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位父亲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给上大学的孩子发生活费的方式——每月不一次性转账,而是分4次打钱,这事一出来,立马引发了大学生群体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说父亲管得太宽,有人赞父亲想得周到,两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近期,一位父亲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给上大学的孩子发生活费的方式——每月不一次性转账,而是分4次打钱,这事一出来,立马引发了大学生群体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有人说父亲管得太宽,有人赞父亲想得周到,两方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
——part 1——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主人公是一位孩子刚上大一的父亲。
这位父亲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跟马上就要上大学的孩子约法三章的视频:“看到很多大学生对花钱没有规划,月初猛花,月底吃土。”因此对马上就要上大学的女儿很担心。
后来他琢磨着改了方式:每月2000的生活费,但分成4次转,每周一转500,还跟孩子约定“要是有大额开销(比如买教材、添衣服),提前跟我商量,咱们单独算”。
可孩子一听就不乐意了,觉得父亲这是“不信任自己”:“同学爸妈都是一次性给够,我买个零食、跟室友出去聚个餐,还要算着这500够不够,万一临时要花钱,还得等你转账,多没面子啊!”
父亲还晒出了两人的聊天记录:孩子吐槽“像被管着的小学生”,父亲则耐心解释“不是抠门,是怕你没规划,月底又饿肚子”。
从父亲的分享里能看出来,这家人条件不算特别优渥,2000块的生活费在当下的大学生里,属于中等水平——够吃饭、够买基础用品,但想随便买潮牌、频繁聚餐,肯定要精打细算。
——part2——
孩子的不满很直接:觉得自己都上大学了,该有自主支配钱的权利,父亲“分4次转”的做法,像在“监视”自己,跟同学比起来“没面子”。
而父亲的想法也很实在:有的孩子要么冲动消费、要么跟室友频繁出去吃火锅,到了月底连食堂的饭都吃不起,还得跟人借钱,“我不是不让她花,是想让他慢慢学会规划,知道什么该花、什么能省”。
这事发到网上后,网友直接分成了两派:
支持父亲的大多是家长或者已经工作的人:“孩子上大学后也只有要生活费时能知道孩子消息,我支持,我们现在孩子中学全宿的。每天盼着孩子打电话,不打电话只能看饭卡消费记录了解孩子一点消息个年龄大了,孩子好像成了自己的全部。”;
“我也是这样的,我家小棉袄隔天都要视频回来,每次最后一句就是'不要想我哟,在家注意自己的身体,我会按时视频的。’所以我对她的担心也会减少一些。”;
“支持你的做法,这是出于父母的爱,而不是掌控!加油!”
反对的则多是大学生:我都是直接带了一学期的生活费开学的,逢年过节打个电话,这种巨婴家长以后肯定介入孩子婚姻生活;
更有甚者表示:“这女孩相亲都不敢见,指不定要多少彩礼呢!”
还有一位大学生理性的表示:“叔叔,我也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对于您女儿上大学生活费的事情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但是对于我这个亲身经历者来说,您的出发点是好的,教育的重点在于和孩子的沟通上,这个过程千万不能太强势规矩太死了大学是我们开始慢慢独立培养能力的关键期。而且令爱是女生,一句话说的很不好听,家长抠抠搜搜、条条框框的规矩,一个月2k的生活费外面多的是人给得起,多的是人想给。我不是恶意,我只是希望叔叔您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问题,我们进入大学了思想上肯定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别把孩子抓的太死,沟通最重要!不是无聊的闲聊!是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引导孩子的发展!不是强制的!不带有控制性!孩子人格成长的第一步就是家长慢慢开始放手!。
其实仔细想想,这事的核心根本不是“分几次转”,而是“大学生消费观”和“家长引导方式”的碰撞:孩子觉得“自主=自由”,家长担心“自由=乱花”,两边都没说错,但确实不好评判。
——part3——
这让我想起之前刷到的另一个新闻:有个大学生每月生活费3500,却因为沉迷买潮牌、天天喝星巴克,还跟风给主播刷礼物,不到半年就欠了2万网贷,最后还是家长帮着还的钱。
还有个朋友跟我聊过,她女儿上大二时,她没直接管生活费,而是跟女儿一起下载了记账APP,让女儿每天记开销,周末一起看账单——慢慢下来,女儿自己发现“每月喝奶茶花了500多”,主动减少了次数,还学会了“买教材优先找学长借”“聚餐AA制不铺张”。
其实啊,家长怕的从来不是“给孩子花钱”,而是怕孩子“不会花钱”——上大学不只是学专业知识,更是学“怎么过日子”:怎么在有限的钱里,把生活过好;怎么区分“需要”和“想要”;怎么不被外界的消费主义裹挟,不盲目跟风花钱。
如果是年入百万的家庭,孩子就算偶尔乱花,家里也能兜底;但大多数家庭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生活费里藏着父母的辛苦,孩子若是没规划,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月底吃土”的困境,更是在浪费父母的心血。
当然,这位父亲的方式或许也有可调整的地方:不是“直接分4次转”,而是先跟孩子坐下来聊,一起定一个每月预算——比如“吃饭1000、日用品300、社交400、备用金300”,让孩子自己支配,要是超了就一起分析原因,这样既给了孩子自主感,也能慢慢培养理财意识。
最后想说: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该慢慢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负责;家长的“拆分生活费”,本质上不是“管控”,而是“兜底的用心”。希望孩子们能理解父母的苦心,也希望家长能多给孩子一点“试错空间”——毕竟,合理花钱的本事,不是靠“拆分”练出来的,是靠“自己规划、自己承担后果”慢慢悟出来的。
愿每个大学生都能在生活费里,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也愿每个家长的用心,都能被孩子读懂。
来源:职场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