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8月9日,日军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驾车冲击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此事成为日军全面进攻上海的借口。其实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就在上海驻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而中国受《淞沪停战协定》限制,只能在市区保留保安团。
1937年10月的一个深夜,上海罗店镇的战壕里,一名满身血污的士兵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夜月亮很亮,照亮了地上的尸体。”
三天后,这支湘军部队从建制上彻底消失。淞沪会战——这场被西方称为“东方凡尔登”的战役,究竟惨烈到何种程度?
为何蒋介石连嫡系第一军都押上战场?粤军为何连续三换主帅?湘军为何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血肉横飞的秋天。
一、虹桥事件:大战的导火索
1937年8月9日,日军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驾车冲击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此事成为日军全面进攻上海的借口。其实早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就在上海驻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而中国受《淞沪停战协定》限制,只能在市区保留保安团。
蒋介石对此早有预感。7月他在庐山会议上断言:“抗战爆发后,上海必是主要战场。”秘密命令张治中率领最精锐的87、88师换装保安队服进驻上海。所以当8月13日日军炮击闸北时,中国军队已做好迎战准备。
二、血肉磨坊:罗店争夺战
战役最惨烈的阶段发生在罗店镇。这个仅3平方公里的小镇,先后投入中日双方15个师兵力。日军第11师团配备重炮200余门,舰炮火力覆盖全镇,中国军队往往整营整团打光。
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战死前发电:“誓与阵地共存亡!”该旅4000余人三天后仅存600人。日军战报记载:“罗店镇房屋全部坍塌,战壕内中外士兵尸体层层相叠。”
三、地方军的悲壮牺牲
粤军:由余汉谋率领的第4军、第66军驰援上海。在刘行阵地,66军160师师长华振中三天内连续提拔三位旅长——皆战死殉国。日军记载:“遭遇身穿短裤的广东兵,手持大刀反复冲锋,其凶猛为前所未见。”
湘军:第15、16、19师组成湘军集团军,10月17日接防大场阵地。仅四天时间,15师师长彭松龄向陈诚哭诉:“我的兵打光了!”三个师累计伤亡达90%,战后湘军体系彻底瓦解。
川军:20军杨森部徒步急行军2000公里赶到战场。10月15日一天内,9个团长阵亡7人,排级以上军官伤亡280余人。杨森后来回忆:“孩子们穿着草鞋冲进火海,脚板都被烫熟了。”
四、蒋介石的艰难抉择
为何死守上海三个月?蒋介石在10月25日日记中写道:“持久抗战,须争国际视听。”此时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抗战决心。
为此甚至动用了最精锐的黄埔系第一军。该军1师1旅长李铁军报告:“我旅参战3500人,现能战斗者不足400。”胡宗南痛心疾首:“黄埔家底快打光了!”
五、历史深处的数字真相
战役结束时,中国军队伤亡33万余人(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数据),日军公布伤亡4万余(实际可能达7万)。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支德械示范部队,1.2万人战后仅存1200人。
11月5日日军金山卫登陆后,统帅部仍令部队死守三天,只为争取时间将上海工厂内迁。这些机器后来成为大后方军工生产的命脉。
六、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淞沪会战虽然失利,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英国驻华武官法尔勒斯报告称:“中国军队表现出的韧性,完全超出日本预料。”更重要的是,这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全国各派系军队真正团结抗战——桂军、滇军、东北军、西北军首次并肩作战。
正如郭沫若在《救亡日报》上所写:“黄埔江水流淌着英雄血,但中国人的脊梁从未如此挺直。”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淞沪会战亲历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蒋介石日记》(1937年卷,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藏)
《中国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
《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民党抗战将领口述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日本军部档案:上海事变作战经过概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
《近代中国军事转型:1937-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