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打开股票账户,是不是感觉像在看“冰火两重天”的电影?一半股票像被按了“暂停键”,趴着纹丝不动;另一半却像打了“肾上腺素”,天天刷新高。板块轮动?不存在的!手里的票仿佛被市场“遗忘”,别人的票却在“狂飙”……
前言:你是不是也被A股“逼疯”了?
最近打开股票账户,是不是感觉像在看“冰火两重天”的电影?一半股票像被按了“暂停键”,趴着纹丝不动;另一半却像打了“肾上腺素”,天天刷新高。板块轮动?不存在的!手里的票仿佛被市场“遗忘”,别人的票却在“狂飙”……
这种撕裂感,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某财经论坛“A股分化”话题3天霸榜,浏览量破500万;身边老股民也摇头:“炒股20年,从没见过这么‘拧巴’的行情。”
今天咱们就撕开这层“魔幻面纱”:为啥90%股票躺平、10%股票疯涨?这种分化是暂时的,还是A股“新常态”?更关键的是——你手里的票,属于“躺平组”还是“新高组”?接下来该怎么办?
很多人把分化归咎于“运气差”,但深层逻辑藏在这三个维度里:
如今A股资金格局彻底变了:
公募基金:二季度数据显示,前100大重仓股的持仓集中度创近5年新高(达68%)。基金经理不再“撒网”,而是把钱砸向“最确定的少数公司”——毕竟,市场成交量萎缩(近期日均成交不足8000亿,较去年高峰少40%),“集中持股”才能做出业绩。
北向资金:近一个月,北向净买入前20名的股票,贡献了北向总净流入的92%。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中国平安这“三巨头”,北向狂买超200亿;剩下4000多只股票,北向要么没买,要么在卖。
游资+量化:游资也开始“抱大腿”——过去炒小盘妖股,现在监管严+量化收割快,游资转而主攻“机构重仓+趋势良好”的票(比如某AI龙头,游资和机构联手买,股价天天新高)。
简言之:资金在“更集中地抱团”——钱就这么多,炒小票、题材容易亏,不如跟着机构买“大白马+真龙头”。
业绩是股价的“锚”,各行业“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高景气赛道:新能源、AI、高端制造里,龙头市占率快速提升。某新能源电池龙头二季度全球市占率从35%涨到42%;某AI算力龙头拿下国内超60%的GPU服务器订单。它们业绩增速(同比增50%+),远甩行业二三线公司(很多仍亏损)。
传统行业:地产、家电、消费整体增速低迷,但龙头靠“降价抢份额+成本控制”业绩逆增。某家电龙头二季度营收增8%,行业其他公司普遍下滑10%+。
结果就是:业绩好的公司被资金追捧,股价创新高;业绩差的公司被资金抛弃,股价躺平。这不是“炒作”,是资金用脚投票的“业绩确定性”。
注册制下,A股上市公司从3000家暴增到5000多家,但资金总量没同步增长(散户入市热情不高,公募发行遇冷)。更关键的是,“壳资源”不值钱了(垃圾股重组炒作降温),退市也变多了(今年已有12家公司退市,是去年的2倍)。
这导致:资金只能在“好公司”里卷,差公司彻底被边缘化。就像菜市场,以前摊位少,再烂的菜也有人买;现在摊位多到逛不过来,大家自然只挑最新鲜、最好的菜买。
好奇“天天创新高的票有啥共同点”?我拉取近3个月股价创历史新高的50只股票,发现它们都符合这3个特征:
行业龙头:新能源的宁德时代(电池全球第一)、光伏的隆基绿能(组件全球第一)、白酒的贵州茅台(无需多言)……它们的“龙头地位”市场公认,资金敢长期持有。
细分领域唯一:某牙科耗材公司(国内唯一能替代进口的)、某特种芯片公司(军工领域唯一供应商)……这种“唯一性”让它们拥有“定价权”,业绩增长更确定。
新高股的中报/季报几乎没“雷”:
净利润增速:近80%的新高股,净利润同比增长超30%;
机构预测:券商对它们的“全年业绩预期”,多为“上调”或“维持高增长”;
现金流:很多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比净利润还高(赚的是“真钱”,非账面利润)。
比如:
新能源:“碳中和”是全球共识,至少还有5-10年高增长期;
AI:大模型、算力、应用端爆发,是科技革命级别的机会;
高端制造:国产替代+出口全球,是中国经济转型核心方向。
这些逻辑不是“炒半年就没了”,而是能看3-5年的“长坡厚雪”。
你手里的票“躺平”,大概率逃不过这4个原因:
传统地产、煤炭(政策压减产能)、部分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等行业,整体增速下滑,公司再努力,业绩也难有大突破。资金不会傻到去“炒夕阳行业”。
有些公司看似是行业老二、老三,但技术不如人,成本降不下来,市占率还在丢。比如某光伏组件二线公司,电池效率比龙头低2%、成本高5%,结果订单被抢、业绩滑坡。
去年炒的元宇宙、氢能源等题材股,故事讲得天花乱坠,但今年业绩没兑现,资金全跑了。现在股价里全是“被套的散户”,谁会去当“解放军”?
