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周刊》报道“甲亢哥中国行”,翻译李美越被打码,如何解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3:30 1

摘要:4月5日,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播出“本周人物 甲亢哥:奇幻中国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网红李美越被打码,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4月5日,央视《新闻周刊》栏目播出“本周人物 甲亢哥:奇幻中国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网红李美越被打码,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如何从法律角度看待此事?就此话题问了问deepseek:

当“打码”成为官方态度:一场“网红翻车事件”的法律启示

央视《新闻周刊》给争议网红李美越打码的操作,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流量狂欢的烈火上——这场看似普通的“马赛克事件”,实则暴露了网络时代公众人物言行失范的法律风险。我们不妨从法律视角拆解这场风波,看看网红、平台、公众三方的权利边界究竟在哪。

一、事件回顾:从“文化桥梁”到“打码对象”

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Speed)的中国行直播中,美国越南混血网红李美越作为翻译全程陪同。然而其多次“迷惑操作”引发争议:

- 曲解翻译:将理发师“脏辫难处理”翻译成“嫌你头发邋遢”,导致甲亢哥误解;

- 辱女词汇:用含贬义的“chick in China”形容女性,被甲亢哥当场拒绝;

- 贬低粉丝:称中国粉丝“像动物狂叫”,遭甲亢哥当场斥责和网友集体声讨。

事件发酵后,央视在报道甲亢哥中国行时对李美越全程打码,而其账号10天掉粉近40万,其商务也报价缩水。

二、法律焦点:打码背后藏着哪些“红绿灯”?

1、央视打码:避免侵犯肖像权还是释放信号?

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他人肖像。但第1020条规定,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使用肖像”可不经同意。央视对争议人物的打码处理,既符合“新闻报道必要”的免责条款,也规避了为争议人物“背书”的风险,属于合法操作。

2、李美越翻译问题:可能触碰哪些法律红线?

- 名誉侵权:李美越将理发师言论曲解为“头发邋遢”,可能构成《民法典》第1024条的“诽谤”,理发师可要求赔礼道歉,理发店可主张商誉损失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据媒体采访理发店得到的反馈,理发师未收到私下道歉,此事对理发店有负面影响,通过某网络平台来理发的客流量少了30%。

- 侵犯人格尊严:李美越使用“chick”等贬损女性词汇,违反《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0条规定“妇女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妇女的人格尊严”,如果情节严重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三、该如何系好“网络安全带”?

1、网红必修“法律避险课”

- 翻译不是“创作”:跨文化交流需严守《翻译服务规范》的准确性要求,错误翻译可能构成合同违约,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 爱国不是“生意”:利用文化符号营销需符合《爱国主义教育法》第22条“禁止歪曲、亵渎”,否则将遭反噬。

2、平台要装“法律过滤网”

- 建立网红分级制度,对高粉账号实施《内容安全审核指引》前置审查;

- 参照《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对争议主播采取限流、弹窗警示等措施。

3、观众需练“法治眼力”

- 遇到争议事件先查证,避免成为《刑法》第291条“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帮凶;

- 举报违法内容时留存证据,善用《网络安全法》第14条赋予的监督权。

四、李美越被央视打码留给时代的思考题

- 当“文化输出”变成“文化误读”,法律该如何界定翻译的“创作自由”边界?

- 央视打码是否可能演变为“未审先判”,如何平衡舆论监督与程序正义?

- 网红经济狂飙下,我们是否该设立“网络言行责任险”?

4月1日晚,李美越致歉称自己不可能故意毁坏中国形象, 他是因为节目效果、文化差异等原因,造成误会。

这场打码风波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法律课题远未终结。下一次你当举起手机直播或拍摄时,不妨多一分法律敬畏——毕竟,网络空间的每一次点赞或吐槽,都在书写这个时代的法治注脚。

来源:健康倡导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