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的咸阳处处皆风景,放眼望去,一栋栋干净整洁的村屋民居焕发新颜,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在青山绿水间延伸,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朝气蓬勃、风景正好。
农家笑语盈门庭,富饶生活入画屏。
3月的咸阳处处皆风景,放眼望去,一栋栋干净整洁的村屋民居焕发新颜,一条条宽阔的公路在青山绿水间延伸,一个个富民产业拔地而起、一张张笑脸幸福洋溢……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朝气蓬勃、风景正好。
去年以来,咸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补短板、守底线,抓巩固、促振兴,全市上下一心为发展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文明乡风不懈努力,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明富美乡村画卷清晰呈现。
壮大产业,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
走进礼泉县昭陵镇肖东村,在投资2000万元的车厘子产业示范园里,修剪树枝的咔嚓声、施肥机的轰鸣声、除草农具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春耕图景。
这一美丽画卷,是肖东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陕西沃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按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提高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们村除了车厘子产业,还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大棚,村上采取党员带头强产业的方式,建成了占地600亩的设施农业大棚151座,其中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46座、单体拱棚105座,主要种植水果西红柿、小乳瓜、甜瓜等蔬果。”肖东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志恒说,去年产值1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经营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
泾阳县群众在分拣装箱普罗旺斯水果西红柿。
肖东村发展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的生动实践,只是我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上取得新突破上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出台了《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方案》《“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等指导性文件。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陕西省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的行动方案(2023-2027年)》,推进全产业链建设走深走实,开展了8条产业链专题大调研,逐链条制定全产业链提升方案,推动特色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去年,全市粮食、苹果、蔬菜等8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壮大,“链主”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链队”企业发展到26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省级产业强镇2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各1个,实现综合产值1200亿元以上。
经营主体订单生产、托养托管直接带动、经营主体吸纳就业等联农带农模式全面推广,全市2024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累计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近6000家、家庭农场5600余家。
“N”条“土特产”产业不断做强,制定印发《全市乡村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发展工作指导意见》,成立了“土特产”富民增收产业发展专班,挖掘独门种养、特色面点、老字号熟食、优质调味品、多样手工艺等五大类48个乡村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群众增收致富新增长极。
在此基础上,创建“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146家,助力乡村人才队伍发展,以人才推进产业发展。全市180多名在职市级突出贡献专家制定了帮扶计划,建立基层联系服务点,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全市共建34个高素质农民培育教学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2233人。
提升人居环境,让乡村美起来
“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建起了文化广场、新修排水管网,村道还进行了亮化和绿化、户厕改造,现在的农村不比城里差。”旬邑县土桥镇胡同同村村民刘拥军提起村里人居环境变化,脸上写满了幸福。
礼泉县索山村坚持“党建领航、产业富民、乡村焕新”的思路,通过发展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前全村种植花椒700亩、樱桃500亩、石榴350亩。图为主播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花椒、石磨面粉等农产品。
刘拥军的幸福,得益于旬邑县以“建设关中最美县、打造宜居旬邑”为目标,开展“三清、两拆、两改、一转变”整治行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栩栩如生的墙绘、干净整洁的道路,院内院外绿意盎然……走进咸阳的村村落落,像胡同村这样美丽宜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比比皆是。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对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振兴提出要求。
印发《咸阳市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强化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一项项具体措施、一次次扎实行动,让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累计投入整治资金1.32亿元,建成镇级垃圾填埋场28座、转运站11处、收集点7.6438万处,无害化处置自然村占比95.3%。向各县(市)下达改厕奖补资金8055万元,全市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4075座,累计改建64.93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87.91%。完成5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秸秆利用率97.52%。
同时,咸阳市持续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以抓实控辍保学为重点,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46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3万人次;落实家庭医生慢性病签约服务41251人,签约率99.19%;建成农村供水保障项目11处,完成投资1.6亿元,受益人口19.8万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40户、抗震改造1288户;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7.73亿元,保障了12.54万名低保对象及5922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
改革创新,让乡村治理强起来
“现在的村风越来越好,大家坚持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村上不再有过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武功县武功镇聂村村民崔海泉对文明乡风赞不绝口。
崔海泉的喜悦,来自村里移风易俗改革的变化。聂村在武功县率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党支部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厚养薄葬、婚事新办走向健康文明,树立乡村新风尚。聂村入选“全国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被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为第三批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目前,武功县已打造移风易俗示范镇2个,示范村36个,183个村规民约全覆盖。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我市全面推广聂村移风易俗改革做法,压实了县镇移风易俗主体责任,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持续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培树广大群众正确的婚丧嫁娶观念,实现基层治理由“被动”向“自发”转变。
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2024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文明家园”示范点24个、市级示范点36个,全市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7人荣登“陕西好人”榜,1843个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新内容,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有效治理方式,深化“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全市共划分网格10970个,成立网格党组织2761个,规范基层组织运行,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先后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9个,省级民主法治村53个。
同时,咸阳市稳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市区6家三级医院与11家县级医院对口帮扶,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全覆盖。累计投资11.7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370所。建成镇(街道)区养老服务中心25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293个,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5户。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养护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31处,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组)通硬化路94公里,建设镇级、村级电商快递服务网点101个和1016个,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电力通达率、建制村客车通达率、网络覆盖率均达100%。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精准落实动态监测帮扶措施,全市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2799户9571人,帮扶政策落实率100%。
浩荡东风今又起,田畴沃野绘新篇。当下,全市上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示范引领、以点带面,铆足干劲、真抓实干,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添色增彩,着力打造富有咸阳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取得更大突破。
本文转载自 咸阳日报
来源:遇见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