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建华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看着重症监护室紧闭的大门,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
陈建华坐在医院的走廊里,看着重症监护室紧闭的大门,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
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爸,我真的累了..."
十六岁的儿子陈轩躺在里面,因为服用过量安眠药昏迷不醒。
医生说,如果再晚送来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
五十五岁的陈建华怎么也想不通,那个从小乖巧听话的儿子,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01
陈建华是个成功的商人,白手起家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在朋友圈里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大家都羡慕他事业有成,有个美满的家庭。
妻子王丽是医院的护士长,性格温和但工作繁忙。儿子陈轩从小成绩优秀,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标准的成功家庭。
但只有陈建华自己知道,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了。
问题开始于陈轩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陈轩的成绩开始有所下滑,从班级前三名掉到了十几名。陈建华觉得儿子是因为贪玩才成绩下降的。
"陈轩,你看看你这次考试,数学才85分!"陈建华拿着成绩单,声音越来越高,"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次考试不是95分以上!"
"爸,85分已经不错了,班级平均分才78分。"陈轩小声为自己辩解。
"平均分?你要跟平均分比吗?"陈建华怒了,"我告诉你,我们家不需要平均分的孩子!"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次考试后都会发生。陈建华认为只有严格要求,孩子才能有出息。他开始限制陈轩的娱乐时间,不让看电视,不让玩游戏,连和同学出去玩都要严格控制。
"学习是你唯一的任务!"这是陈建华的口头禅。
02
上了高中后,陈轩变得更加沉默。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就叛逆,再加上父亲的严厉管教,父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有一天,陈建华发现陈轩在偷偷玩手机游戏。
"陈轩!你在干什么?"陈建华冲进房间,看到儿子慌忙藏手机的样子,火气直接就上来了。
"我...我在看学习资料。"陈轩结结巴巴地说。
"学习资料?你当我是傻子吗?"陈建华一把夺过手机,看到屏幕上的游戏界面,彻底爆发了,"我辛辛苦苦赚钱供你读书,你就是这样回报我的?"
不由分说,陈建华一巴掌打在了陈轩脸上。
陈轩捂着脸,眼中含着泪水,但倔强地不让眼泪掉下来。
"从今天开始,手机上交!除了上学,你哪里都不许去!"陈建华愤怒地宣布。
那一晚,王丽听到陈轩在房间里哭了很久。她想去安慰儿子,但被陈建华拦住了。
"孩子就是要严管,你这样宠着他,只会害了他。"
王丽无奈地摇摇头。她夹在丈夫和儿子之间,感到身心俱疲。
03
高二的一次家长会彻底激化了父子矛盾。
班主任在会上提到了陈轩最近的表现:"陈轩这孩子很聪明,但是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经常走神,作业质量也下降了。希望家长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状态。"
回到家,陈建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老师都说你上课走神,你到底在想什么?是不是还在想着游戏?"
"爸,我没有想游戏,我只是..."陈轩试图解释。
"只是什么?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吗?"陈建华越说越愤怒,"你现在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从明天开始,你每天写一份学习计划给我检查!"
"为什么?我又不是机器人!"陈轩终于忍不住了,第一次对父亲大声喊道。
"你说什么?你敢顶嘴?"陈建华被儿子的反抗激怒了,抬手就要打过去。
陈轩猛地站起来,大声说:"你就会打我!除了打我你还会什么?"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在客厅里爆炸。陈建华愣住了,他没想到一向听话的儿子会说出这样的话。
"好!很好!你翅膀硬了是吧?"陈建华气得浑身发抖,"从今天开始,你不准出这个房门,除了上学!"
陈轩红着眼睛冲回房间,重重地关上了房门。
那天晚上,房间里传来了摔东西的声音。
04
此后的几个月里,家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压抑。陈轩变得越来越沉默,除了必要的交流,几乎不和父母说话。
陈建华以为这是自己严厉管教的效果,儿子终于老实了。但王丽却越来越担心。
"建华,你有没有发现轩轩最近很不对劲?"一天晚上,王丽忧心忡忡地对丈夫说。
"哪里不对劲?我看他挺老实的。"陈建华头也不抬地看着电视。
"他每天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饭也不怎么说话,有时候我看他眼圈都是红的。"
"青春期的孩子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陈建华不以为意。
王丽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她了解丈夫的脾气,说多了只会让他更加固执。
有一天,王丽在整理陈轩的房间时,发现了一本日记。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翻开了。
"今天爸爸又骂我了。他说我是个废物,永远不会有出息。也许他说得对,我确实是个废物。"
"我真的很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每天睁开眼睛就要面对爸爸失望的眼神,我觉得自己就是个负担。"
"如果我消失了,爸爸妈妈会不会更轻松一些?"
