年左右,它正式定型为机床厂,引入一些苏联技术,工人开始组装摇臂钻床和镗床。1960年,为了纪念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合作,厂名正式变成中捷友谊厂。那年5月,举行了改名仪式,从此成了东北机床行业的招牌。

厂里主打的产品是50型和80型摇臂钻床,还有T68和T611镗床。这些东西在当时国内机械加工领域很有名,精度高,稳定性好,全国不少工厂都用得上。摇臂钻床的臂杆能灵活调整,适合钻大孔;镗床则处理精密内孔,车间里这些设备运转起来,效率高。80年代初,厂子产量稳定,年产几百台,销往各地。加斯穆尔来拍的时候,正赶上厂子高峰期,车间里机器满负荷运行。

说待遇,就得提国营工厂的福利体系。那时候进厂当工人,是很多人眼红的事。工厂像个小社会,啥都有:医院看病不愁,幼儿园小孩有人管,小学教育厂里办,图书馆借书免费,食堂吃饭实惠。工人上班安心干活,下班生活全包。住房是厂分配的筒子楼,租金低,几块钱一个月。医疗费厂报销,孩子上学不用额外掏腰包。物价也稳,一斤猪肉一块多,一瓶茅台八块,普通人过日子够用。

工资方面,实行八级工制度,从1级学徒到8级首席技师。1级刚入门,学扫地擦机器;2级、3级练基本操作;4级算高级工,能独立干活;5级、6级是技师,带徒弟;7级、8级是顶尖,处理复杂零件。1985年左右,普通工人月薪30到50元,看起来不多,但实际购买力强,能养家。高级技师,尤其是8级工,月入160元左右,比厂长还高。厂里尊重技术,8级工有特权,车间遇到难题,大家让路给他们上手。进厂不容易,得考试或有关系,乡村青年挤破头想来。

加斯穆尔拍的照片里,就有这些内容:女工操作台式钻床,男工推车运料,技师调试摇臂钻床立柱。那些年,厂子还参与国家项目。1964年,国家搞三线建设,厂里立钻车间300多名职工整体搬迁到宁夏中卫,带去设备和技能,建了大河机床厂。1965年投产,主要继续产钻床和珩磨机。沈阳留下的部分继续运转,支持东北工业。

80年代,国营工厂待遇确实让人羡慕。相比农村或小作坊,工人有保障,收入稳。全国类似厂子不少,沈阳这几个机床厂——第一机床、第三机床、中捷友谊——都拿过国家质量奖。1980年到1985年,沈阳经济靠重工业拉动,机床出口也开始多起来。中捷厂的产品精度达国际水平,帮国家赚外汇。

后来发展呢?厂子没停步。1991年,大河机床厂从宁夏中卫迁到银川,扩大规模,改名叫宁夏大河机床厂,继续产数控设备。沈阳中捷厂在1995年左右,并入沈阳机床集团。集团整合了当地几家机床厂,成了国内机床巨头。2000年后,集团上市,沈阳机床股份公司成立,员工上万。技术升级,从手动机床到数控,引进德国希斯公司技术。2004年,并购德国企业,提升重型机床能力。

如今,沈阳机床集团还在,产品出口全球。但回看80年代,那待遇是真好。工人退休有养老金,厂子养老体系完善。加斯穆尔的照片成了历史资料,网上搜搜就能看到,提醒大家国营时代工业贡献大。厂子从军工转民用,支撑国家建设,几代工人付出多。

来源:烟寒若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