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的建筑观,轻建造,村民共建共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17:45 2

摘要:最近经济下行的寒流席卷而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乡村发展困境也愈发凸显。乡村的发展也许不需要过多的建筑,但一定需要更多的生长性的建筑活动,给乡村带去新的活力和希望。小隐建筑在乡村的建筑实践已经有七年之久,经历了十多个项目,并且一直保持周期性的回访与

最近经济下行的寒流席卷而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乡村发展困境也愈发凸显。乡村的发展也许不需要过多的建筑,但一定需要更多的生长性的建筑活动,给乡村带去新的活力和希望。小隐建筑在乡村的建筑实践已经有七年之久,经历了十多个项目,并且一直保持周期性的回访与追踪。多数项目投资重,经营者又是招商引进的“外地人”,项目运营过程中没有与当地人的力量形成合力,使用和运营情况都不太理想。

▼瓣亭鸟瞰

建筑到底能给乡村带去什么,一段时间里困惑良久。2024年底我们在小隐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全新的乡村运营品牌“不在山林”,接管了泸州梨花村项目的运营。团队下海亲历乡村运营的每个细节,希望能从中找到“解惑”的一些门道。为了项目能更好的生存,团队住进村里,绞尽脑汁策划了很多活动,过程中不经意的促使我们思考了很多关于“什么样的建筑活动更符合乡村生活和乡村环境”的问题。经过几个月与村子的朝夕相处,我们发现了很多之前完全不曾思考和关注过的问题,于是便萌生了“田野计划”这个系列性的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性的建筑活动,找到解决乡村问题的些许“答案”。

▼梨花包围的瓣亭

乡土社会的建筑观
The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of Rural Communities

乡村极少数公共建筑属于国家现行建筑法规的管理范围,而绝大多数建筑都是村民的自建房,游离于建筑法规之外。建筑师通常关注的建筑设计年限、防火规范、结构设计、建筑美学、无障碍设计等等,套用在这些乡村自建房领域,可能90%以上的自建房都必须全部摧毁……!然而它们却陪伴着乡村的人们度过了长久的岁月,有的甚至长达几代人……!这里并不是提倡去做不合法规的建筑,而是作为建筑师想换一个角度,站在长年生活在乡村的人们的视角,重新审视在乡土社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

▼轻巧的庇护所

▼密实的庇护所

建筑功能
Architectural Functions

我们长居成都,行走得最多的便是四川的乡村,这里就以偏概全的聊一下四川的乡村。大多数建筑师所了解的四川民居都是川西林盘院落形式,然而这却只是四川民房极少数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乡村的绝大多数民房并非书本描述的状况。受造价、天气、观念等的影响,这些建筑的构成非常简单。绝大部分呈“一”字型或者“L”型布局,由主屋、偏房、坝子组成,少数老房子还保留着檐坎和“燕子口”(堂屋退让出的空间,屋顶上经常有燕子来筑巢,老家的老人们给取了非常诗意的名字“燕子口”)。

主屋一般布置堂屋、客厅、卧室,偏房一般是厨房、厕所、畜圈、杂物间、仓库等。老房子的“燕子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半户外休憩空间,很多日常的活动都在这里完成,这是乡村生活特有的形式,一大半时间都消磨在户外和半户外。新式的民房一般没有“燕子口”,天气好的情况下,休憩活动在屋前的坝子里完成。这一点相比老房子已经退步很多,不管天晴下雨,一家人都可以坐在遮阳避雨的半户外空间喝茶、摆龙门阵的场景彻底消失了。

▼常见民房平面图,Common house plan © 小隐建筑

▼四川老民房

建筑时效
Architectural Temporality

乡村建筑对于时效性的要求和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大部分城市建筑动辄五十年的设计使用年限,乡村建筑尤其偏房却更似“临时性建筑”或“可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村民建房的时候,不会强制性的要求建筑长达几十年的使用年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贴心的去维护。老房子的主屋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梁柱都是能使用几十上百年的材料,一代甚至几代人都不会更替,外墙和楼板根据损坏情况三五年维护更替,屋面的小青瓦基本每年都会维护一次,二十年前农村都还有“捡瓦匠”专门做这件事情。

