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十八年,豫西大旱,紧接着又爆发蝗灾,田地龟裂,颗粒无收。逃难的百姓沿着铁路线一路南下,最终在江南水乡的青溪镇上停下脚步。镇上的 “望舒茶馆” 成了难民临时的落脚点,掌柜陈望舒看着街头骨瘦如柴的孩子、满脸愁容的妇人,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民国十八年,豫西大旱,紧接着又爆发蝗灾,田地龟裂,颗粒无收。逃难的百姓沿着铁路线一路南下,最终在江南水乡的青溪镇上停下脚步。镇上的 “望舒茶馆” 成了难民临时的落脚点,掌柜陈望舒看着街头骨瘦如柴的孩子、满脸愁容的妇人,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
陈望舒今年三十五岁,接手茶馆已有十年。他自幼听祖母讲观音菩萨的故事,却从不迷信 “烧香祈福能消灾”,只记得祖母说过 “做人应当像菩萨一样慈悲为怀”。如今灾荒当头,他把茶馆后院腾出来给难民住,每天煮一大锅稀粥免费供应,可面对越来越多的难民,他的积蓄渐渐见底,心里也开始焦虑:自己这点微薄的力量,到底能帮多少人?难道真的像镇上人说的,只有去城外的观音庙放生、捐钱,才能积下功德,换来灾荒早日结束?
这天清晨,陈望舒刚把稀粥熬好,就看到一位身着素色布衫的女子走进茶馆。女子眉眼温和,手里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草药和针线。她没有像其他难民一样抢着要粥,反而主动帮着陈望舒给孩子分粥,还拿出草药给生病的难民包扎伤口。
“掌柜的,看你愁眉不展,是在为难民的事烦心?” 女子一边给孩子缝补破洞的衣服,一边轻声问道。陈望舒叹了口气:“姑娘有所不知,我这点积蓄快撑不住了,可难民还在不断来。镇上人说,去观音庙放生、捐钱能积功德,或许能让灾荒早点过去,可我现在连捐钱的余钱都没有,更别说放生了。”
女子闻言,微微一笑:“掌柜的,你以为积攒功德,靠的是放生、捐钱这些形式吗?我曾听人说,观音菩萨曾揭示,积攒功德最快的不是放生,而是三个更简单的方式。这些方式不需要花钱,不需要刻意准备,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能做到。”陈望舒眼睛一亮,连忙问道:“姑娘快说说,是哪三个方式?若真能积功德、帮到这些难民,我一定照着做。”
女子放下针线,指着茶馆里的场景,缓缓开口:“第一个方式,是‘日常助人,雪中送炭’—— 在他人需要时,伸出力所能及的援手。”
她指向角落里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你看那位妇人,孩子发烧了,她却连一件厚衣服都没有。你给她一碗稀粥是帮她,若能再找件旧衣服给孩子穿上,帮她找个避风的地方,就是更实在的帮助。功德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实实在在帮人解决困难。你这茶馆免费供应粥食、提供住处,已经是在积大功德了,比那些只知道放生、却对身边苦难视而不见的人,强过百倍。”
陈望舒恍然大悟。他想起昨天晚上,那位妇人抱着孩子在寒风里发抖,自己只给了她一碗粥,却没多想孩子还冻着。他立刻回到里屋,翻出妻子生前留下的旧棉袄,又找了个暖水袋灌满热水,送到妇人手里。妇人接过棉袄和暖水袋,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掌柜的,您真是好人,这孩子要是冻出个三长两短,我也活不成了。”
女子看着这一幕,点了点头:“你看,这样的帮助,比放生更能解人燃眉之急。放生是给动物一条生路,可眼前的人都快活不下去了,先帮人渡过难关,才是最紧要的功德。平日里,帮邻居挑桶水、给陌生人指个路、给贫困的人送件旧衣服,这些小事都是在积功德,而且积得快、积得实,因为每一次帮助,都能让一个人感受到温暖,让苦难少一分。”
接下来的日子,陈望舒开始更细致地帮助难民:他让伙计把茶馆的门板拆下来,搭成临时的床铺,让老人和孩子能躺着休息;他联系镇上的裁缝铺,收集大家不要的旧衣服,分给难民;他还学会了简单的包扎技巧,帮受伤的难民处理伤口。难民们都说,望舒茶馆不是茶馆,是他们的 “救命屋”。“那第二个方式呢?” 陈望舒在空闲时,又向女子请教。
女子指着茶馆门口争吵的两个难民,说道:“第二个方式,是‘化解矛盾,息事宁人’—— 在他人产生争执时,主动调解,避免冲突升级。”
原来,那两个难民是因为争抢一个破碗吵了起来,一个说碗是自己先看到的,一个说自己更需要碗给孩子盛粥,越吵越凶,差点动手。陈望舒正要上前,女子却拉住他:“你先看看,他们争吵的根源是什么?不是一个碗,是心里的焦虑和不安。灾荒里,人都容易烦躁,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大冲突。化解矛盾,不是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要理解他们的难处,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女子走上前,轻声对两人说:“两位大哥,我这里还有一个干净的碗,你们先别争了。灾荒年头,大家都不容易,互相让一步,才能一起活下去。要是你们打起来,受伤了没人照顾,家里的亲人该多担心?” 说着,她从竹篮里拿出一个粗瓷碗,递给其中一人,又劝道:“这个碗给你,你家孩子小,更需要。另一位大哥,我再帮你找一个,咱们一起想办法,总比吵架强。”