看到这些文字,王丽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她不知道该怎么和丈夫沟通。
05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晚上。
陈建华加班回来,发现家里异常安静。王丽坐在沙发上,眼睛红红的。
"怎么了?轩轩呢?"陈建华问。
"在房间里。"王丽的声音有些颤抖。
陈建华走向儿子的房间,推门进去。房间里很暗,陈轩坐在床边,看起来很憔悴。
"轩轩,吃饭了。"陈建华难得温和地说。
陈轩抬起头,眼神空洞地看着父亲:"爸,你是不是觉得我很丢人?"
这个问题让陈建华愣住了:"你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你对我满意的时候。"陈轩的声音很平静,但这种平静让人感到害怕,"我考90分,你说为什么不考95分;我考95分,你说班上有人考100分。我永远都达不到你的要求。"
陈建华不知道该说什么。
"爸,我真的很累。"陈轩继续说,"我想过很多次,如果我不存在了,你们是不是就不用这么累了。"
这句话像一个晴天霹雳,把陈建华彻底惊醒了。他看着眼前这个瘦弱的孩子,忽然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轩轩,爸爸..."陈建华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陈轩摇摇头,躺在床上背对着父亲。
那一夜,陈建华失眠了。他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教育方式,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
06
第二天是周六,陈建华决定和儿子好好谈谈。但当他推开陈轩房间的门时,却发现床上只留下一张纸条。
"爸妈,我去同学家做作业,晚上回来。"
陈建华松了一口气,至少儿子还愿意和同学交往。
但是晚上九点、十点、十一点...陈轩都没有回来。陈建华开始着急了,打电话给儿子的同学,却被告知陈轩根本没有去他们家。
"建华,轩轩不会出什么事吧?"王丽紧张地问。
陈建华也慌了,开始四处寻找儿子的踪迹。他们找遍了附近的网吧、游戏厅、公园,都没有发现陈轩的身影。
就在他们准备报警的时候,接到了医院的电话。
"请问是陈轩的家属吗?孩子现在在我们医院的急诊科..."
陈建华的手机掉在了地上。
07
在医院里,陈建华见到了昏迷不醒的儿子。医生说,陈轩是因为服用过量安眠药导致的中毒昏迷,幸好发现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是在公园的长椅上被晨练的老人发现的,身边还有一瓶安眠药和一张纸条。"医生说。
陈建华接过那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写着:"爸,我真的累了,我不想再让你们失望了。如果我走了,你们就不用为我操心了。对不起..."
看着这张纸条,陈建华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明白,自己所谓的"严厉教育",把儿子推到了绝望的边缘。
在重症监护室外的走廊里,陈建华想起了儿子小时候的样子。那时候的陈轩总是笑得很开心,会主动拥抱他,会在他下班后兴奋地跑向他。
什么时候开始,那个爱笑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之间只剩下了冷战和争吵?
陈建华开始明白,问题不在于儿子,而在于自己。
三天后,陈轩终于醒了过来。当他睁开眼睛看到守在床边的父母时,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但随即又变得冷漠。
"轩轩,你醒了!"王丽激动地握住儿子的手。
陈轩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父亲,淡淡地说:"你们为什么要救我?"
这句话让陈建华心如刀割。他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就在这时,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因为你的父母爱你,虽然他们的方式可能有问题。"
陈建华回头,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女人走了进来。
"我是医院的心理医生李博士。"女人自我介绍道,"陈先生,我想和您谈谈。"
在医院的咨询室里,李博士拿出了一叠资料:"陈先生,您知道吗?像您儿子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里并不少见。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而出现心理问题。"
陈建华愣住了:"我...我只是希望他能有出息。"
"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是您的方法可能有问题。"李博士严肃地说,"在我接触的案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打骂,而是..."
李博士正要继续说下去,突然病房里传来了急促的呼叫声。护士慌忙跑过来:"李博士,那个孩子又出现自残行为了!"