▼鸟瞰

▼和村民一起共建

相比主屋,偏房不需要长时间使用,也不讲究保温节能,用材和做工更为简单。虽然维护频率较高,但维护成本很低。城市建筑规模大、用地紧张,往往要求一次性投入就能使用几十年,且后期改造代价高昂,可变性有限。而乡村建筑规模小、用地灵活,采取”哪里坏了修哪里”的方式,通过多次小规模投入实现长期使用。不满意的地方,隔三五年就能轻松改造,特别是偏房的改动成本更低。正是这种特性,使乡村建筑能够不断变化形态,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这种差异源于对建筑投入方式和理念的不同。乡村建筑经过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维护,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聚着长期的心血,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这正是许多老人不愿离开老宅的重要原因。

▼铺地板

以这样的视角再看待乡村建筑活动,我们尝试采用村民自建房的方法,把乡村建筑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主屋+偏房,室内+半户外+户外,长期建筑+临时建筑。从而有效的控制建造成本,降低建造难度,营造多元的生活场景,建立更长效的情感链接。

▼铺地板和打磨毛刺

田野计划
Field Project

田野计划——瓣亭,是我们为此做的第一个实验性建筑活动。作为梨花村·不在山林的点睛配套,瓣亭扮演着偏房的角色,半室外、低造价、低技术、快速建造、方便拆卸、精巧、低碳环保……计划之初制定了多项原则。瓣亭选址在梨园一块巨石之上,占地约20平米,周围被几颗老梨树环绕,枝叶散开时整个瓣亭都在树荫之中。我们没有赋予它任何功能,希望它如“燕子口”一般,开放自由且闲适,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它。

▼铺地板和打磨毛刺

▼巨石上的小庙

▼融入绿色的瓣亭

巨石附近有几处竹林,长满了不同品种不同粗细的竹子。鉴于团队以往对竹材的研究,我们决定打造一个全竹结构的瓣亭。按照乡土老房子的主次结构逻辑,选用19根直径80左右的老斑竹作为梁柱结构,采用螺栓和铁丝绑扎双重固定形式;墙面围护和地面次梁选用直径60左右的斑竹,地板和入口门廊装饰选用直径40左右斑竹,仅采用铁丝绑扎的方式固定。梁柱预计可以使用5年左右,其余构件若有损坏,单根替换竹竿即可快速修复。整个瓣亭用了大小竹子约120根,竹材花费300元;铁丝、螺栓、工具等辅材花费450元;耗时5天半,人工费2160元,总共费用2910元。瓣亭搭建完成时恰逢不在山林的梨花盛开,人们纷至沓来涌入瓣亭,以自己觉得舒适的方式在“燕子口”展开着各自的欢喜。

▼搭建过程示意图

▼被树荫遮盖的瓣亭

▼细部

▼玩耍的人们

轻建造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因地制宜”应该是乡村建筑活动的核心原则,除了尊重乡土的“建筑观”,点状分布的农村宅基地决定了乡村建筑所呈现的分散式和小规模化,农村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对乡村的巨大冲击,也导致乡村建筑的用途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具备造价低、灵活多变、就地取材、气候适应、低碳环保等特点的“轻建造”或许是更适合乡村建筑活动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的适应和解决乡村宅基地分散、土地利用调配、建筑时效性、低成本投入等一系列问题。瓣亭“轻建造”实验选用的竹子来自邻居曹大爷家的两处竹林,砍伐、搬运、下料、组合、绑扎、清理,“从竹林到瓣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竹子为速生材料,价格低、重量轻、结构性能优越、便于加工运输、施工工艺要求低,在四川的乡村随处可见,作为乡村半户外的配套建筑具有天然的优势。

▼瓣亭成为棋牌室

搭建瓣亭的大石头上原本有一个邻居赵幺爷用木棒搭建的三角棚,仅用了6根木棒、3块层板和两块帆布,极其简单,长期用来堆放杂物。三角棚子和大石头、老梨树构成的关系十分惬意,很多人路过都说那个棚子很适合进去坐坐,于是和赵幺爷讲了我们搭建瓣亭的想法,他听了之后欣然应允,三角棚被移到附近另外一颗梨树下。出乎意料的是,棚子移过去和那颗梨树的关系看起来依然十分惬意……!瓣亭的设计灵感就来自赵幺爷的三角棚,融入梨花花瓣的意象,使其更柔韧,更具有仪式感。瓣亭的搭建顺应场地高差,竹子长短不一落在地面和石头上确保地板的水平,搭建好的瓣亭像是轻轻放在大石头之上。几年以后也许它还在,青竹变黄竹,也许它被拿去当做了柴火,彻底消失。它见证了大家的欢乐,留下了记忆,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那块大石头依旧在那,又会兴起其他的生命。

