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新书热卖榜第一 | 这本书将成为家长贴心的“心理育儿手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7:46 1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教育部2023年数据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约为17.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孩子的抑郁、焦虑、厌学、社交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家长陷入困惑:我们倾尽心血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和教育资源,为何孩子依然不快乐?为何亲子沟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教育部2023年数据显示,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约为17.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孩子的抑郁、焦虑、厌学、社交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家长陷入困惑:我们倾尽心血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和教育资源,为何孩子依然不快乐?为何亲子沟通越来越难?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关注孩子的“外在成长”,却忽视了“心理养育”这一底层根基。《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的诞生,填补了如何帮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养育这一空白,可以帮助家长从“本能式教育”升级为“专业型引导教育”。

2025年4月,《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上市当当网,很快引起读者的关注,并登上当当新书热卖榜第1名。

《成为孩子心理养育高手》,上市即登上当当新书热卖榜榜首

您是否在孩子养育中遇到难题?是否尝试过很多方法却仍然迷茫和沮丧?很多家长都感叹孩子“难养”,动不动就“玻璃心”、抑郁、焦虑、易怒、厌学、躺平、网瘾、跟父母对着干、没目标没动力还高敏感自尊。这本书将成为您贴心的“心理育儿手册”,用专业心理学技巧为您排忧解难,帮助您用智慧有爱的方式养育孩子的心灵。

本书由两位一线心理咨询师十多年的智慧与经验浓缩而成,志在送给中国父母一把开启孩子内心力量的“金钥匙”,让孩子活出健康、自信、绽放的人生。

作者介绍

萨林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国际大学心理学双硕士,个案咨询量超过7000小时(80%以上个案为青少年咨询)。擅长青少年心理、婚姻、亲子、个人成长等领域的咨询与教学。出版《心理咨询师的高价值沟通课》等著作。

赵璇,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通过自媒体分享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应用的话题,帮助上千个家庭走上科学育儿的道路。擅长亲子关系和生涯教育领域的咨询与教学。

本书特点

针对养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比如胆小、怯懦、沉迷电子产品、学习拖拉磨蹭、叛逆、抑郁、厌学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可操作的建设性建议,很适合因育儿问题而迷茫的3—18岁孩子的家长阅读。

两位作者都是心理学专家。个案咨询量超过7000小时(80%以上个案为青少年咨询),帮助上千个家庭走上科学育儿的道路。

以作者多年在一线做心理咨询的经验为基础,将心理咨询师的一手案例汇编成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传达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养育,让读者学会如何给孩子赋能。

随书赠送作者独家心理养育课程《成为太阳:成长型家长必修课》,免费听一线心理咨询师的课。

专家推荐

我们不知道如何做父母,唯有在爱中不断学习。本书让人启发良多。

——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这本书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书中有大量一手案例和可操作的建议,很适合家长阅读。

——郑桂先 桂先家庭教育创始人

编辑推荐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的实用性。作者萨林娜老师和赵璇老师多年来深耕在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线,个案咨询量超过7000小时,80%以上个案为青少年咨询。这本书是他们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书中有很多案例,案例均来自中国家庭真实场景。在书中,我们部分还原了作者在做心理咨询时,与咨询者的对话,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本书直面“内卷教育”“隔代养育”“网络沉迷”等本土化挑战,拒绝“纸上谈兵”,对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序言

心成长,新成长

郑桂先 桂先家庭教育创始人

很惭愧,我虽然近四年来一直在互联网平台以直播和线上团体治疗的方式帮助了四万多个家庭,但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把这些一手案例汇编成书。我的好姐妹、好闺蜜———赵璇和我们北大的师姐萨林娜老师,做成了我一直想做但还没做完的事。我和赵璇是北大读心理学研究生期间的舍友,读书期间她给我的印象是美丽而坚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毕业以后,她一直以独立心理咨询师的身份,给很多在养育方面有困难的家庭做咨询,自己也是养育了一儿一女的母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本书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可操作的建设性建议,更有一手案例帮助大家理解,很适合正在因育儿问题而迷茫的 3~18 岁孩子的家长阅读。我特别认同书中的一个理念:养育孩子,其实是重新养育自己。这和我的“育人先育己”理念不谋而合。这本书与很多育儿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教给家长们养育孩子的“术与道”。它不仅针对养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比如沉迷电子产品、学习拖拉磨蹭等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还专门写了如何重新养育自己。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因抑郁症休学在家的 15 岁女孩儿的父亲如何跟女儿道歉的案例。这位父亲在与咨询师模拟跟女儿道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了很多家长会犯的典型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不敢、不愿跟孩子道歉,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觉得自己作为长辈跟小辈道歉会没有面子。但是,是自己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修复亲子关系重要?正在经历类似痛苦的家长们,也想想这个问题,就知道要不要为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道歉了。

