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固态电池呼之欲出,全球储能需求增长,以及行业反内卷,电池行业迎来表现机会。上周(9月1日-7日),电池板块爆发,上涨近10%,多只个股频频涨停。然而,在电池领域仅次于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的比亚迪,股价非但并未上涨,反而下跌了近6%。2025年以来,
随着固态电池呼之欲出,全球储能需求增长,以及行业反内卷,电池行业迎来表现机会。上周(9月1日-7日),电池板块爆发,上涨近10%,多只个股频频涨停。然而,在电池领域仅次于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的比亚迪,股价非但并未上涨,反而下跌了近6%。2025年以来,A股电池板块涨幅超过60%,比亚迪涨幅不足15%,跑输上证指数。
电池板块疯狂表现,比亚迪却不表现,这意味着什么?
当之无愧的电池“行业二哥”
无论怎么说,比亚迪在电池领域都算得上龙头企业,是仅次于宁德时代的“行业二哥”,位于第一梯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1-7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786.2GWh,累计同比增长60.6%,增速可观。其中比亚迪增长76.1%,高于行业平均增速。
1-7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占比中,比亚迪装车量达82.19GWh,市场份额为23.19%,位列第二,与市场份额42.81%的宁德时代共同位列第一梯队,遥遥领先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第二梯队的个位数市场份额。根据韩国研究机构SNEResearch公布的数据,2025年1-7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中,比亚迪同样仅次于宁德时代位列第二位,市场份额碾压排名第三的LG新能源。
在储能领域,根据大东时代智库(TD)的数据,2025年8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排名前三的企业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和海辰储能,市占率分别为32.4%、10.7%和8.9%。楚能新能源排名升至第四,市占率为8.7%,比亚迪市占率下滑一位至7.8%,位列第五名。据InfoLink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392GWh,与动力电池尚存较大差距,比亚迪的略有下滑,不影响其总体“行业二哥”的地位。
比亚迪还是刀片电池的发明者,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凭此一骑绝尘,并获得新能源汽车“行业一哥”地位。其最新公布的千兆闪冲技术5分钟可充电400公里。可见,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和还是技术水平,比亚迪在电池领域都是行业代表性企业。而此轮电池行业股价爆发,为何唯独落下了比亚迪?
股价受汽车业务拖累
虽然电池业务强劲,但终究汽车才是比亚迪的主业。当下,汽车份额不断被蚕食,成了比亚迪股价表现平庸的决定性原因。
前不久发布的比亚迪半年报显示,比亚迪2025年二季度营收达2009.2亿元,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17.9%;净利润为63.6亿元,同比下滑29.9%,环比下降30.6%。其单车净利润为0.49万元,环比一季度的0.87万元下滑43.8%,几乎腰斩。还记得比亚迪6月率先发起的价格战吗?果然对利润产生了影响。
可如果没有价格战,比亚迪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下滑这一更严峻的结果。中汽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停止价格战后的比亚迪国内零售约31万辆,同比下降18.3%。市场份额下滑至15.4%,领先第二名吉利已不足5个百分点。折合进出口销量后,比亚迪8月总批发量约37万辆,同比微增0.2%。
诚然,比亚迪在电池方面有领先优势。可多年过去了,比亚迪主流热销车型续航还在500公里左右徘徊。曾经被比亚迪看不起的“小弟”们却在不断成长。如采用比亚迪电池的小鹏MONA03续航上了600公里,销量盖过了同级别的自家比亚迪秦L EV一大截。同时,吉利、长城等车企都在研发电池,即便续航达成率不如比亚迪,可在更远的标准续航、更便宜的价格、更舒适的内饰和悬挂下,比亚迪优势愈发不明显。
同时,比亚迪还面临“老大哥”宁德时代的竞争。采用宁德时代电池的吉利星愿,月销量长期位列销量榜第一位,碾压同级别的比亚迪海豚、海鸥等车型。为何竞争对手采用第三方宁德时代电池造的车,反而比自家产品更有性价比?这值得比亚迪反思。
从车型销量排名上看,“新能源一哥”比亚迪在纯电车型上,市场表现其实是平庸的。与其说比亚迪是“新能源一哥”,不如更精确地说是“混动一哥”。更代表“纯电新能源”的是特斯拉、小米、华为系、零跑、蔚来等各具特色的新势力车企。
曾经比亚迪靠电池业务抢跑,吃尽了技术红利,股价飙升了数年。如今新能源电池进入向固态电池转化的过渡期。比亚迪现有的电池技术未能转化出足够的产品优势,价格优势也愈发不明显,加之后来者纷纷赶上,导致份额下滑,影响了股价表现。
在这轮行情下,只造电池的宁德时代的市值逼近了1.5万亿,遥遥领先于既造电池又造车的比亚迪的不足1万亿市值。
决战固态电池
从十几年前,别家造燃油车,比亚迪顶着亏损闷声憋大招搞新能源,险些撑不过去的历史看(至今王传福谈到那些岁月还时有落泪),不排除比亚迪在全力攻关固态电池技术,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磷酸铁锂电池的迭代与应用。
财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高达308.8亿元,同比增长53%。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比同期净利润高一倍,占营收比重超过8%。这说明,比亚迪依然是十分看重研发的,且下定决心在固态电池领域继续保持领先。
今年2月,比亚迪CTO孙华军一鸣惊人,喊出了未来固态电池“固液同价”的口号,明确比亚迪将在2027年开始尝试固态电池批量装机,在2030年前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不愧是头铁比亚迪!这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在此之前没人敢放出这种狠话,行业普遍预计固态电池的成本会是液态电池的4倍以上。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眼下的新能源行业,再也不是比亚迪“穷小子”憋大招的时代。各大电池企业、独角兽、车企,乃至国际巨头,都锚定了固态电池这一市场机遇,都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亚迪有着技术积累优势,但再也无法占据抢跑先机。
现实是,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各大电池企业、独角兽、车企、国际巨头都宣称2027年量产固态电池,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电池行业恐怕要从当前的“两强独大”向“多极化”市场格局转变。这一转变对比亚迪自然是不利的。也正因此,比亚迪才要竭尽全力,力争在2年后的固态电池时代,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多年来,比亚迪的股价随着汽车销量一路飞涨,更多电池企业反而一路跌了下来。这一过程中,比亚迪电池业务乘上了汽车业务的东风。如今新能源电池迭代在即,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技术面临后来者追赶,优势愈发不明显,股价被追赶一下也并不致命。关键是,比亚迪能否尽快确立在固态电池领域的领先优势。这决定了谁能真正笑到最后。
来源:海哥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