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元一个馒头!西贝1.8万人备战罗永浩,预制菜只是“冰山一角”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12:23 1

摘要:罗永浩在直播中谈到,“西贝一个戗面馒头卖到21元钱,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并且在9月10日,罗永浩发文称西贝“几乎全用预制菜、价格贵”。

贾国龙说要起诉罗永浩一点毛病都没有,为什么?

罗永浩在直播中谈到,“西贝一个戗面馒头卖到21元钱,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并且在9月10日,罗永浩发文称西贝“几乎全用预制菜、价格贵”。

对此情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烈回应,“预加工这一点不需要回避,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西贝马上召开了一场全员大会,会议题目为“1.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

因为按照他的标准,他一起诉一个准,肯定不是预制菜。

什么叫预制菜?比如提前把菜剁好、鱼洗好腌制存放,客人来了后立即处理、烤制、烧制,这叫不叫预制菜?很多专业人士都搞不明白。

其实行业内对预制菜有明确的定义:若企业通过自有中央厨房提前处理食材,基本不界定为预制菜。

提前准备食材本身很难界定。有人质疑:提前准备好食材后放入烤箱烤制,这不就是预制菜吗?这里涉及“预加工”概念——预制菜与预加工有本质区别。

相关文件明确:预制菜是直接加热即可食用的菜品,而预加工则不能仅通过单一加热环节完成。

也就是说,在将食材放入烤箱或锅具前,只要有任何加工动作,就不叫预制菜。行业对预制菜的界定标准是:若不对外销售,仅由餐厅中央厨房自供,国家通常不界定为预制菜。

因此西贝起诉罗永浩一告一个准。

西贝为何有底气?因为其食材经中央厨房提前处理后运输到店,即便需要解冻,只要中间有加工环节(如放入烤箱),就不属于预制菜。

既不对外销售,又非单一加热环节,自然不符合预制菜定义。

举个例子,大家还记得五月天假唱事件吗?如何界定假唱?即便伴奏音很大,只要歌手有发声动作,就无法认定为假唱。

因此许多人网暴五月天要求担责,最终五月天不可能败诉——他们一定通过发声规避了界定风险。

这说明某些行为的界定标准本身存在模糊空间,就像有些歌曲创作者认为最佳氛围需要大音量伴奏,但没有规定禁止这样做。

实际上,国家明确规定了预加工与预制菜的区别。因此西贝老板贾国龙起诉罗永浩完全合理,按其标准必然胜诉,因为西贝菜品绝对不是预制菜。

具体原因有二:其一,西贝中央厨房仅内部供应,不对外销售;其二,食材在加工过程中需经过剁碎、铺放、烧制等环节,再进行加热,不符合预制菜定义。罗永浩正是吃了对预制菜界定不清晰的亏。

有人认为这是打擦边球,但餐饮行业需要理解食品工业化的意义。食品工业化并非坏事——通过工厂标准化预处理,能让顾客更快吃到可口饭菜。尽管可能缺乏“锅气”,但解决了效率问题。

当然,食品工业化存在争议。例如有人反对中小学使用预制菜,甘肃曾曝光幼儿园厨师违规添加劣质食材的事件,本质是加工环节监管缺失。

若采用规范的预加工或预制菜,虽可能缺乏锅气,但正规渠道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这引出核心问题:消费者花高价去餐厅,究竟吃的是什么?我们吃的是锅气、是烟火气、是让生活欣欣向荣的人间火候。西贝没有锅气算什么?

大家发现没有?许多预加工或预制菜上桌快、凉得也快,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锅气。锅气是餐饮的灵魂。若菜品本身无锅气,再经外卖配送,锅气流失加倍,这样的饭怎么吃?

西贝即便胜诉,高价菜品有锅气吗?中餐的灵魂是好吃,是锅气。

大家去餐厅都有过类似经历:菜上得太快,便质疑“肯定是预制菜”,商家则辩称“不是预制菜”。其实商家没说错——在他们的定义里这叫预加工。

我们现在吃的所谓“预加工”,本质就是大众理解的预制菜,只是国家缺乏明确惩戒和规定,才让商家得以声称“不是预制菜”。

来源:苏医慧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