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改兵”“兵改工”,深圳基建老兵文哲定铁血丹心映杜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03:57 2

摘要: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默默坚守,以铁血丹心书写着不凡的篇章。他们曾是基建战场的尖兵,又在改革的浪潮中转身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工改兵”“兵改工”,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与使命的传承。文哲定,这位基建老兵,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忠诚与奉献。在杜鹃花

#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

阅读提示

在时代的洪流中,总有一些人默默坚守,以铁血丹心书写着不凡的篇章。他们曾是基建战场的尖兵,又在改革的浪潮中转身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工改兵”“兵改工”,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与使命的传承。文哲定,这位基建老兵,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忠诚与奉献。在杜鹃花开的季节里,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感受那份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的铁血情怀,以及他对国家建设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

1940 年农历十一月廿三,长沙望城段家湾的土坯房里,文哲定的啼哭惊飞了檐下寒鸦。母亲用破棉袄裹住婴儿,望着家徒四壁的屋子,眼角泛起泪光。父亲文正邦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这娃生在乱世,能活下来就是造化。”

▲文哲定全家福,1974年于辽宁鞍山。左起:大女儿文辉灿,妻子陈俊英,儿子文辉东,文哲定,小女儿文辉耀。

幼年的文哲定像野草般在贫瘠中生长。六岁那年,他跟着姐姐去挖野菜,饿得头昏眼花,却把最后一口草根塞进妹妹嘴里。私塾先生见他蹲在窗外偷听,特许他每天放学后用树枝在泥地上练字。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九岁的他攥着半块红薯,在村头听着大喇叭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知道了 “国家”二字的份量。

望城一中的课堂上,少年文哲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他每天步行三十里山路,用竹筒装着红薯当午饭。寒冬腊月,草鞋磨穿了,就用稻草裹脚。1958 年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时,他蹲在田埂上,看着父亲咳血染红的手帕,把通知书悄悄藏进了灶膛。

招工处的告示在风中哗哗作响,18 岁的文哲定攥着介绍信,回头望了眼家门前的老樟树。湘潭钢铁厂的预制车间里,他白天跟着师傅学拌混凝土,夜晚在路灯下啃《建筑材料学》。工友们笑他 “书呆子”,他却在笔记本里记下:“1959 年 3 月 15 日,成功调配出200#混凝土,强度达标。”

1966 年建军节,四川江油的练兵场上,文哲定对着基建工程兵军旗庄严敬礼。在鞍钢电修厂的工地上,挡土墙工程遭遇寒流,混凝土搅拌机冻得罢工。他带着战士们轮班作业,用体温焐热冻结的砂浆。零下 20 度的深夜,他把棉大衣盖在新兵身上,自己却冻得尿血。

1974 年入党宣誓时,他的手在党旗下微微颤抖。介绍人陈履良回忆:“哲定同志写入党申请书时,钢笔尖把纸都戳破了。” 六天后,他调任 16 中队指导员,第一件事就是把战士们的破棉袄收集起来,连夜请裁缝改成手套。

▲时任新兵连指导员的文哲定与陕西柞水部分新兵合影,1977年3月15日于辽宁鞍山千山一支队教导队。第3排中间带眼镜的为文哲定。

预制营八中队的工棚里,文哲定在煤油灯下绘制机械上料系统图纸。1976 年寒冬,当卷扬机第一次拉动空心楼板的钢模时,战士们欢呼起来。他却蹲在地上,仔细检查每一处焊点,手指被寒风吹得通红。

他倡导的“开荒种菜”运动让盐碱地焕发新生。陕西战士张崇友回忆:“指导员教我们用草木灰改良土壤,那年秋天,我们吃上了自己种的西红柿。” 连队食堂的 “四菜一汤” 成了样板,而文哲定的搪瓷缸里,永远泡着最便宜的粗茶叶。

1982 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茅草丛中,文哲定带着基建工程兵一团安营扎寨。推土机推开改革开放的第一铲土时,他在日记里写道:“这里的每一粒沙子,都将见证历史。” 国贸大厦工地上,他和技术员们研究 “滑模施工法”,连续三天三夜守在卷扬机旁。

1983 年集体转业时,他把军功章锁进木箱,换上笔挺的西装。深圳市第一建筑公司的办公室里,他对着市场调研报告冥思苦想,带领团队承接了第一个外资项目。当港商质疑工程质量时,他带着突击队连夜整改,用 24 小时完成三天的工作量。

1992 年,农民工王强因工伤住院,公司无力支付医药费。文哲定跑遍全市三十多家企业,鞋底磨穿了仍坚持上门。某企业家被他的执着感动:“老文,你这是用党性在借钱啊!” 当王强握着救命钱痛哭时,文哲定想起了四十年前望城的月光。

他推动建立的“职工互助基金”,累计救助 200 多人。退休职工李桂芳说:“文主席每年春节都来我家,比亲儿子还贴心。”1997 年香港回归庆典上,他带着建筑工人合唱团,用沙哑的嗓音唱响《春天的故事》。

2000 年退休后,文哲定在松园社区组建“老兵调解室”。他戴着老花镜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用搪瓷缸装着凉茶走街串巷。2015 年,租户与房东因水电费纠纷闹到派出所,他连续调解三天,最终促成双方和解。房东握着他的手说:“您这把年纪,何苦呢?”他笑答:“共产党员的字典里,没有 ‘何苦 ’二字。”

台风山竹来袭时,80 岁的他带着党员突击队彻夜抢险。在低洼处的老屋里,他背着九旬老人转移,雨水顺着白头发往下淌。社区居民们自发组成人墙,用身体护住被困群众。事后,他在工作总结中写道:“共产党员就是群众的防风林。”

▲文哲定84周岁这一天与前来祝寿的作者周志清战友合影。2024年农历11月23日于深圳罗湖lBC商务中心慕湘饭店。左周志清,右文哲定

如今,在碧岭华庭的客厅里,85 岁的文哲定常对着军旅旧照出神。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泛黄的注脚:“1976 年冬,预制营八中队首次实现机械化作业”“1983 年春,深圳特区第一栋百米高楼封顶 ”。窗外的簕杜鹃开得正艳,他总说:“ 这花像我们基建兵,扎根在哪里,就把哪里染红。”

2023 年建军节,他受邀参加深圳建设者功勋展。站在“基建工程兵” 展区前,白发苍苍的他突然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展厅里,年轻的讲解员哽咽着说:“这位爷爷的军功章,比钻石还要耀眼。”

从洞庭湖畔到南海之滨,从文弱书生到钢铁战士,文哲定用 85 载春秋书写了中国建设者的壮丽史诗。他的人生轨迹,是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那些浸透血汗的岁月,那些永不言弃的坚持,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如同深圳湾的潮汐,永远回荡在时代的记忆里。正如他最爱的诗句所言:“铁骨亦有柔情在,化作春泥护山河。” 这株扎根特区的簕杜鹃,将永远绽放着基建工程兵的精神光芒。

来源:聪明熊猫X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