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盆景《坐忘云壑》创作回顾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03:13 1

摘要:张志刚,1975年生于山东寿光,现居安徽黄山,中国盆景艺术大师、BCI国际盆景大师。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秘书长、专家组副组长及北方菩提园林顾问。

水旱盆景《坐忘云壑》创作回顾

张志刚

张志刚,1975年生于山东寿光,现居安徽黄山,中国盆景艺术大师、BCI国际盆景大师。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秘书长、专家组副组长及北方菩提园林顾问。

1994年,他始追随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涂苏系统学习动势盆景,对松柏盆景、杂木盆景、树石盆景、山水盆景及庭院景观均有深入研究,并于2006年在安徽歉县营建励志园。在创作上,张志刚注重立意,因材施艺,见机取势,以“动”为魂,组合多变,作品饱含情趣与意境,富于民族特色,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神形兼备,意趣悠远,多次在国内、国际展览中获大奖,代表作有《春潮澎湃》《高山流水》《舞动的山林》《苍松迎客》等。他在《花木盆景》《中国盆景赏石》等刊物发表专业文章30余篇,2016年出版专著《中国树石盆景》(中国林业出版社)。

近年张志刚多次参与国内及国际盆景展会的评比工作,并多次参与全国盆景培训班的教学工作,历任“2019年国际盆景赏,大会”“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2020年第十届全国盆景展览”“2021年第三届中国杯盆景大赛”“2024年第十一届全国盆景展览”评委及“2020年第一届全国盆景职业技能竞赛”“2023年第二届全国盆景师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

时间:2025年6月26日

地点:盆景乐园直播间

创作:张志刚

直播:“南京古林盆景园”抖音号

主播:和小琦

2025年6月26日,笔者应《盆景学苑》栏目之邀,来到南京古林盆景园,做了一场水旱盆景直播演示。这次示范不同以往,素材现场而定,属即兴创作,又同步直播,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考。回顾过往,心中难免还是有些紧张忐忑。

水旱盆景主材的准备包括树木、石头和盆器。三者息息相关,紧密联系,一方不就手,就很难出效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树材,其树种、数量、体量、格调、成熟度等都是关键因素,它们决定着选用多大规格、何种款式的盆,以及选什么样(包括体量、颜色、皴理等)的石种。进一步说,树材的优劣决定着未来走向,决定着完成后的效果,决定着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表现。

图1直播现场,本文作者张志刚向在线观众讲解水旱盆景制作要点

这次活动,古林盆景园准备得很充分。主树选用的是一棵高95cm、一本多干的纪州真柏(见图2),事前郑志林老师已与我沟通过。在亲眼感受到树材的身高、冠幅、体量后,因材赋意,我方能确定所用的桐圆形汉白玉浅盆的尺寸:长150cm,宽80cm(见图3)。

图2 此柏一本多干,取势向右,五干虽多弯曲却不显造作,自然舒展,走势统一,动感强烈。美中不足的是,主干偏细,稍显纤弱

图3依据主树的栽植位置,事先在盆内打了4个孔,既便于穿丝固定,也利于日后排水

图4 挑选色质、鼓理相对统一的英德石备用

王维在《山水论》中言:“凡画山水,意在先”。盆景创作同绘画一般,需立意为先。根据主树的冠体走势,以及所选石材样貌,脑海中基本上已呈现画面的雏形——高士立于岸边树下、巨石之巅,远眺对岸,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唯有意象在胸,创作时方能“下笔有神”。当然,要将这份心中美景付诸形态,离不开精心的艺术加工与匠心营造。

水旱盆景的创作是将原本零散的树、石素材加以整合组装,通过穿插、拼合,将其有机组织于盆中,使树石相依造景、交融共生,最终呈现出水域与陆地相映成趣的景观。这种“造园”式创作更贴近自然本真,富有天趣,饱含诗情画意。其创作程序相对复杂,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树木的修剪与布局

树木是画面的主体与核心。首先,需确立主树的正面与走势:所选柏树一本三干,两聚一散——聚者分枝开冠,活泼多姿,动势明显;散者斜飘右展,出尘灵动,适合临水表现,据此树枝冠走向,确立作品取势向右。

随后,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对树木作进一步修整,包括主干的挺立调校、远处配干的舍利瘦身、飘枝的角度牵拉及各枝片的露白梳理等,使其结构清晰、张弛有度、层次鲜明、自然精神(见图5-10)。

