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微博,把西贝推上了热搜。发这条微博的,是粉丝过千万的罗永浩,他直言西贝用的全是预制菜,还卖得很贵。就这样,一场餐饮圈的风波开场了。
一条微博,把西贝推上了热搜。发这条微博的,是粉丝过千万的罗永浩,他直言西贝用的全是预制菜,还卖得很贵。就这样,一场餐饮圈的风波开场了。
西贝的老板贾国龙没忍住,当晚开了直播,情绪激动地回怼:“造谣!我们绝对没有预制菜!”还放话要起诉罗永浩。
一个是餐饮连锁的掌门人,一个是敢说敢怼的网红大V,双方火药味十足。吃瓜群众一下子被吸引了: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
事件的开端很简单,罗永浩吃了西贝,觉得这不是现炒现做的新鲜菜,而是中央厨房加工好的半成品。他的理解是:只要食材不是当天制作、是冷冻运过来的,那就是“预制菜”。
贾国龙的说法却完全不同。他强调,西贝的后厨都有厨师,食材到店之后要经过二次加工,才端上客人的桌子。这不叫预制菜,这叫“快手菜”。
两套说辞,让围观网友分成了两派。有人觉得罗永浩说的有道理;也有人相信贾国龙,毕竟“西贝正餐快手菜”听起来并不low。
可辩来辩去都是空话,记者干脆去门店后厨探访,看个究竟。
贾国龙在直播里说话很硬气:“欢迎大家随时来西贝后厨参观。”于是媒体真就带着直播设备进了厨房。
一推开门,宽敞、明亮、干净,没有汗流浃背翻炒的大师傅,也没有噼里啪啦的明火灶,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电磁炉、高压锅和烤箱,这画面更像食品厂的生产间。
厨房的冰柜拉开,第一排放着一袋袋冷冻羊排、牛肉块,标签齐整,保质期写得清清楚楚,有的竟然长达18个月。
第二层是冷冻鱼,烤鱼的主料:海鲈鱼整齐躺在真空袋子里,解冻后撒料就能烤。还有袋装的凉皮、袋装的莜面,上面印着生产日期和厂家。
记者指着一桶汤问:“这鸡汤是现熬的吗?”
厨师回答:“是工厂生产好的,调味也都在里面,不加防腐剂,保质期10个月。”
看直播的网友刷屏:“这还不是预制菜?那得什么才叫预制菜?”
罗永浩点过的“土豆牛肉条”,厨房里有整箱腌制好的牛肉,加热后和土豆一炒就可以。不需要切肉,不需要调味,所有味道都在腌料里。
“草原牛肉”这道招牌,锅里先放配菜,然后倒进解冻好的牛肉。主食“番茄味莜面”,番茄酱是工厂封装好的酱包,撕开一挤就好,不是厨师现场炒汁。
连凉菜“凉拌莜面”也不是现擀现切,而是袋装成品。价签上写着46元一份,让网友忍不住问:这价格,是加了地摊凉皮五倍的情怀费吗?
更多细节,让围观的网友吃了一惊:
大盘鸡用的鸡块是冷冻货,来自浙江某食品公司。烤羊排先用预制汤包煮,再进烤箱。后厨唯一“炒”的动作,是用电磁炉加热半成品。有人调侃:“这不是做饭,这是组装。”
不少人说,看完直播才理解罗永浩为何开悬赏10万元,让人去找西贝的“预制菜证据”。记者的直播现场,这三个细节,让网友觉得西贝的“不是预制菜”的说法站不住脚:
没有明火灶:电磁炉虽然干净安全,但做菜没锅气,老饕们都懂这一点。全国大部分现炒餐厅都有明火灶,电磁炉炒的菜吃起来少了股灵魂味。
后厨流程标准化:每道菜都是固定食材、固定酱料、固定温度和时间,厨师扮演的更多是“设备操作员”,按键、加热、装盘。
冷冻和长保质期:食材大多是冷冻半成品,猪牛羊鱼都是如此,有的保质期长达一年半甚至两年。蔬菜也有不少是速冻状态,直接下锅就能吃。
这一切和传统印象中的“现炒现做”差异太大。
其实国家有文件规定,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算预制菜,这是为了推动餐饮标准化。
但老百姓的理解就简单很多:你不是当天买的新鲜食材、是在工厂加工过的、再经过简单加热端上桌,那就是预制菜。
这也是为什么,贾国龙坚持用“标准”来辩解,却没能赢得舆论。在网友眼里,法律定义不重要,嘴里的感觉才重要。
有人调侃:“你赢了定义,输了人心。”
最出圈的一个细节,是冷柜里的速冻西兰花。袋子上清清楚楚写着生产日期,两年前。它不需要切洗,也不用挑拣,直接扔锅里就能熟。
这样的西兰花,38元一份,有人笑说:“它在冰箱躺了两年,出场只有三秒钟。”
西贝的粉丝说,这样的供应能保证全国门店的味道一致,控制成本、减少浪费。但对不少顾客而言,吃到的不是新鲜感,而是工业化的味道。
在直播里,记者还看到了西贝使用的食用油:转基因大豆油。问到这个细节,厨师说,儿童餐用的是非转基因油,其他的用转基因油。至于为什么区别对待,没有更多解释,留下一堆问号。
西贝不是第一家被怀疑用预制菜的餐厅,全国不少知名连锁,甚至星级酒店,都依赖中央厨房来处理食材。原因很直接:
保证口味统一:不管你在北京还是三亚,吃到的味道一样。
降低对厨师的依赖:不用雇顶尖大厨,也能稳定出餐。
提高出餐速度:高峰期也能快速满足上百桌客人。
可这些优势也是双刃剑。一旦消费者发现所谓“新鲜”不过是冷柜里的袋装货,心理落差就来了。
风波持续发酵,罗永浩这边依旧不退让,西贝继续喊冤。一边开放后厨供参观,一边声明起诉在路上。
但眼尖的网友扒出更多细节,甚至有人去其他城市的西贝门店暗访,发现冷冻袋和调料包是标配。
有顾客说,他花几百块吃一顿,就是为了那锅热气腾腾、厨师刚做好的菜,而不是花钱请人帮自己拆快递。
这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论,恐怕短时间内不会落幕。
对西贝来说,食材来自中央厨房、二次加工,是一种经营模式;对一部分消费者来说,那种缺少烟火气的菜,不管叫什么名字,都和预制菜没区别。
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支持罗永浩的留言比比皆是,也有人替西贝辩护。各种截图、视频、对比图充斥着话题标签。
眼下最大的问题是,西贝能否用实际行动重新赢回顾客的信任。而这场热闹,吃瓜群众还看得津津有味。
来源:岑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