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胖为美”?真实的杨贵妃是个胖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1:57 2

摘要:壁画上的飞天衣带翻飞,令人遐想连篇。却总有人对着墙上新绘的《贵妃出浴图》窃窃私语:

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酒肆中,胡姬旋舞的裙摆,扬起西域香料的气息。

壁画上的飞天衣带翻飞,令人遐想连篇。却总有人对着墙上新绘的《贵妃出浴图》窃窃私语:

“这般丰腴体态,真能作掌上舞?”

千年以来,杨玉环的体重,始终是历史迷雾中的谜题,更是解剖盛唐文明的独特切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体重迷雾

HISTORY

史册中从未明确记载杨贵妃的体态数据,但后世学者如同刑侦专家般展开推演。

陕西师范大学王双怀教授,通过分析唐代服饰规制,推测其身高约1.65米,体重60公斤。

这个数据与《旧唐书》中,安禄山"重三百三十斤仍能作胡旋舞"的记载,形成奇妙对应。

若杨贵妃真如传闻中肥胖,精通音律的唐玄宗,恐怕难在梨园与其共舞《霓裳羽衣曲》。

不同文献呈现的数据迷宫令人困惑:野史有138斤之说,宋代画师摹本却显示腰身仅盈尺。

敦煌莫高窟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那些丰颊肥体的侍女形象常被视作佐证,但细观其肢体比例,实为肌肉紧致的健硕而非臃肿。

更耐人寻味的是,白居易《长恨歌》中,“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描写,若真体重超标,侍女恐怕难以搀扶。

被误读的"以胖为美"

HISTORY

洛阳出土的初唐陶俑仍见清癯风姿,至开元年间壁画始现圆润曲线。

这种转变暗含政治密码:李唐皇室承袭鲜卑血统,游牧民族崇尚能驰骋草原的健硕体格。

当《簪花仕女图》中贵妇披着透体罗纱时,薄纱下若隐若现的不是赘肉,而是象征生命力的肌肉线条。

真正体现时代特质的,是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舞乐屏风图》。

画中六位舞女腰肢粗壮却动作矫捷,恰如杜甫笔下“翻身向天仰射云”的张力。

这种"胖",实则是骑马民族的审美遗存,饱满的臀腿肌肉能更好驾驭烈马,宽阔的肩背利于开弓射箭。

杨贵妃能得宠,或许正因其体态完美契合这种力量美学。

美人之核

HISTORY

马嵬驿出土的鎏金梳篦匣,匣盖内侧竟刻着《霓裳羽衣舞》的舞步图示。

考古学家复原发现,这些连续腾跃动作对核心肌群要求极高。

杨贵妃能成为该舞的编创者,其身体素质绝非笨重之躯所能及。

野史中"累死数匹西域良驹"的传闻虽夸张,却折射出她惊人的运动天赋。

更颠覆认知的,是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妆奁。

其中螺钿镶嵌的铜镜旁,放着装有铅粉与朱砂的瓷盒,盒底残留物经检测含大量珍珠粉。

这印证了《杨太真外传》中“晨起以珍珠粉调露水敷面”的记载,解释了她"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肌肤奥秘,雪肤玉貌才是真正的视觉焦点。

安史之乱后,文人集团开始系统性重构历史记忆。

元稹在《连昌宫词》中,将“禄山宫中养作儿”与“贵妃体重”并置,实为转移藩镇之祸的舆论焦点。

五代画家周文矩重绘《贵妃出浴图》时,故意放大腰臀比例,使艺术形象逐渐脱离现实。

最终,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演变为“每至夏日,侍儿交扇鼓风犹流汗”的夸张描述。

这种话语改造在明清达到顶峰。仇英版《贵妃醉酒图》,将原本表达政治失意的场景,扭曲成“胖美人借酒消愁”的香艳画面。

当代舞蹈家复原《霓裳羽衣舞》时发现,要完成“回雪飘飖转蓬舞”的动作,舞者体脂率需控制在22%-25%之间。

这恰好符合运动医学的健康标准,也印证了杨贵妃“纤秾中度”的文献记载。

所以,历史上的杨贵妃,可能不是那么胖。读者朋友们,您们更支持哪种学说呢?

来源:小盒历史杂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