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丨一夜间,郑州文化圈又多了块“天花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10:02 1

摘要:8月25日,2025微博文化之夜盛典在河南郑州举办,作为中国互联网界第一个以文化解码为功能的大型活动IP,微博文化之夜已连续三年落地郑州,其背后所折射的,不仅是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主动寻求现代表达的努力,更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借助社交平台实现“破圈—融合—生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周刊

如何让一座城市的文化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如何让文旅成为可持续的增长点?这是每个城市都绕不开的问题。

8月25日,2025微博文化之夜盛典在河南郑州举办,作为中国互联网界第一个以文化解码为功能的大型活动IP,微博文化之夜已连续三年落地郑州,其背后所折射的,不仅是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主动寻求现代表达的努力,更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借助社交平台实现“破圈—融合—生长”的深度实验。

让城市文化“开口”讲故事

在传统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如何让年轻一代真正认同并主动传播传统文化,是很多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85.5%的游客体验过沉浸式旅游活动。从感官触动到情感共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地域文化在游客的沉浸体验中被感知。

但过去,城市文化传播大多依赖于节庆、展会、文旅推介会等传统形式,传播链路单向,受众参与感弱,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关注热潮。尤其是在传统文化题材的处理上,容易陷入“厚重却难亲近”“有内容无传播”的困境。

微博文化之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它以“线上+线下”“大V+用户”“传统+科技”的多维联动,构建了一个参与式、沉浸式、社交化的文化传播场。

2025微博文化之夜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多元文化表达、品牌出海、AI创新等维度,在盛典颁布了年度文化影响力遗址、年度创新博物馆、年度文化演出IP、年度国漫IP等14项文化奖项,既致敬考古、石窟、戏曲等传统文化,也拥抱国漫、AI、网络文学等新兴形态,展现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与创新力。

宇树机器人进行功夫表演

同时,微博文化之夜用故事让文化变得可亲近、可记忆。例如,“石窟展卷人”环节通过情感化叙事,将文物保护这一专业议题转化为具有公众共鸣力的守护故事,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有效传递。

更重要的是,微博文化之夜并未止步于一场线上盛典。通过#文化守护计划#、#AI城市文化漫游记#等线上互动,文化内容不再是静止的图文,而是可转发、可答题、可生成、可分享的社交资产。线下则通过邀请网络大V带队探城、圆桌对谈等环节,将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与体验。

这种转变更契合当下文化消费的深层需求——人们不再满足于观看,更渴望参与。微博作为亿级用户的社交广场,恰恰为这种双向乃至多向的文化互动提供了可能,从单向输出走向双向互动,从严肃讲解走向情感共鸣,从文化教育走向文化体验,微博文化之夜为城市文化的叙事方式注入了全新活力。

让文化IP扎根城市

微博文化之夜连续三年落地郑州,并非偶然。

郑州地处黄河中游、天地之中,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文物资源大市。2023年,郑州市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提出,打造“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文旅品牌,从系统性的视角打造自身的文化影响力。

同一年,郑州以主动之姿,携手微博文化之夜,以“平台赋能+内容共创”为核心,推动城市文化传播从单向宣传走向双向共鸣。

一个优秀的文化IP不应是单次活动的昙花一现,而应具备持续的內容更新能力和品牌延伸能力。微博文化之夜值得借鉴的一点,正是其可生长的IP构建策略。

回顾三年历程,从最初依托“黄河文化”“黄帝故里”等传统符号,到今年聚焦“商都遗址发现70周年”“四大石窟首次同台”,甚至引入“文化+科技”“品牌出海”等新议题,内容维度不断拓宽,回应时代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正是当代城市文旅宣传中最可贵的资产,让文化IP不是一成不变的符号重复,而是持续演进、有机更新的文化叙事。

这种生长性得益于城市与平台的深度共创。微博提供的是机制、流量与创意支持,郑州提供的则是文化底蕴、政策支撑与落地资源。两者合作不是简单“借场地办活动”,而是共同策划内容、共同培育受众、共同延伸IP价值链。

通过这三年的尝试,郑州与微博文化之夜示范了一种可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的赋能,变得年轻、生动且具有国际吸引力;城市也可以借助内容IP的打造,从“被路过”走向“被记住”,从地理坐标走向文化符号。

让文化流量变成发展增量

更值得思考的是,节庆或活动之后,文化IP如何真正沉淀为城市资产。

如今,文旅消费早已超越“看风景、买特产”的初级阶段,演变为一种融合文化体验、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精神共居”模式,旅客不再仅仅为了“看什么”,更为了“感受什么”。因此城市宣传不应停留在景点打卡的层面,而应不断注入新内容、新表达,实现从物理访问到精神共鸣的跃迁。

以平台赋能弥补传播短板,以内容共创突破资源限制,以情感连接实现受众转化,文化IP运营不能仅限于“一时一策”,而应纳入城市文旅发展的长期规划中,从“流量”转化为“留量”,把瞬间关注延伸为长久的城市认同与发展动能。

微博文化之夜为郑州带来的,不仅是一夜的热搜,更是一张可持续使用的“文化名片”。微博是“声量的放大器”,借助明星、大V、媒体等多方账号矩阵,文化话题得以突破圈层,触达更广泛的群体,形成跨域、跨代的传播效应,为郑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仅2025微博文化之夜,就集结了单霁翔、李敬泽、茅威涛、谭晶、方锦龙、朱洁静、郑云龙等等百余位文化名人、专家学者、文艺明星,以及来自摄影、国漫、文学、文旅等领域的优秀创作者代表。这也是单霁翔第三次参与微博文化之夜,他在跨界沙龙活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对谈”中分享道,让文化遗产走进普罗大众的日常,才是文化遗产从保护到活化、从本土到世界的蓬勃路径。

单霁翔在跨界沙龙活动中进行分享

过去,许多人印象中的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但如今,它正迅速重塑为一个现代、温暖、充满活力的文化郑州,华夏文明在这座城市变得可知、可感。

2025年上半年,郑州接待旅客1.03亿人次,旅游收入126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和8.2%。人们走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穿梭于中原历史的时光缝隙;在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听专业考古工作者的讲解,看文物修复的流程;在黄河文化公园观赏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壮丽景色……越来越多人感受到“郑州的文化不止存在于文献的记载与辉煌的过去,还活色生香地交融于广大市民的现实生活之中”。

而连续三年落地郑州的微博文化之夜也在印证,只有当文化真正被激活,城市才不会只被看见,更会被记住,被热爱。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责编:张丽佳

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