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芳的烦恼,或许你也经历过:她是一位33岁的上班族妈妈,每晚都强迫自己“睡够8小时”,但早晨醒来却依然觉得疲惫,脑袋发沉,连孩子都一早精神饱满地玩耍,而自己却完全提不起劲来。偶尔,公婆还劝她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可调了无数次闹钟,一到周末晚上熬剧、刷手机,
小芳的烦恼,或许你也经历过:她是一位33岁的上班族妈妈,每晚都强迫自己“睡够8小时”,但早晨醒来却依然觉得疲惫,脑袋发沉,连孩子都一早精神饱满地玩耍,而自己却完全提不起劲来。偶尔,公婆还劝她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可调了无数次闹钟,一到周末晚上熬剧、刷手机,总觉得“周末多睡会儿能补回来”。
现实是,“越补觉越累”,“睡得多反而头晕”,这种情况让不少人一头雾水。可是,难道睡眠的黄金法则“每天8小时”其实是个误区?怎样才叫睡够,如何让每个年龄阶段都睡得健康?今天,权威睡眠时间表重磅揭晓,关于“睡多久、几点睡”以及高质量睡眠的方法,都有了科学答案。特别是最后一点,90%的人都在忽视,难怪你总觉得自己“越睡越困”!
很多人被“8小时黄金睡眠”所绑架,认为只要按闹钟睡到8小时就是健康的保证。但最新42万亚洲人科学研究表明,这种“一刀切”的理论未必适用于所有人。权威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收录的一项长达14年的随访数据显示:
睡7小时,而非8小时,是亚洲成年人全因死亡率最低的理想时长,每多睡1小时,死亡风险提升9%-18%,而睡少则风险增16%。女性与男性皆呈此规律,且“睡多、睡少”都比7小时高风险。
这意味着,并非睡得越多越好,盲目补觉、赖床很可能让身体更沉重。正如中国医科大学安建雄主任医师指出,睡眠“够”与否的核心指标,不在于时长,而在于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清晨能否神清气爽、体力充沛,才是睡眠是否达标的标准。
除了时长,更关键的是睡眠质量。理想的优质睡眠应满足以下条件:
入睡快:30分钟内入睡(儿童20分钟内),夜醒次数少:每晚不超过3次,醒后能在20分钟内再入睡,晨起精神好:醒来后愉快、注意力集中。
这就解释了,“大睡特睡”依然疲惫,或许就是质量没达标。
「最佳睡眠时间表」公布:3岁到65岁,一表搞清睡几小时才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国内外主流医学共识及权威睡眠研究,已发布了各年龄段建议睡眠时长与时间段,如下表所示:
为什么睡得久反而累?答案在“睡眠周期”和“深浅睡眠切换”
你是不是常常一觉醒来觉得“还没睡够”?其实,不是你时间不够,而是没进入正确的睡眠周期。
健康成人一整晚的睡眠其实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动眼(做梦)三大阶段,而且会循环4~6次,每轮约90分钟。前半夜深睡眠多,后半夜快动眼阶段多,“修复身体、调节免疫”的关键都在深度睡眠完成。
如果你起床的时间正好卡在“深度睡眠”结束前后,就容易感觉头晕、无力。相反,如果能够顺应生物钟,在睡眠周期结束时自然醒来,往往精神状态会好得多。因此,不是越久越好,而是规律循环+完整周期最重要。
医学数据显示,养成固定的入睡和起床节律,每周“迟睡”不要超过1小时,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糖代谢异常和心理健康问题。
提升睡眠质量的5个关键习惯,尤其是第3个被90%的人忽视
如果你总觉得晚上难入睡、白天精力差,不妨有针对性地调整一下自身习惯。权威睡眠医学给出了以下5点建议:
第一,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
每天固定时间上床、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要“报复性熬夜”。稳定生物钟,可以让你的激素分泌、体温节律同步,提高入睡效率。
第二,打造舒适入睡环境
卧室保持安静、适宜的温度和黑暗。避免电子产品蓝光刺激,必要时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工具。研究证实,光、温、噪音每降低20%,入睡效率可提升12%。
第三,控制晚餐与饮水量
大部分人都忽略了这一点。晚餐过饱、油腻,容易引起胃肠负担,影响入睡深度。建议晚餐时间不宜晚于睡前4小时,避免夜宵、高糖高脂食品。睡前1小时适量饮水,“既不口渴也不添起夜负担”,不少人晚上失眠其实是因为肠胃在“加班”。
第四,睡前养成放松习惯
冥想、助眠瑜伽、沐浴、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焦虑、调低皮质醇水平,让身体顺利从白天“活跃”过渡到夜间“休息”模式。
第五,主动增加助眠运动
临床试验表明,规律性的瑜伽(每次30分钟、每周3次)、适度快走(晚饭后半小时)、太极或慢跑等运动,不但能延长总睡眠时间平均110分钟,还可显著提升深度睡眠比例,让睡觉“更省力、更修复身体”。
这些小改变,坚持4~6周,普遍可令入睡时间缩短25%,晨起精神提升30%。
误区一:孩子睡得少,补午觉就行?
儿童和青少年大脑发育极度依赖夜间持续睡眠,“碎片化补眠”效果有限。家长务必督促早睡早起,不宜长期推迟作息,否则易影响成长激素分泌和智力发育。
误区二:年轻人熬夜没关系,周末“补一补”?
现代研究明确指出,“补觉”并不能完全弥补熬夜造成的损伤。内分泌紊乱、血压波动、情绪障碍等隐藏危害容易累积,多睡1小时可能让你更累,难以恢复本周的损耗。“睡的时间更规律远胜于单纯延长时长。”
误区三:老年人“早睡早起才长寿”?
实际上,65岁以上老人深度睡眠时间会逐年下降,但只要白天精力良好,无需强行让自己“熬到很晚”或者“睡到很晚”。可适当提前作息,避免夜间摔倒、心脑意外风险。
如果你总感觉自己睡不好,也可以借助智能睡眠监测设备(如手表/手环/手机APP),追踪自己的入睡时间、深浅睡眠时长和夜醒次数,用数据帮你有针对性地调整。
最后提醒:现在起,别再迷信“8小时论”或“能睡就多睡”!规律作息、舒适环境、科学饮食、适度运动、情绪放松,才是各个年龄段健康睡眠的真秘籍。
走出睡眠误区,从今晚开始科学睡觉
健康其实并不复杂,每天的作息小细节就是身体最好的“私人医生”。如果你坚持科学作息和提升睡眠质量,大多数的“白天没精神”、早醒、易困等困扰,都能有效缓解。当然,如果仍然长期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白天功能受损,建议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睡眠门诊就诊,获得专业医生评估和指导。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和健康状况不同,本文方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结合个体情况适当调整。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别被“睡够8小时”绑架了!最佳睡眠时长其实是…》 3.《Samsung Health | 手机应用程式与服务 | 三星电子》 4.《最佳睡眠表出炉:早睡还是晚睡,睡多久,1-65岁说得很清楚》 5.《最科学的睡眠时间是什么 人的睡眠周期_最科学睡眠时间表_不…》 6.《各年龄段最佳睡眠时间表!你睡够了吗?》 7.《最佳睡眠时间表出炉:睡多久、怎么睡,3~65岁都说得很清楚》 8.《健康科技 | 健康手表 | 健康监测手表 | Garmin 佳明官方网站》 9.《别被“睡够8小时”绑架了!最佳睡眠时长其实是…》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黄氏说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