图5 疏枝理片。去掉内膛枝及重叠枝,露出后面的树干,助手张奎用铝丝对部分枝片予以调整

图6根据空间需求,对树干原有的部分神枝作进一步短化处理

图7在助手协助下,对枝片做精修处理,别去多余小枝,使片层通透、露出小骨架,力求枝叶同赏

图8后干偏粗,勾去部分树皮,露出“白骨”以在视觉上弱化其粗度

图9主干细弱且向右倾斜,致使重心右移,故通过缠绕两根粗铝丝调整其角度

图10在张保军协助下,将主干向左调校,使其更显高昂挺拔

去掉土球底层及表层部分土壤,确定土球当前高度,作为将来坡地高程,并以此作为布石为岸的参照标高(见图11)。

图11 剔去表层土壤,露出根基,进行地表梳理

接下来确定主树在盆中的位置,调整好角度,使左侧四干竞相展露,做到聚散有序(见图12)。因仅一棵主树略显单薄、单调,故在左侧添加一棵左向衬树,以弥补下层空间的空洞,使整个画面更具张力(见图13)。

图12将整理好的主树置于盆左侧黄金分割点(约1/3处),调整好角度并固定

图13 在左下方补植一棵小柏树作为衬树,以丰富画面、烘托主体

二、石头的试布局

石头的布设是造景的关键。布石妙在自然,巧在多趣,既可连接树林以显生境美感,又能接水连天,勾画空间层次,拓展景深。

主树冠大舒展,下层空间开阔,故在选石、配时体量需大气,不能拘谨。因为心中有“意”,选石时便不会过于盲从,当然也少不了反复调换,以寻求内心契合的感觉。若石头体量感不足,可考虑拼或垫高,这块主石即由三块拼搭而成(见图14),拼接时需进行剪裁锯截。主石定位后,按前后顺序、依跳跃节奏依次挑选相协调的石头(见图15),共同构成驳岸景观。

图14 依照心中构想,在树下设置一处平台。所选景石体量不够,故另拼两块石头以满足空间需求。石头下侧留空布虚,是刻意为之

图15在平台前方另设一块相对较矮、下虚上平的石头,与前者共同构成驳岸主体

图16同步调整坡地点石和水中点石

图17 驳岸石顺接时,要考虑到起伏变化和水岸线的迁回流转

用石头配置地貌时,根据所处位置通常分为三部分:一是主体驳岸(分隔水面与陆地),二是陆地点石,三是水面点石。驳岸石的布局非常关键,要回多变,起伏有致;水里的点石和陆地部分的点石也非常重要,它们不仅是艺术处理的需要,更是画面生境美的体现,三位一体,方显自然生动。试布局时可根据手里的石头同时兼顾各个部分,灵活调试,只要感觉适合,就可划线切割摆试(见图16-19)。这是整个创作中最伤神费力的环节,同时也是最考验匠心和能力的地方。

图18 盆面左下角设一小水域,其“气”与右侧大水域相接,形断意连

图19试布局完成后的效果。通常在水旱盆景中,近石为石,远石为山,水中点石为诸。这种空间安排对于景深的延展和水陆的衔接,兼具生境的真实感与自然属性

石头的布设不仅要有主次、大小、远近、高低之别,还需注意透视处理,更重要的是气脉的贯通与韵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地形、树林交织共生的。

三、石头的胶合

试布局完成后,接着进行石头的胶合固定,即用水泥、堵漏王等材料,将用作坡岸的石块及水中点石固定于盆中。

胶合前,先用铅笔在盆面上给石头的位置做记号。注意将水岸线的位置尽量精确地画在盆面上(见图20);有些石块还可编上号码避免胶合时弄错;石头之间连接的关键点也需做好标注。

图20主石胶合之前,先用铅笔将石头的位置描在盆面上

水泥宜选用凝固速度较快、标号高的品种,用801等外墙胶水调和,且必须现调现用,若用量较大可分几次调和。英德石与水泥颜色接近,因此无须外加颜料。堵漏王属于防水材料,具有凝固快、强度高的特性,适用于短时间固定场景。

胶合宜从主石开始进行,因主石由三块石头拼凑而成,故先用堵漏王黏结固定,再从两侧依次推进。胶合时石块必须贴合紧密,既要与盆面结合牢固,也要确保石:

之间衔接完好,做到不漏水且无多余水泥外露。粘在石块表面的水泥,可用油画笔或小刷子蘸水刷净(见图21-24)。胶合水中点石时,若石头太小,可直接用AB胶固(见图25)。

