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正与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老朋友”打交道?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但能做到规范管理的却不到一半。
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正与高血压、糖尿病这些“老朋友”打交道?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但能做到规范管理的却不到一半。
很多人谈“慢病”色变,觉得一旦患上就只能听天由命。其实,这完全是个误解!慢性病并非生命的倒计时,而是提醒我们开启健康管理新篇章的信号。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与慢性病“和平共处”,甚至重新夺回健康的主动权!
今天,就为您奉上五大科学秘诀,助您轻松应对慢性病,拥抱健康生活!
秘诀一:误区大扫除,重新认识你的“老朋友”
许多人对慢性病存在深深的误解,认为得了就没救了。快停止这种想法!慢性病更像一个需要长期沟通、细心打交道的“老朋友”。
它可控制:别小看规范管理的力量!比如,高血压患者只要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中风(也就是脑卒中)的风险就能降低整整45%!
它可逆转:尤其是在早期阶段,比如早期糖尿病,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逆转率可达31%!
它不可怕:您知道吗?高达80%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梗等)是可以通过有效预防来避免的。
老年朋友特别提醒:警惕“无症状陷阱”
大约60%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平时感觉不到任何症状,但这不代表没问题!
勤测血压:建议床头放个电子血压计,每天早上起床、安静坐3分钟后测量。季节交替时更要多测几次。
记录“血压日记”:记下测量时间、数值、是否服药、有无特殊情况(如情绪激动、失眠等)。了解血压波动规律,才能心中有数,不再盲目恐惧。
了解了慢性病的真实面貌后,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秘诀二:精准用药,遵医嘱是门技术活
按时吃药是控制慢性病的基础,但这绝不等于“吃完药就完事了”。
时机有讲究:什么时候吃药吸收最好?吃了药效果怎么样?这些都需要关注。
切忌自行调整:感觉症状好转就擅自减药或停药?这是大忌!比如血糖,如果因为停药导致大幅波动,会对肾脏、眼睛、神经等多个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定期复查是关键:医生需要根据您的复查结果(如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来判断当前治疗方案是否合适,并进行必要调整。
老年用药警示:避开“三不”陷阱
老年朋友用药尤其要注意:
1.不随意停用:特别是抗凝药(如华法林)、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这类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擅自停用可能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风险!
2.不擅自加量:降压药、降糖药等,吃多了可能导致危险的低血压、低血糖。
3.不轻信偏方:曾有“祖传秘方”被检测出含有多种违禁西药成分。治病要科学,务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药物治疗是重要一环,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石。
秘诀三:生活方式“处方”,吃动平衡是良药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对抗慢性病的有力武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饮食:
糖尿病患者:重点控制米、面等碳水化合物的量,多吃蔬菜、全谷物(如糙米、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远离高糖(如甜点、含糖饮料)、高脂肪(如油炸食品)食物。
高血压患者:控盐是关键!目标是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大约一个啤酒瓶盖的量)。
2.适量运动:
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跳广场舞等。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抵抗力。
额外好处:对于肥胖的高血压患者,通过运动减轻体重,往往能让血压控制得更理想。
3.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病情,显著增加各种并发症(如心梗、脑梗、肾衰竭等)的风险,必须下定决心戒除。
老年朋友专属:饮食运动小贴士
老年版“211饮食法”:
每餐2拳头蔬菜(深绿色、橙黄色等深色蔬菜占一半)
+1手掌优质蛋白质(鱼、瘦肉、蛋、豆腐等)
+1拳头主食(粗粮细粮搭配,比例约1:1)
+1杯低脂牛奶(如果喝牛奶不舒服,可选零乳糖的舒化奶)
安全有效的“3+3”锻炼方案:
3分钟晨间唤醒操:在床边就能完成,活动筋骨。
+3种适老运动:
①太极拳:改善身体平衡能力,防跌倒。
②弹力带训练:用弹力带进行简单的抗阻力练习,预防肌肉流失(肌少症)。
③八段锦:传统养生功法,有助于调节气血,放松身心。
管住嘴,迈开腿,还要学会给心情“减负”。
秘诀四:情绪管理,给心灵做个“SPA”
您可能不知道,情绪对慢性病的影响非常大。长期的焦虑、抑郁等坏情绪会扰乱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比如,高血压患者一激动,血压就可能飙升,大大增加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试试这些心理调适方法:
①正念呼吸法:试试“4-7-8”呼吸: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嘴巴缓缓呼气8秒。重复几次,帮助平静心情。
②社交“处方”:别总闷在家里,多和亲友聊天、出门散心、参加社区活动或培养兴趣爱好(如下棋、唱歌、旅游、练习书法等)。
③寻求支持:如果负面情绪持续存在,不要犹豫寻求家人、朋友或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就像给身体加了一层“保护罩”。
秘诀五:智能监测,做自己健康的“掌舵人”
管理慢性病,离不开对自身状况的了解。学会自我监测非常重要。
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测空腹血糖,更要关注餐后2小时血糖,了解一天中血糖的变化曲线,这对于调整饮食和用药非常有价值。
血压监测
高血压患者最好能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并记录下来。看病时带上记录本,能给医生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帮助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善用工具
现在有很多智能设备可以帮忙。
监测进阶指南:关注“血糖波动曲线”比单看某个时间点的数值更重要。
智能穿戴推荐:可以考虑选择具备跌倒报警、GPS定位、心率监测甚至用药提醒功能的老年智能手表或手环,为健康和安全加一道防线。
通过自我监测,您能更清晰地掌握病情变化,增强控制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慢性病并不可怕,它更像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更加关注和爱护自己的身体。掌握这五个科学秘诀,积极面对,科学管理,您完全可以将健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愿每一位与慢性病共处的朋友,都能在科学的指引下,管理好健康,享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作者 | 航天中心医院 王昱、高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