有些小票市值才几十亿,机构资金量大,“进去容易、出来难”(一卖就跌停)。所以机构宁愿抱团大票,也不碰小票——除非这小票是“细分唯一”(但这种是少数)。
知道了分化逻辑和两类股票特征,接下来怎么做?给3条具体路径:
能追,但要会选“买点”:
看“调整幅度”:新高后若回调10%-15%且缩量(说明资金没跑),可小仓位试错;
看“业绩预期”:若券商还在“上调业绩预测”,说明逻辑没被证伪;
看“板块联动”:若它所在板块(如AI算力)整体强势,安全性更高。
反面例子:某新高股“缩量加速新高”(连续涨停但成交量缩小),大概率是“最后一波诱多”,别碰。
问自己3个问题:
行业还有“未来”吗?(比如地产长期下行,不如割;中药有政策支持,或可留)
公司业绩有“反转可能”吗?(看季报、机构调研纪要,有无新订单、新技术)
你能“拿多久”?(闲钱能拿3年以上,或可等轮动;急用钱,别耗)
实操建议:把“躺平股”换成“行业龙头”——拿着二线家电股,不如换格力、美的;拿着三线新能源股,不如换宁德、比亚迪。
有,买“行业ETF”:
看好新能源,买“新能车ETF”“光伏ETF”;
看好AI,买“AIETF”“算力ETF”;
看好消费,买“酒ETF”“家电ETF”。
ETF的好处是“分散风险”,不会因某只股票暴雷亏惨,还能吃行业增长红利。
很多人盼“风格切换”“板块轮动”,但大概率这种分化会持续到明年,甚至更久。
原因有三:
1. 资金面没改善:散户入市意愿低(今年新开户数同比降40%),公募发行难(新基金募集规模同比降30%),钱仍不够分;
2. 基本面分化会加剧:经济转型期,高景气行业(新能源、AI)和传统行业的业绩差距,会越来越大;
3. 注册制会持续“出清”:未来每年仍有大量新股上市,垃圾股会越来越没人要。
但别太悲观——分化中也有机会:选对“高景气行业+真龙头”,就算短期调整,长期也能创新高。
最后送两句话:
第一句:“A股再也回不到‘齐涨齐跌’的时代了,分化是常态,接受它。”
第二句:“与其抱怨手里的票不涨,不如研究‘新高股’的逻辑,让自己变成‘能看懂市场的人’。”
互动时间:
你手里的票,是“躺平组”还是“新高组”?你觉得这种分化还会持续吗?
评论区聊一聊,我会选5个最有见地的评论,送《A股核心龙头股名单(三季度更新)》,帮你快速锁定“新高潜力股”~
另外,今晚8点直播,我会用“同花顺Level-2”实时拆解“新高股的资金流向”,教大家从盘口看出“主力是真买还是假买”,记得点击预约~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