图21将石头拿开,清洁盆面,所画铅笔线不要涂抹掉

图22按照画线区域在盆面放一薄层堵漏王

图23将石头放在原区域内按压固定,后清理掉露出的堵漏王

图24胶合的顺序是先主后次,先驳岸后点石。左侧主石固定后,将衬树暂时移开,从后方检查石头坑洼处,力求严密,不漏水

图25 水面处的小点石可用AB胶固定

四、地形的塑造

水旱盆景中,地貌处理对整体造型而言极其重要。石头胶合完毕后,便可固定栽植树木,并在坡地部分继续填土塑形,使坡岸石与土面浑然一体;同时通过堆土和添加点石做出起伏有致的地形(见图26)。点石下部切不可悬出土面,必须埋于土中,做到“有根”(见图27、28)。

作品反面石头也要进行结构处理,尽可能做到多面可观。

图26 石头胶合完毕,将主树用铝丝固定

图27左侧衬树还原栽种,主树周边的空隙用小粒土壤填实

图28 地形须塑造得饱满,土中亦可点缀石块,以丰富地形

五、空间的美化

点缀与布苔是最后的工序,也是作品美化提升的关键一步,包含对石头的软化、坡地的趣化、空间的深化处理及摆件的点题等环节。

石头旁适当添加蒲草或小植物,对野趣的烘托和石头的软化作用显著;坡地面积过大时,需点植一些矮小型花草以增加趣味性;盆景远处后方可添加小叶灌木状丛树作远景衬托,以丰富景深(见图29、30)。青苔的铺种须自然交错,小缝对接到位,切忌上下重叠(见图31)。

图29 坡面经小植物点缀后,既显自然,又不失野趣

图30 小植物点植时,需结合方位讲究章法,做到前后有序、主次分明、藏露得体、聚散合理

图31青苔铺设完成后,与坡石融为一体,空间更显深远

盆面清洁完成后,远观整体效果,发现右侧斜干飘枝角度不理想,且枝片繁密,需进一步缩剪梳理,调整空间留白(见图32、33)。

图32在助手张奎、陈子龙的协助下,将斜干飘枝向后下方下拉,使其飘展跨度更大

图33 从整体画面的空间处理角度,对过长的枝片进行缩剪,使枝间通透疏朗

最后添置摆件以增加情趣。在树下平台之上放置一高10cm口吹竹笛的白衣书生摆件,画面立时鲜活起来,可谓声情并茂、画意立现(见图33)。此处的摆件已非简单装饰品,而是与天地辉映,被赋予了生命与灵魂——独处于天水之间,受周边美景感染,坐忘云整,笛声悠扬。他同时也是作者的情感化身,堪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见图34)。

图34“风声、浪声、笛声”交织,天地人和,情景交融

图35作品完成后,题名《坐忘云塞》——典出《庄子》,暗含天人合一之境。云水瀑潺、笛声悠悠,相谐相生,观之如临其境,坐而忘忧

后记

水旱盆景创作的核心在于情境与意境的营造,塑造一方自然灵动而饶有情趣的生境,乃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好的盆景作品要做到“二神(自然之神作者之神)一体”“两美(自然美与艺术美)交融”,这需要作者由情入景,立意为先,进而巧于布设,树石交融,辉映成景。“造景抒情,以物达意”是盆景创作的目的,只有“情透于景、神高于形”,情景交融的作品方能具备艺术感染力,真正打动人心。也就是说,盆景不仅具天趣之美,更需有情趣之韵,而水旱盆景尤能彰显这一特质。

画面的情趣呈现,除用材因素外,关键在于章法布局——需使树林、驳岸、水体、地交融一体、相互映衬,方能让天趣与情趣共生,进而表现高深的意境与神韵。

盆景的艺术手法在于“缩龙成寸、小中见大”,水旱盆景如何去体现“林远景阔”“林,相大”的意趣?其核心便在于借由石头与水域的空间经营来烘托主体:树小则显林远,石小则显水阔,水低则显林高,水曲则显景深,而水的动感,正是通过驳岸布石的迁回变化来营造的。

以黑(石头)计白(水面),以实(点石)破虚(水面)是水旱盆景的典型布局手法(见图36),而在实际观赏中,画面呈现则是“以白显黑,以虚映实”,从而虚实相生,生动有致。画面中的留白和线条的变化是作品生动多趣的关键(见图37)。因此在创作中,树木、石头小植物的大小比例控制和空间布局是其关键,情趣皆由此生。

图36 左侧水城空白处置一小石,便得虚中有实、以小显大之趣,其作用与效果自不待言

图37 作品的画面由实面与虚面共同构成。虚面类乎中国画中的留白——盆中水面与空间虚白处皆属此类,由实景的线条与块面分割而成。唯有经营好虚实两重空间,方能达至“虚实相生、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作品也会因此生动多趣、耐人寻味

图38本文作张志刚(左1),助手黄京昊(左3)任贵江(右1),及郑志林(左2)于作品前合影留念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