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元璋的口号不是“驱逐胡虏”,也不是“恢复中华”,他最早喊的是:“日月重开大宋天”。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朱元璋的口号不是“驱逐胡虏”,也不是“恢复中华”,他最早喊的是:“日月重开大宋天”。
但这八个字,后来被他亲手涂改,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他不是宋的继承人,是宋的掘墓人。
朱元璋造的最大一个假,不是出身,不是神像,也不是杀功臣,他最早打出的那面旗子,后来被他亲手烧了。
旗子上写着:“日月重开大宋天”。
没人愿意提这件事,《明太祖实录》把它改成了“大统天”,听上去像是“天命归一”,但问题是,原句的下联是:“宋国江山复宝图”。
“大宋天”对仗,“大统天”不通。
篡改很粗糙,可朱元璋非改不可,因为他靠那面旗子起家,最后却要亲手抹掉它。
这不只是历史小插曲,而是他一生最真实的矛盾:靠“复宋”起事,靠“毁宋”建国。
他知道自己是个叛徒。
1357年,朱元璋攻下婺州,第一件事,不是杀敌,也不是劫库房,而是立旗竖榜。
旗子上写了两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榜文随旗而出,写得更明白:“宋国江山复宝图”,不是模糊的“中华”,也不是模糊的“正统”,就是“赵宋”,就是要恢复南宋。
很多人不知道他当时的身份,他不是独立军阀,也不是反元义士,他是“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是韩宋政权的高级将领,真正的“宋军”。
韩林儿是谁?红巾军推出来的“小皇帝”,自称是宋徽宗的后裔。
有没有血统没人关心,反正天下人都认,宋室余脉,元朝的对立面,只要打着“赵宋”旗号,就能拉人入伙。
这时候的朱元璋,不是“兴明”,而是“复宋”,这点很重要,如果没有“复宋”的旗号,他根本没有资格割据江南。
婺州(今金华)百姓不认“红巾”,但认“宋”,所以旗子上的每一个字,不是口号,是生存工具。
红巾军不是一群乱兵。相反,他们有完整的制度。
韩宋政权有年号、有官制、有都城(安丰),还有大批编制军队,甚至还有诏书制度和官员升迁体系。
这不是草寇,而是对元政权的替代品,朱元璋在这里当的是“左副元帅”,不是乱兵头头,他在韩林儿的诏令之下作战。
《纪事录》写得清清楚楚,他打下婺州,是奉“宋命”,也就是说:他代表的是赵宋王朝的延续政权。
更关键的是,当时的对手,不是陈友谅,也不是张士诚,而是元朝残军与地方守将,他打下的城池,全部以“宋将”身份接管。
如果有日记,应该会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朱元璋,宋军也。”
朱元璋聪明在哪?在于他知道“赵宋”这张牌只适合打前期。
他不是赵构那种一心复国的流亡皇帝,他清楚,打着“宋”的旗号,可以号召汉人,可以争取地方官吏支持,还可以“合法化”军事行动。
但这个旗号有“使用期限”,只要他不称帝,这面旗子就是护身符,一旦称帝,这面旗子就是毒药。
因为大宋若还在,那你朱元璋是谁?所以,当他准备称帝时,韩林儿必须死。
韩林儿死得离奇,也死得干净。
1367年,韩林儿逃到滁州,准备往南躲,朱元璋派人“迎接”,结果途中“船翻水覆”,小皇帝溺死,无人救援,船上将士无一生还。
这是明初最干净的一次“除名行动”,不立碑,不追封,不发丧,不提一句,仿佛这位“赵宋后人”从未存在。
但在那之前,他是朱元璋的主子。
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明太祖实录》出版,韩林儿的名字彻底被抹去,“大宋天”变成“大统天”,“宋国江山”改为“普天同庆”。
只有《纪事录》《元龟政要》这些边缘笔记,还保留着原话。
真正恐怖的是,这些改动不是为了修饰语言,是为了抹去“复宋”的证据。
朱元璋最怕的,不是元朝回军,不是旧臣反叛,是“合法性”的崩塌。
他一生都在强调“天命转移”,可他一开始是“宋臣”,后来却说赵宋气数已尽。
这就是悖论,怎么解决?删证据,删旗语,删榜文,删韩林儿,删完之后,再编一个新的故事。
于是“大宋天”被篡成“大统天”,干净利落,上下对仗也不讲了,诗文逻辑也不管了。
这不是无心之举,是政治清洗,是对“历史证词”的处理。
刘辰的《国初事迹》,官方史书之一,也照抄了这个版本,后来的《西湖二集》甚至直接写成“一统天”,完全失去原义。
但民间记忆是顽固的,在一些民谣与诗词里,还是出现了“日月重开大宋天”的原句,明廷对这些词句极为敏感,查禁不止一次。
