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当我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沙县小吃的招牌总是格外醒目。红底黄字的店面,弥漫着独特香气,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今天就深入探寻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
朋友们,当我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沙县小吃的招牌总是格外醒目。红底黄字的店面,弥漫着独特香气,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今天就深入探寻沙县小吃的前世今生。
1992年2月,福建沙县的邓世奇背着鸳鸯锅和木槌,带着妻子踏上了前往厦门的火车。他们不是去旅行,而是为了逃避巨额债务。在那个年代,福建村落中流行“标会”,本是民间信誉融资,却因赌博盛行变了味。标会开标频率从每月一次变成几乎天天开标,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沙县下茂村率先爆雷,随后各村也接连出事,无数村民深陷债务泥潭。邓世奇便是其中一员,身欠十几万外债,靠种地根本无法偿还,听闻夏茂有人靠外出卖小吃赚钱,他咬咬牙,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带着妻子奔赴厦门。
起初,邓世奇夫妇开店选址失误,不仅没赚到钱,还亏光了仅剩的5000块。妻子在退租的店门口痛哭,邓世奇甚至想过跳海。但一想到老家的孩子,他决定在街边支起小摊。后来,他向朋友借了9000块,重新在工地旁开了一家沙县小吃店。扁肉一元五角一碗,开店第一天就卖了388块,生意好时一天能卖出四五百碗。
沙县小吃能在工地旁大受欢迎并非偶然。首先,它价格亲民,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对于辛苦劳作的工人来说,是最实惠的选择。其次,沙县小吃融合了中原与福建本地饮食特色,扁肉源于中原馄饨,经过改良后,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口味。再者,改革开放后,大量人口南下经商,基建项目不断,外来务工人员数量激增,沙县小吃成为他们补充能量的首选。
不过,那时的沙县小吃仅在小范围内流行,真正让它开遍全国的,是沙县政府的介入。沙县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农民收入微薄。时任沙县县委书记刘道崎下乡调研时,听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后来发现铁匠正日夜赶工制作用于煮馄饨、熬高汤的鸳鸯锅。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
1997年5月,沙县政府成立沙县小吃办,建立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出台政策鼓励科级干部停薪留职带领农民外出做小吃,推行“一村一城一队伍”方针。为了培养小吃人才,政府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小吃行业,还给同业公会会长乐相森下达任务,每年免费培训1000-1500名沙县人。
近十年间,乐相森拎着印着“沙县小吃培训之道”的纸袋,走遍沙县各个村落,共培训了16000多人。与此同时,沙县政府出资举办沙县小吃文化节,在各地成立同业公会分会和联络处,帮助外出经营的村民解决选址和住宿问题。
2001年,沙县政府补贴3000元,并提供贴息贷款,助力沙县小吃进军上海;2005年,又对前100家在北京开出的标准规范小吃店给予3000元补助。在政府的推动下,沙县小吃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大江南北。
随着沙县小吃规模不断扩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市面上的沙县小吃店鱼龙混杂,既有沙县人经营的正宗店铺,也有外地人开的山寨店,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品牌口碑。小馄饨硼砂事件更是将沙县小吃推上了风口浪尖。
正规的沙县小馄饨肉馅需用木锤反复敲打,才能达到弹嫩脆口的口感,但一些商家为了省时省力,在肉馅中添加硼砂,而硼砂是国家明令禁止添加在食物中的剧毒物质。媒体曝光后,各地沙县小吃店生意一落千丈。
为了维护品牌形象,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申请了图形商标——“沙县吃豆人”,官方称其为正在吃沙县鱼丸的饕餮。同业协会规定,只有经过正规培训且接受小吃办定期检查的店铺,才能使用该商标,三年授权费仅400元。
但是,由于沙县小吃四个字未被注册,山寨店只需挂上这四个字就能营业,导致商标约束效果不佳。许多沙县人开的店也觉得没必要加入协会、花钱买商标。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单纯吃饱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多肉类和更好的用餐体验。
此时,黄焖鸡米饭等竞争对手出现,它们提供鸡肉满满的菜品,价格虽比沙县小吃略高,但消费者并不在意这几块钱的差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黄焖鸡米饭,沙县小吃的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
面对竞争,一些沙县小吃业主开始寻求变革。原家沙县、淳百味沙县等品牌应运而生,它们更新菜品,将店面装潢得干净明亮。淳百味甚至在招牌上去掉了“沙县”二字,试图摆脱人们对沙县小吃的刻板印象。但没有了“沙县”的沙县小吃,还能算是沙县小吃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沙县小吃早已超越了美食的范畴,它是城市的灵魂。在人烟稀少的城乡结合部,总会有沙县小吃为人们提供了温暖的食物。
面对种种挑战,沙县小吃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求变,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国际化征程上,沙县小吃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成功辐射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开设海外门店229家。2024年,新增国际商标注册国3个,进一步扩大了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如今,沙县小吃以“沙县小吃及图形”注册商标许可使用的方式,与美国、日本、葡萄牙等国家有经验、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合作,开展品牌国际化、连锁化、标准化转型升级工作。
同时,沙县大力建设小吃原辅料基地,已建成药膳食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种养基地约6万亩,林下种植基地3万亩,带动2万余农户投身种养行业,推动了板鸭休闲食品、禽蛋深加工等小吃产业链相关产业发展。
在文化推广方面,沙县小吃同样成果丰硕。以小吃文化城、小吃科技馆、小吃民俗馆等为依托,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2025年2月,《舌尖上的中国(第四季)》第五集“风物”篇播出,沙县小吃代表性美食夏茂甜烧麦和水晶烧麦亮相,让更多人领略到沙县小吃的独特魅力。
无论未来沙县小吃是走向没落,还是脱胎换骨,它都在无数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努力。感谢沙县小吃,在过去无数个艰难的时刻,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
来源:彤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