两个难民看着女子温和的眼神,又想起家里的亲人,渐渐平静下来,互相道了歉。陈望舒这才明白,化解矛盾不是靠蛮力,而是靠同理心和耐心。之后,茶馆里再有人因为争抢食物、住处争吵,他都会像女子那样,先安抚大家的情绪,再帮着找解决办法 —— 有人抢食物,他就多煮一碗粥;有人抢住处,他就再搭一个床铺。渐渐地,茶馆里的争吵少了,大家开始互相帮忙,年轻的帮老人挑水,会针线的帮孩子缝衣服,氛围越来越和睦。
女子看着茶馆里的变化,欣慰地说:“你看,化解一次矛盾,就能让一群人少一分仇恨,多一分团结。在灾荒里,团结比什么都重要,大家互相帮衬,才能一起渡过难关。这功德,可比放生大得多,因为它能让更多人受益,让苦难中的人们多一分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望舒和女子成了朋友,他知道女子姓林,是从城里来的医生,因为看不惯城里的富人不管难民死活,特意来镇上帮助大家。可他始终不明白,林姑娘为什么对 “功德” 的事知道得这么清楚,就像真的听过观音菩萨的揭示一样。
这天,镇上的地主派人来茶馆,说难民占了他家的地,要把大家赶走。地主的家丁拿着棍棒,气势汹汹地闯进茶馆,难民们吓得缩在角落里,孩子们哭了起来。陈望舒挡在大家面前,试图和家丁讲道理,可家丁根本不听,还动手推搡他。
就在这时,林姑娘走了出来,她没有害怕,反而镇定地对家丁说:“你们家老爷是镇上的地主,平日里受乡亲们的敬重,如今灾荒当头,要是把难民赶走,让他们冻死、饿死,乡亲们会怎么看他?不如让你家老爷拿出一些粮食和空地,帮助难民度过难关,这样不仅能赢得乡亲们的感激,还能积下大功德,比什么都强。”
家丁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林姑娘又说:“你可以回去告诉你家老爷,要是他愿意帮助难民,我可以免费给他家的人看病,还能教大家种耐旱的庄稼,等灾荒过去,地里的收成肯定能比现在好。”
家丁回去后,地主果然被说动了,不仅没有赶走难民,还拿出了一些粮食,腾出了一块空地让难民暂时居住。陈望舒松了一口气,对林姑娘说:“林姑娘,这次多亏了你,不然这些难民真不知道该去哪里。你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办法,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救大家于危难之中。”
林姑娘笑了笑,说:“我不是观音菩萨,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其实,观音菩萨揭示的第三个积功德的方式,就是传递希望,点亮人心’—— 在他人陷入绝望时,给予鼓励,帮他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她指着那些开始在空地上开垦土地的难民:“你看他们,之前还满脸绝望,觉得活不下去了,可现在有了粮食和住处,又开始种地,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灾荒会过去,日子会好起来,只要心里有希望,再难的坎都能过去。传递希望,比给人食物、衣服更重要,因为食物会吃完,衣服会穿破,可希望能支撑人一直走下去。”
林姑娘还教难民怎么储存粮食,怎么预防疾病。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教他们认字,告诉他们 “等灾荒过去,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帮助更多的人”。孩子们的脸上有了笑容,难民们的眼里也有了光,大家不再抱怨,而是齐心协力地种地、建房,为未来做准备。
陈望舒也跟着林姑娘学习,他开始给难民们讲镇上的故事,讲以前丰收的景象,告诉大家 “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明年肯定能有好收成,到时候大家就能回家,重建自己的家园”。他还把茶馆改成了 “互助社”,组织难民们互相学习技能,会木工的教大家做家具,会织布的教大家做衣服,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几个月后,天气渐渐好转,地里的庄稼长出了嫩芽,难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位老人拉着陈望舒的手说:“掌柜的,要是没有你和林姑娘,我们早就活不下去了。你们积下的功德,比菩萨还大啊!”
后来,林姑娘离开了青溪镇,去了其他受灾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陈望舒则继续经营着茶馆,把 “互助社” 保留了下来,帮助镇上有困难的人。每当有人问他 “怎么才能积功德”,他都会把林姑娘告诉他的三个方式说给大家听,还会加上自己的经历:“积功德不需要花钱,不需要去庙里放生,只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帮一把,在别人争吵的时候劝一句,在别人绝望的时候给点希望,这就是最快、最大的功德。”
小编这里也想告诉大家:在生活中,我们不必追求形式上的 “积德”,只需心怀善意,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在矛盾滋生时主动化解,在他人绝望时给予希望,便能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为自己积攒 “功德”。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小橘子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