第二个错误是,在道歉过程中,特别喜欢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辩解。这位父亲在描述完让孩子痛苦的经历后,习惯性地补一句“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是父母说的话中孩子们最讨厌的,没有之一。如果您也经常会跟孩子表达类似的意思,一定要刻意改正,因为这句话足以让您所有的道歉前功尽弃,而且会把好不容易拉近的亲子关系重新推得更远。

第三个错误是,急于通过道歉的手段解决事情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想通过道歉与孩子重新建立情感联结。案例中的这位父亲在跟孩子描述完自己对她的伤害后,着急地表示“爸爸以后改……”,而没有与孩子当时痛苦的感受充分共情。这说明这位父亲在表达歉意时内心还是有很功利的目的——希望孩子原谅他。

所以,咨询师跟这位父亲说的一句话,我也想再强调一遍给正在读这本书的很多家长:“认真道歉就好,是否原谅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必要求和期待。”这三种错误也是我的学员在进行团体训练时,我们的辅导员反馈得最多的错误类型。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发人深省的案例,哪怕是一点儿心理学的知识和基础都没有的读者,都能看懂并且照着实践。

最后,我非常高兴,我的闺蜜赵璇和萨林娜师姐做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写下来这么有价值的书,让更多普通家庭受益。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部分心理养育才是育儿关键

第一章养身不易养心更难:你了解心理养育吗?

重塑我们的养育

心理养育五字箴言

青春期是最后纠偏期

五种错误的养育模式

案例示范:帮助一位爸爸向女儿道歉,修复关系

第二章养育目标:你想养出怎样的孩子?

制定养育目标的基本原则

消极养育目标和积极养育目标

第三章五种家庭模式你的家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吗?

不做口是心非的父母

限制型家庭的特点和危害

成长型家庭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章重塑与超越你在给孩子创造怎样的原生家庭?

别把错都甩给原生家庭

新的家庭模式的构建

让家成为孩子的港湾

案例示范:对女儿不满的妈妈

第五章孩子不再得“空心病”,心理赋能是关键:如何给孩子提

供充足的心理营养和内在力量?

不可忽视的心理营养

对给予孩子心理营养最重要的三类关系

儿童期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

青春期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

案例示范:为自卑的青少年注入心理营养

第二部分养育中的具体问题

第六章黏人、爱哭、分离焦虑: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真正的安全感

安全感为什么重要?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揭露的亲子关系真相

建立孩子安全感的科学方法

案例示范:分离焦虑的孩子

第七章胆小、怯懦、畏畏缩缩如何重塑孩子的自信 ?

真正的自信

人如何才会自信?

看到孩子的天赋,助力孩子的自信人生

案例示范:退缩怯场的男孩

第八章叛逆、易怒、我行我素如何正确管教孩子,为孩子立规矩?

管教是孩子成长的栅栏

错误的管教

怎样才是正确的管教

案例示范:和手机成瘾的孩子立规矩

第九章 父母一开口,孩子就厌烦对抗:如何在爱中有效沟通?

语言的力量: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跟孩子有效沟通的法宝

跟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说话

案例示范:总想出手打人的男孩

第十章贪玩、拖延、不务正业:找到切入点,让孩子爱上学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发掘孩子先天的学习方式,助力孩子爱上学习

案例示范:被视为多动症的“手到型”学习者

第十一章电子产品成瘾:帮助孩子重回现实世界

瘾症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三点建议

打破瘾症的恶性循环

案例示范:用“外化”技能帮助电子游戏成瘾的青少年

第十二章出轨、家暴、离婚:直面现实,增强心理弹性

不要回避,真实面对是渡劫的开始

帮助孩子面对父母出轨、家暴、离婚

案例示范:帮助父母离婚的女生重建自我

第十三章抑郁、焦虑、自伤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看见情绪危机背后的真实原因

应对抑郁症

应对青少年焦虑

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该怎么办

案例示范:帮助躁狂发作的青少年

第十四章遭遇霸凌:如何帮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孩子遭遇霸凌,家长第一时间该怎么做

遭遇霸凌的后续心理重建

案例示范:帮助因校园霸凌而抑郁休学的青少年走出阴影

第十五章厌学、躺平、厌世、没动力:帮孩子重燃内驱力

孩子丧失活力的根本原因

三步让孩子重获自主性

第三部分进阶高手级别的养育,你也可以

第十六章挖掘潜能,成为孩子的伯乐:科学、精准地找到孩子

独特的天赋与热爱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父母的认知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科学、精准地发掘孩子的天赋

案例示范:帮助一位父亲发掘孩子的天赋

第十七章在爱与智慧中给足孩子心力:如何给予孩子爱与被爱

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和智慧的心灵?

高手级别的养育一定是爱的养育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幸福是什么

人怎样才能幸福

智慧的心灵

案例示范:我与女儿进行有深度的对话

第十八章主权交接与授权:如何逐步将人生的方向盘交还给孩子?

