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阶段是孩子从青春期走向成年的 “关键过渡期”—— 他们既有强烈的自主需求,又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困惑等多重挑战,作为家长,该如何陪孩子走过高中这三年。从今天起,我将从切身感受来讲一讲,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高中阶段是孩子从青春期走向成年的 “关键过渡期”—— 他们既有强烈的自主需求,又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困惑等多重挑战,作为家长,该如何陪孩子走过高中这三年。从今天起,我将从切身感受来讲一讲,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构建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核心是从 “管理者” 转变为 “支持者”,在尊重边界、共情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彼此信任的合作模式。以下是具体可落地的方法,按 “认知调整 - 行为实践 - 避坑指南” 三个维度展开:
家长的心态的往往是亲子关系的 “晴雨表”,先调整对高中孩子的认知,才能避免 “好心办坏事”。
误区 1:“高中必须以学习为唯一中心”真相:高中孩子的 “心理能量” 是有限的 —— 如果他们在人际、自我认同上有困惑,会直接影响学习状态。比如孩子因 “和同桌闹矛盾” 分心,家长若只说 “别想没用的,赶紧做题”,反而会让孩子觉得 “不被理解”。
调整:把 “学习优先” 变成 “身心优先”—— 先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你今天回来好像有点累,要不要先歇会?”),再谈学习;允许孩子有 “非学习类” 的放松时间(比如每周看 1 次综艺、和朋友打 1 次球),适度的 “留白” 反而能缓解学业压力。误区 2:“孩子不说,就是没问题”
真相:高中孩子的 “沉默” 不是 “顺从”,可能是 “不想被评判”—— 比如考差了不敢说(怕被指责)、遇到人际矛盾不愿提(觉得家长 “不懂”)。家长若因 “孩子不沟通” 就放弃,会逐渐拉开心理距离。
调整:接受 “高中孩子的沟通是‘碎片化’的”—— 他们可能不会像小时候那样 “主动分享”,但会在吃饭时、散步时偶尔提及小事(比如 “今天数学老师讲的题好难”)。此时不用立刻追问 “那你听懂了吗?要不要补补课?”,而是先 “接住” 话题(“确实,高中数学进度快,跟不上的时候肯定会慌”),让孩子感受到 “说出来是安全的”,慢慢愿意多聊。误区 3:“我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
真相:“为你好” 的本质是 “家长的经验判断”,但高中孩子需要 “自主试错权”—— 比如选文科还是理科、要不要参加社团,家长若强行替孩子做决定,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人生不由我掌控”,反而引发叛逆。
调整:把 “决定权” 还给孩子,家长做 “参谋”—— 比如选科时,不说 “理科就业好,你必须选理”,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你平时物理课状态怎么样?作业完成度高吗?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近几年文科 / 理科的志愿方向,你再结合自己的兴趣选”。即使孩子选的方向你不认可,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如放弃学业),也可让他们尝试,过程中的体验比 “正确的结果” 更重要。
认知调整后,需要通过具体行为让孩子感受到 “被理解、被信任”,以下 4 个动作可日常践行:
高中孩子最反感的是 “家长式说教”(比如 “我当年比你辛苦多了,你这点压力算什么”),有效的沟通要满足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
倾听技巧:少问 “为什么”,多问 “怎么样”比如孩子说 “我不想参加月考了”,不要急着问 “为什么不想考?你是不是怕考差?”(容易让孩子觉得被审视),而是说 “最近是不是复习得太累了,所以对月考有点抵触?”(先共情情绪),等孩子点头后,再问 “那你觉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你稍微轻松点?”(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他)。避坑:不在饭桌上 “查岗式” 提问
避免一坐下就问 “今天作业写了多少?”“这次周测排名怎么样?”,饭桌上可以聊轻松的话题(比如 “今天学校食堂有什么好吃的?”“你们班最近有没有好玩的事?”),让家庭成为 “放松的港湾”,而不是 “第二考场”。
家长对学业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心态。很多孩子的 “厌学情绪”,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是因为 “家长的期待太沉重”。
