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石油(中石油):油气巨头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1. 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制氢:依托天然气重整制氢技术,在新疆、大庆等地建设大型制氢基地,规划2025年绿氢产能达20万吨/年;推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如吉林松原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储运与加注:利用现有3万
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在传统油气业务持续盈利的同时,正加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布局,以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并应对全球能源结构变革。
中国石油(中石油):油气巨头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1. 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制氢:依托天然气重整制氢技术,在新疆、大庆等地建设大型制氢基地,规划2025年绿氢产能达20万吨/年;推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如吉林松原风光氢储一体化项目)。储运与加注:利用现有3万座加油站网络,改造建设“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站,已建成加氢站超50座,目标2030年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群。
应用场景:联合一汽、福田等车企推广氢燃料电池重卡,在鄂尔多斯、成渝等地开展氢能重卡物流示范。2. 风光发电与储能。 风光基地:在青海、内蒙古等资源富集区投资建设吉瓦级风光项目(如青海海南州1GW光伏+储能项目),计划“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30GW。 储能技术:研发压缩空气储能(如辽宁朝阳项目)、液流电池等技术,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油田储能系统。3. 地热与CCUS。 开发雄安新区、京津冀地热供暖项目,地热供暖面积超5000万平方米; 推进大庆、长庆油田CCUS-EOR(碳捕集驱油)项目,年封存CO₂超100万吨。
中国海油(中海油):聚焦海洋能源与“蓝绿氢”协同。1. 海上风电领跑者。国内项目:建成江苏如东4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规划“十四五”末海上风电装机5GW,重点布局广东、福建、山东海域。 国际合作:与法国道达尔合作开发英国北海1GW漂浮式风电项目,探索深远海风电技术。2. 海洋氢能与碳封存。 海上制氢:在海南东方开展海上风电电解制氢示范,探索“绿电-绿氢-储运”一体化模式。CCS/CCUS:推进珠江口盆地海底碳封存项目,目标2030年封存能力达500万吨/年。液化天然气(LNG)与新能源耦合。扩建珠海、宁波LNG接收站,配套建设冷能发电、空分制氢等综合利用设施,提升LNG价值链低碳效益。
中国石化(中石化):氢能龙头与充换电网络先行者。
1. 全球最大氢能公司目标。 制氢能力:当前氢气年产超450万吨(占全国15%),规划2025年建成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如新疆库车绿氢示范工程)。 加氢网络:已建成全球最大加氢站网络(超100座),目标2025年达1000座,打造“氢走廊”(如长三角、京津冀)。氢能交通:推动氢燃料电池车在公交、物流领域应用,与丰田、重塑科技合作开发氢能车型。
2. 充换电与光伏融合。充换电站:依托3万座加油站建设“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站点(如海南文昌超级充电站),目标2025年充换电站达5000座。分布式光伏:在炼厂、油库屋顶铺设光伏,总装机超500MW(如燕山石化光伏项目),年减碳40万吨。3. 生物质能源与新材料。发展生物航煤(与空客合作)、生物柴油(广西基地产能50万吨/年); 研发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材料,用于风电叶片。
传统油气与新能源协同:利用油气田土地资源开发风光项目、炼化副产氢提纯、加油站改建综合能源站,实现存量资产绿色升级。
跨界合作加速:与宁德时代(储能)、隆基(光伏)、车企(氢能应用)等形成产业联盟,构建新能源生态圈。
政策与资本驱动:国家补贴、绿色债券、碳市场收益(如CCER)将成为重要资金来源,推动规模化落地。
从“油气巨头”到“低碳巨头”的转身。“三桶油”凭借雄厚资本、基础设施网络及技术积累,正从单一油气供应商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尽管面临技术成本、市场机制等挑战,其新能源布局不仅关乎企业可持续发展,更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未来十年,氢能网络、海上风电、CCUS等领域或成为三家公司角逐的新战场。
来源:锂电论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