父母一定要具备授权的智慧

跟随孩子的成长来授权

赋予孩子自主表达的权利

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青春期的任务交接

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第十九章 父亲与母亲的最大使命:找到孩子的 SHAPE 模

父亲作为健康权威的重要性

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

允许孩子活成他自己

确认和助力孩子的独特使命

第四部分 边养孩子,边重新养育自己

第二十章 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自我疗愈与赋能

伤害不是永远的

觉察与突破自己的愤怒模式

第二十一章 突破心智模式,经历二度成长 心脑合一,修复系统漏洞

心智模式的运行逻辑

养育孩子的四个层级

养育就是修补系统漏洞的过程

设立边界和规则

第二十二章成为会沟通的人:怎样说话才能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口有大能,不要小看你说的话

三问而后说

和孩子沟通的七个禁忌

怎样说话才能说到孩子心里去

案例示范:孩子写作业拖拉,有厌学情绪,用五句话来改变

第二十三章成为孩子可靠的朋友:如何和孩子发展持久的、有深

度的、能彼此信任的友谊?

友谊: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

与孩子发展有深度的友谊

和孩子发展彼此信任的友谊

第二十四章自己先做轻松可爱的人:为孩子提供情绪价值,成为

一家人的快乐源泉

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

家长轻松愉快,才能给孩子情绪价值

案例示范:我怎样让自己保持稳定正向的情绪状态

第二十五章先让自己幸福:拥抱你的真情实感

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减少消极情绪的影响

做一个爱自己的人

精彩书摘

用“外化”技能帮助电子游戏成瘾的青少年

来访者基本信息:Z,一位 17 岁的男生,就读于北京某重点高中,三年前确诊双相情感障碍。本次为第 10 次心理咨询。

咨询师 S:我们上次咨询时你自己主动说想要解决你打游戏上瘾的问题,你也学习了一些具体的时间管理的方法,不知道本周你执行得怎么样?

来访者 Z:上次咨询完我还挺有信心的,前两天也坚持得不错,第三天在家和父母又大吵一架,我心理压力很大,想放松一下,就又玩起来了,而且玩得比以前还凶了,玩到夜里3 点多。

咨询师 S:那你玩到夜里 3 点多的时候快乐吗?玩得很爽吗?

来访者 Z:也没有,我以为我放纵一把应该会很快乐,其实是越玩越焦虑,玩完之后又感觉很空虚、很没意义,然后又自责,觉得怎么又管不住自己了,有点自暴自弃。

咨询师 S:那接下来的几天呢?

来访者 Z:接下来三天我的状态就更不好了,一有压力就想玩游戏,玩完了又自责、难受,感觉像一个旋涡,恶性循环。这个过程中完全学不进去,觉也睡不好,跟父母关系更紧张了,他们对我也很失望。我也有想好的时候,但每次想要重新开始,就有一个声音跟我说:算了吧,你都已经这么失败了,彻底躺平得了,你就不是学习那块料。

咨询师 S:上上周咨询的时候,我请你打个比方,游戏对你来说像什么?你说电子游戏像你最好的朋友,在你孤独的时候陪伴你,沮丧的时候给你一些快乐。那么结合上一周的经历,你现在认为电子游戏像什么呢?

来访者 Z:我现在觉得它像一个诈骗犯!

咨询师 S:哈哈,这个比喻有意思。那这个诈骗犯对你有什么动机呢?

来访者 Z:它先是扮演一个好人,让我喜欢它、信任它,给我一些快乐;现在我感觉它就是想控制我,骗我一些最宝贵的东西。

咨询师 S:什么宝贵的东西呢?

来访者 Z:最主要的就是我的时间和精力,它想让我把时间和精力都给它,不让我干别的事情。它也离间我和亲近的人的关系,骗我说这些人都不爱我、不理解我,只有它能给我满足和快乐,别人都是坏的。但我心里知道不是这样的,我爸妈管我玩游戏也是关心我,但是它会教唆我去恨我爸妈,跟他们吼、吵架。

咨询师 S:它真是把你骗得挺惨!不只时间、精力和爱的关系,还有你的健康和睡眠也被它骗走了!那么它承诺给你的快乐和满足,它给了吗?

来访者 Z:有一点吧!就是玩的过程还是有一点快乐和满足感的,但是非常短暂,只能通过不断的玩来维持,而且越玩越没意思了。最难受的是玩完之后心里那种空虚和自责。我也在想,为了这么短暂又不真实的快乐和满足,我值得付出这么大代价吗?时间与精力没了,学业毁了,人际关系也搞砸了。但是又出不来,每次总是不知不觉被拉回去。

咨询师 S:是啊!这个诈骗犯背后是有很大的势力的,好不容易把你拉下水了,肯定不会让你轻易逃走。如果你自己真心想从它手心里逃脱,我可以帮你,但我要确认:你是不是下定决心和这个诈骗犯一刀两断了?还是说,你现在还有点不舍得?

来访者 Z:我头脑里很想和它一刀两断,但是我心里还是有一些留恋的,主要是习惯了,我怕我一有压力就又控制不住去打游戏,就像一种逃避和自我安慰一样。

咨询师 S:你能有这么清晰的自我认知非常好!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我会教你一些具体方法一步步摆脱它对你的控制。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