正确做法:关注 “过程”,不盯 “分数”孩子考差了,不说 “你怎么又考这么差?我平时白给你报补习班了”,而是说 “这次是不是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我们一起看看试卷,把不会的地方标出来,明天问老师或者找同学请教?”(帮孩子聚焦 “解决问题”,而不是 “否定自己”)。关键动作:帮孩子 “拆解目标”
比如孩子说 “我想考 600 分,但现在只有 550 分,好难”,家长可以和他一起拆:“600 分需要每科多少分?比如数学现在 110,能不能先定个小目标,下次提到 115?我们看看 115 分需要在哪些题型上多拿分(比如选择题少错 1 道、大题多写 1 个步骤)”—— 把 “大目标” 变成 “可实现的小步骤”,孩子会更有动力。
高中孩子的 “独立感” 需要通过 “拥有自己的空间” 来建立,家长过度干预会让孩子觉得 “不被信任”。
隐私边界:不偷看日记、不查手机即使担心孩子 “早恋” 或 “玩手机上瘾”,也不要偷偷翻孩子的书包、看手机聊天记录。如果想了解孩子的社交情况,可以说 “你最近好像经常和 XX 聊天,他是不是你们班的?你们平时聊什么呀?”(坦诚表达关心,而不是 “监视”);如果担心手机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 “使用规则”(比如 “晚上 10 点后手机放客厅充电,周末可以多玩 1 小时”),规则由双方协商,孩子会更愿意遵守。生活边界:不包办所有事
比如不替孩子整理书包、不帮孩子洗袜子、让孩子自己规划周末的时间(比如 “周末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放松?自己安排就好”)—— 生活上的自主,能让孩子更有 “掌控感”,这种掌控感会延伸到学习上。
高中家长往往很忙(比如要工作、要照顾家庭),但 “陪伴质量” 比 “陪伴时长” 更重要。
高质量陪伴的 3 个场景:① 睡前 10 分钟:关了手机,和孩子聊几句轻松的话题(比如 “今天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不用聊太久,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到 “你愿意花时间关注他”;
② 周末一起做件事:比如一起做饭(让孩子帮忙切菜、洗碗)、一起散步(绕小区走一圈)、一起看一部电影(看完后可以聊 “你觉得电影里哪个角色最有意思?”)—— 共同体验能拉近心理距离;
③ 关键时刻的 “支持”:比如孩子参加运动会、文艺汇演,家长有空可以去现场;孩子生病时,放下手里的事多照顾(比如 “今天你好好休息,作业明天再补,我给你煮点粥”)—— 这些细节会让孩子觉得 “家里永远是我的后盾”。避免 “对比式否定”
不说 “你看隔壁小明,这次又考了年级前 10,你怎么就不能向他学学?”—— 每个孩子的节奏不同,对比会让孩子觉得 “我永远不够好”,严重打击自信心。如果想鼓励孩子,可以说 “你这次比上次多考了 10 分,尤其是英语听力进步很明显,继续保持!”(聚焦孩子的 “自我进步”)。避免 “过度焦虑传递”
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比如 “高考就这一次,考不好以后就没出路了”“我现在天天睡不着,就怕你考不上好大学”—— 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高考不仅是我的事,还背负着家长的期望”,压力会加倍。家长可以自己找渠道缓解焦虑(比如和其他家长交流、运动、看书),在孩子面前保持 “稳定的情绪”,孩子会更安心。避免 “用‘爱’绑架孩子”
不说 “我为了你辞职 / 放弃升职,你要是考不好,对得起我吗?”—— 这种 “牺牲感” 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反而不敢面对家长。家长要明确:“你的付出是自己的选择,不是孩子的负担”,可以说 “我愿意支持你,是因为我爱你,不管你考得怎么样,我都相信你有自己的价值”。
高中孩子需要的不是 “完美的家长”,而是 “愿意理解他、信任他的家长”;家长需要的也不是 “完美的孩子”,而是 “愿意和自己沟通、一起面对挑战的孩子”。不必追求 “永远不吵架”,偶尔的矛盾是正常的,关键是矛盾后能 “好好沟通,一起解决”—— 比如吵完后,家长可以主动说 “刚才妈妈 / 爸爸有点急,说话语气不好,对不起。我们再好好聊聊,好吗?”。
记住:高中三年,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家长和孩子 “共同成长” 的过程。放下 “必须让孩子考名校” 的执念,多关注 “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是否学会了承担责任”,亲子关系会更轻松,孩子反而会在 “无压力” 的状态下,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最后,对于“您是否是控制欲很强的家长吗?”做一个小测试,评分标准在最后,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来源:樱野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