陈建华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冲向病房,却看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
08
陈建华冲进病房,看到陈轩正在用指甲抓挠自己的手臂,已经抓出了血痕。护士正在试图制止他,但陈轩的情绪非常激动。
"我不想活了!你们为什么要救我?让我死了算了!"陈轩歇斯底里地喊着。
看到这一幕,陈建华彻底崩溃了。他意识到,如果再不改变,他真的要失去儿子了。
李博士迅速给陈轩注射了镇静剂,然后把陈建华拉到了一边。
"陈先生,现在我必须告诉您实话。您儿子的情况很严重,已经出现了重度抑郁症状。如果您再不改变教育方式,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陈建华双腿发软,几乎站不住了:"医生,我该怎么办?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博士叹了口气:"其实,惩罚青春期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打,也不是骂,而是三种更加人性化的方式。"
"什么方式?"陈建华急切地问。
李博士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下了三个词:"第一,冷处理;第二,正面引导;第三,共情理解。"
09
"首先说冷处理。"李博士解释道,"当孩子犯错或者情绪激动时,不要马上发脾气或者打骂,而是先让自己和孩子都冷静下来。"
陈建华仔细听着,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字。
"比如,当您发现孩子在玩游戏时,不要立即爆发,而是平静地说:'我需要时间思考这件事,我们晚点再谈。'然后给彼此一些空间,等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沟通。"
"这样做有什么效果?"
"冷处理可以避免在情绪激动时说出伤害孩子的话,同时也给孩子一个反思的机会。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懂事,给他们时间,他们会自己意识到问题。"
陈建华想起自己每次都是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爆发,从来没有给过彼此冷静的机会。
"第二个方法是正面引导。"李博士继续说,"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往往是因为他们渴望被认可和尊重。与其一味地批评和否定,不如多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正面的引导。"
"具体应该怎么做?"
"比如,当孩子成绩下降时,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而是说'我知道你在努力,我们一起想想有什么方法能提高成绩'。当孩子做了错事时,不要说'你总是让我失望',而是说'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
陈建华开始明白了。他想起自己这些年对儿子说过的那些伤人的话,心中满是后悔。
10
"第三个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共情理解。"李博士的语气变得更加温和,"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其实很脆弱,他们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能够理解他们的父母。"
"什么是共情理解?"
"就是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当孩子说'我压力很大'时,不要说'你有什么压力,我压力比你大',而是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陈建华若有所思地点头。
"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他们犯什么错,无论他们成绩好坏,父母的爱都不会改变。这种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的土壤。"
听到这里,陈建华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他想起儿子在病床上说的话:"我永远都达不到你的要求。"原来,儿子一直以为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
"医生,我现在该怎么办?我已经伤害他这么深了,他还会原谅我吗?"
李博士看着这个痛悔的父亲,语气温和地说:"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也是最容易受伤的,但同时也是最容易愈合的。只要您真心悔改,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一切都还来得及。"
11
当陈轩再次醒来时,陈建华坐在床边,手里拿着一张照片。那是陈轩五岁时和他一起去游乐园拍的照片,照片里的父子俩笑得很开心。
"轩轩,你还记得这张照片吗?"陈建华轻声问。
陈轩看了一眼照片,眼中闪过一丝怀念,但很快又恢复了冷漠:"你想说什么?"
"我想说对不起。"陈建华的声音有些颤抖,"爸爸这些年做错了很多事,伤害了你,我真的很对不起。"
这是陈轩第一次听到父亲道歉,他有些意外。
"轩轩,爸爸知道你这些年很累,很痛苦。是爸爸不好,总是对你要求太严,从来没有考虑过你的感受。"陈建华继续说,"我以为只有严厉才能让你有出息,但我错了,我差点失去了你。"
陈轩的眼中有了一丝波动,但他还是保持着沉默。
"轩轩,无论你成绩好坏,无论你犯什么错,你都是爸爸最爱的儿子。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陈建华握住儿子的手,"爸爸不会再逼你了,我只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听到这话,陈轩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这是他期待了很久的话,但他没想到代价会这么大。
"爸爸,我..."陈轩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陈建华轻轻抱住儿子:"轩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爸爸会改变的,我们重新开始,好吗?"
12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陈建华完全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陈轩回到学校后,成绩一度下滑得更厉害。以前的陈建华肯定会大发雷霆,但这次他选择了冷处理。
"轩轩,我看到你这次的成绩了。"那天晚上,陈建华平静地对儿子说,"我需要时间思考一下,我们明天再谈这件事,可以吗?"
陈轩有些意外,准备好迎接暴风雨的他没想到父亲会是这样的反应。
第二天晚上,陈建华找到陈轩:"昨天我想了很久,我觉得成绩下降可能有很多原因。你愿意和爸爸分享一下你最近的感受吗?"