因为那不是口号,是原罪。
称帝后,他几乎再未提起“赵宋”两个字,连讽刺都没有,很多皇帝骂亡国之君,比如宋太宗骂李煜,秦桧骂岳飞。
朱元璋却沉默。
连韩林儿的墓都不修,连宋徽宗的庙也不祭,反倒是康熙,还为他补了一笔,题了“治隆唐宋”,这大概是最讽刺的注脚。
因为朱元璋本来,是要“重开大宋天”的人,最后成了“埋葬宋天”的人,他用“复宋”起兵,又用“灭宋”建国。
他要日月重开,最后却只剩一轮明月。
大部分人误以为明朝是元末汉人复国,这个说法对了一半,明朝是“汉人”的政权,但不是“汉统”的延续。
它不是赵宋的儿子,而是赵宋的掘墓人。
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件事,不是建都,不是改年号,而是“自绝赵宋”,他清楚一件事:要想让“明”成为正统,“宋”就必须彻底消失。
你不能一边说自己是“复国”,一边又改朝换代,矛盾,所以他动手清算的,不是元朝,而是旧宋系统。
先是文官系统,再是南方宗族,再是口号语言。
洪武年间最严重的不是胡惟庸案,不是空印案,而是“旧事案”。
什么是旧事?比如,有人说过他是韩宋的将军,有人提起过韩林儿的名字,有人在文章里写了“复宋”两个字。
这些人不是敌人,是老朋友,更可怕。
比如,开国功臣李善长,知书达理,立国有功,死因是什么?“拥护旧思,怀二心”。
谁的“旧”?哪个“思”?
他们知道朱元璋曾是韩宋将领,他们知道朱元璋曾立旗“日月重开大宋天”。
知道这些的,必须死。
这些案子一案接一案,杀的是过去,杀的是那段不能再提的历史。
很多人赞朱元璋“制度改革”,说他废除丞相,设三司分权,是功过分明。
真相是:废丞相不是改革,而是控制。
宋代的宰相,是事实上的“共同治理者”,很多大政方针,是皇帝和宰相对话后决定。
朱元璋不能接受,他不信任何人,他要把国家当田地种,宰相就是地主,他不要地主。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诛,理由很多,什么“专权”、“通敌”,但其实朱元璋早就想动他。
因为胡惟庸跟他一起当过“韩宋旧臣”,他知道得太多。
之后再无丞相,连替皇帝说话的人也不准有。
所有的事,皇帝说了算,皇帝说东,没人能提西,“政事堂”变成“诏令室”。
这才是真正的改朝换代,不是改年号,是改制度底层。
朱元璋有很多诗,他不是个“文盲皇帝”,相反,他用诗杀人,也用诗自证。
有一首特别典型: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什么意思?鸡叫三声,太阳出来,星月消散。
“残星与晓月”是隐喻,他在写“旧政权”。
那“扶桑日”呢?那就是“我朱元璋”,我是太阳。
这不是简单的意象游戏,是借诗设“正统论”。
你们说我不合法?我就是日出,你们是残月,是该灭的余辉。
这种诗不止一首,他写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明目张胆。
但你永远看不到一句怀念赵宋的词,没有一首诗提到韩林儿,没有一丝怜悯。
这不是偶然,是策略,诗,是他篡改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宋代文化极盛,文人多,议政多,明初最怕的就是这种“议”。
所以朱元璋把“文”变成“武器”。
文字狱就从洪武年间开始,不是清朝发明的,起源在这里。
只要写错一句,就杀,只要引用旧史不合意,就诛,哪怕你是县令、举人、庶生,也逃不了。
有一次,一个秀才写了“宋王遗泽在民间”,被当作“妖言”入狱,理由是“怀恋前朝,有反心”。
“前朝”是谁?当然是宋,不是元,他不怕你讲元朝坏,怕你说宋朝好。
朱元璋真正恐惧的,是“被比较”。
他怕百姓一比较,觉得宋朝好,明朝差,他怕人说:“南宋虽亡,百姓不苦;大明虽兴,鞭声不断。”
所以不能比较,不能提,不能写。
所有人的记忆,都必须统一:“从朱元璋开始,才叫中国。”
朱元璋删了文献,杀了旧人,封了历史。
但他删不掉一个事实:
他当年,就是打着“复宋”的旗号起家。
旗子写过,“大宋天”,榜文挂过,“宋国江山复宝图”。
百姓记得,文人写下,史书偶然流露。
“日月重开”的真正含义,是重开“赵宋”的天,而不是朱家的天。
这才是最大的悖论。
他亲手写下这八个字,亲手拿它起兵,亲手靠它赢天下。又亲手把它烧掉。
“大明”是一场历史清洗,一场关于身份与正统的战争。
胜者不只是朱元璋,而是那个被篡改过的、再也无法还原的历史。
来源:健康陪伴丁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