▼赵幺爷的棚子

▼花丛中的瓣亭

除了竹子,乡村还有很多可以挖掘利用的材料和轻建造手段,乡村常见的木材,工地常用的脚手架、竹跳板、竹排板,蔬菜大棚的管架、遮阳网、拱棚膜、塑钢线,搭偏房和屋顶棚架常用的彩钢板、玻纤瓦、铁皮瓦、阳光板等等。这些在乡村司空见惯的材料经过一定的设计转化,应该还具有很大的“建筑性”,小隐建筑团队也正在筹备第二次田野计划“青云工坊”。

▼丰富光影

村民共建共营
Community Co-Creation and Co-Management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村建筑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带动乡村社会的发展。大多数乡村项目的建设资金来自财政补贴或外部招商引资,立项以后开展设计工作,然后招募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又从各地采买材料,并引入技术工人,仅雇用少量当地人做杂工,直至整个工程建造完成,留在当地的经费占比极小。项目建设完成后通过招商的形式招募运营单位,运营单位雇人多数也非本地人,运营产生的利益基本没有回归到当地。

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建设和运营所开展这些建筑活动似乎只是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人和事件,村民并没有机会直接参与其 中,资金从外面进来,经过乡村这个中转站,最终大部分又回到了外面,却没有为当地人创造太多的经济价值。当地人没有获得收益,也就形成了非常多显性和隐性的矛盾,对于运营方发起的活动自然就不会全力支持。乡村建筑活动良性的状态应该是建立外来的人和当地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关系,相互依存和关照,形成和美的乡村邻里关系,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乡村活动的开端,其实是有条件解决一些上述问题的,建筑师选择开展建筑活动的方式,很大程度影响了当地人参与后续施工建造和运营的深度,决定了当地人从这一系列建筑活动中所获益的比重,以及在活动中所建立的情感纽带。有了利益和情感的双重关联,才能形成和美的、长期和发展关系。

▼树影中的瓣亭

▼仪式感

田野计划的核心原则就是村民共建共营,不在山林所运营的餐厅和窑烤面包,所需的一部分瓜果蔬菜等食材与当地村民合作,农田被良好的利用,同时也创造了与当地人互利共赢的关系。瓣亭设计的核心策略是“轻材料,重人工”,接近3000元的造价,材料只占了26%,其中40%的材料费花在了村里,搭建瓣亭以及未来维护瓣亭所需的竹子就地取材。瓣亭的搭建方式也极为简单,没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大部分村民都可胜任,占比最大的人工费也就全部给到了村民。整个建筑活动所投入的资金85%都留在了村里,仅有15%又回到了外面,虽然总金额并不高,但这种尝试或许是一种乡村建筑活动值得审视的模式。

▼细节

瓣亭的搭建,我们与邻居曹大爷、赵幺爷、游大爷从早忙到晚,一起砍竹子、扛竹子、锯竹子、搭竹子、绑竹子,过程中他们给了我们很多实用的宝贵意见,期间大家不时开开玩笑,闲聊之中还了解到了他们年轻时候的一些趣事儿,几天下来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看着瓣亭一点点呈现出来,都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和成就感,两群岁数差着辈的人相互间的感情也因为这次活动变得更加深厚。

瓣亭搭建完成恰逢梨花全盛时期,无数客人前来打卡互动,听到最多的是:有意思、环保、合适、独特、结实、像一座小庙……这些只言片语的描述也正契合了我们搭建瓣亭的初衷。瓣亭搭好的第二天,两位邻居大爷还邀上好友坐在附近石头上,观看客人在他们亲手完成的瓣亭里活动,村里的很多邻居也来图个热闹,都夸赞他们亭子搭的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想必也和我们一样,正在感受那一份“成就”的喜悦!

▼与邻居共建

▼大人小孩各得其所

▼阳光、鲜花、希望

▼图纸

主创团队:小隐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潘友才
设计总监:杨喆(合伙人)
技术总监:陈仁振(合伙人)
搭建团队:曹仕富、赵兴地、游代明、潘友才、陈仁振、刘成都、陈罗桐
摄影:小隐建筑、形在空间
撰文:潘友才
项目地址:四川泸州市丹林镇梨花村不在山林
建筑面积:20平方米
建筑材料:斑竹、螺栓、铁丝
建成时间:2025年3月

#装修##农村自建房#

来源:罗先森开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