这种温和的沟通方式让陈轩感到很意外,他慢慢开始敞开心扉:"爸,我最近总是担心,担心又让你失望,所以考试的时候特别紧张,反而发挥不好。"
陈建华心疼地看着儿子:"轩轩,爸爸不会因为成绩而对你失望。你的健康和快乐比成绩重要一千倍。"
这种正面引导的方式让陈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理解。
13
最大的改变发生在一次陈轩犯错之后。
那天,陈轩因为和同学起冲突被老师叫了家长。以前的陈建华肯定会在回家路上就开始训斥,但这次他选择了共情理解。
"轩轩,你愿意告诉爸爸发生了什么吗?"回到家后,陈建华关切地问。
陈轩有些忐忑地说:"有个同学总是欺负班上的一个女生,我看不下去就和他起冲突了。"
"所以你是为了保护别人才和他起冲突的?"陈建华问。
"是的,但老师说我不应该用暴力解决问题。"陈轩低着头说。
陈建华想了想,说:"轩轩,爸爸理解你的想法。看到别人被欺负而挺身而出,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是好事。但老师说得也对,暴力确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陈轩抬起头,有些意外父亲会这样说。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先告诉老师,或者想其他办法帮助那个女生。爸爸支持你做正确的事,但希望你能用更好的方式。"
这种理解和支持让陈轩感到很温暖。他开始明白,父亲是真的在关心他,而不只是关心他的表现。
14
半年后,陈轩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善。虽然成绩还没有回到以前的水平,但他的笑容回来了,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
有一天晚上,陈轩主动找到父亲:"爸,我想和你谈谈。"
"好啊,什么事?"陈建华放下手中的工作。
"我想说谢谢你。"陈轩认真地说,"这几个月,我感受到了很久没有感受过的温暖。我知道你在努力改变,我也想努力。"
陈建华欣慰地笑了:"轩轩,我们都在成长,不是吗?"
"爸,其实我一直想问你一个问题。"陈轩犹豫了一下,"你以前为什么对我那么严厉?"
陈建华沉思了一会:"因为我害怕。我害怕你不够优秀,害怕你将来会吃苦,害怕自己不是个好父亲。但我现在明白了,真正的好父亲不是要培养出完美的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那你现在还害怕吗?"
"不害怕了。"陈建华坚定地说,"因为我发现,当我给你足够的爱和支持时,你自然会发光发热。"
15
一年后,陈轩的成绩不仅恢复了,还比以前更好了。但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快乐。
在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对陈建华说:"陈轩这一年的变化太大了。以前的他总是很紧张,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学习也更主动了。您一定有什么秘诀吧?"
陈建华微笑着说:"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学会了用心去爱他。"
回到家,陈建华把这段对话告诉了妻子。王丽感慨地说:"你知道吗?这一年不只是轩轩变了,你也变了很多。"
"我怎么变了?"
"以前的你总是很焦虑,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现在的你变得平和了,也更有耐心了。"
陈建华点点头:"是啊,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在教育自己。当我学会了耐心和理解,我发现不仅和轩轩的关系变好了,我自己也变得更快乐了。"
16
在陈轩十八岁生日那天,陈建华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轩轩,今天你十八岁了,即将成为一个大人。回想这些年,爸爸有很多遗憾,也有很多感激。
遗憾的是,爸爸在你最需要理解和支持的时候,给了你太多压力和批评。感激的是,你给了爸爸改正错误的机会,让我们的关系重新变得美好。
我想告诉你,这些年来,爸爸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爱不是控制,不是要求,而是接纳和支持。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轩轩,无论你将来选择什么道路,无论你成功还是失败,爸爸都会支持你。因为你的快乐和健康,比任何成就都重要。
爱你的爸爸"
看完这封信,陈轩哭了。这是高兴的眼泪,也是感动的眼泪。
17
现在,五十八岁的陈建华经常被朋友们请教教育孩子的经验。他总是说:
"我到五十五岁才明白,惩罚青春期孩子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打,也不是骂,而是三种方法:冷处理、正面引导和共情理解。"
"冷处理就是在情绪激动时先冷静下来,避免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正面引导就是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鼓励和支持。共情理解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责任不是把他们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次说到这里,陈建华都会想起那个在医院里躺着的瘦弱少年,想起那张写着"我真的累了"的纸条。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也是他最大的转折点。
如果没有那次危机,他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父爱是什么样的。
陈轩现在已经上了大学,学的是心理学专业。他说,他想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也想帮助更多像父亲一样的家长。
每次回家,父子俩都会有很多话聊。他们会谈学习,谈工作,谈人生理想,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起,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温馨。
陈建华知道,自己用了五十五年才学会如何做一个好父亲。虽然有些晚,但不算太晚。
因为爱,从来都不会太晚。
因为理解,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因为家庭,是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最值得用心经营的地方。
那三种方法——冷处理、正面引导、共情理解,不仅改变了陈轩,也改变了陈建华,更改变了整个家庭的氛围。
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不是征服,而是理解;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完美,而是接纳。
来源:雅妮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