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域这片土地,早在汉代就已纳入中原王朝视野。唐代设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安西四镇”,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之争——四川青莲乡或西域碎叶城——至今仍牵动文史学界的目光。尽管学界多倾向四川之说,但碎叶城作为唐王朝最西端的军事要塞
你是否想过,李白的出生地可能早已不在今日中国的版图之内?
是否知道,乾隆年间名将兆惠浴血收复的西域疆土,有整整51万平方公里在晚清被沙俄强行割占,而新中国历经艰难谈判,仅收回3500平方公里?
这片土地曾是大唐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所在,也是清朝“秋海棠叶”版图的西极。
如今,它静卧于中亚三国境内,成为一段被撕裂的历史记忆。
西域千年:从汉唐故土到清廷收复
西域这片土地,早在汉代就已纳入中原王朝视野。唐代设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安西四镇”,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之争——四川青莲乡或西域碎叶城——至今仍牵动文史学界的目光。尽管学界多倾向四川之说,但碎叶城作为唐王朝最西端的军事要塞,其历史地位无可争议。
然而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历经宋、元、明三代,西域长期处于游牧政权更迭之中。直至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成为清帝国西北大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趁准噶尔内乱出兵伊犁,名将兆惠率两千工兵突破重围,血战数百里,最终平定准噶尔,收复天山北路。此后清军又南下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将南疆纳入版图。至此,西域时隔千年重归中原政权统治,清朝疆域达到极盛,形如“秋海棠叶”。
沙俄东扩:趁火打劫的领土掠夺
乾隆时期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在列强炮舰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沙俄从北方悄然逼近。康熙年间《尼布楚条约》和雍正年间《恰克图界约》曾暂时遏制沙俄南侵,但晚清内忧外患之际,沙俄再度伸出贪婪之手。
1860年,沙俄以“调停英法联军有功”为名,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外东北大片土地。1864年,又趁新疆回变之机,强迫清政府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吞并外西北约51万平方公里土地。这片区域包括巴尔喀什湖、塔拉斯河流域及帕米尔高原西部,水草丰美、战略位置极佳,堪称中亚“塞上江南”。清政府在军事压力与内部叛乱的双重困境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新中国谈判:艰难收回3500平方公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不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原则。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异常。中苏边界全长7600公里,涉及沙俄时期19个不平等条约。上世纪60年代起,中苏虽多次谈判,但进展缓慢。
1991年苏联解体后,外西北土地分别划入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中国通过与三国和平协商,先后签订《中哈国界协定》《中塔国界协定》《中吉国界协定》等一系列文件。经多年努力,哈萨克斯坦归还中国1100平方公里土地,塔吉克斯坦归还1158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归还1200平方公里,总计约3500平方公里。这些土地主要分布在阿勒泰、伊犁、阿克苏等边境地区。
尽管收回面积有限,但中国政府以和平外交手段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西北边疆稳定奠定了基础。
历史伤痕:失地与版图之思
从唐朝碎叶城到清朝外西北,这片土地的变迁折射出中国边疆史的曲折。乾隆时期兆惠将军“准噶尔杀神”的威名,晚清李鸿章“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慨叹,以及新中国外交官在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复杂面相。
51万平方公里的失去,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缩影;3500平方公里的回归,则是现代中国通过外交与法治维护国家利益的体现。历史无法重来,但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领土主权不容侵犯,民族复兴离不开实力与尊严。
【参考资料】
《清史稿·兆惠传》(中华书局)
《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
《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国近代领土丧失与收复研究》(刘敬贤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亚五国与中国边界问题溯源》(冯建勇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乾隆朝准噶尔战争研究》(庄吉发著,故宫出版社)
《唐代安西四镇与碎叶城考》(张广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中国边界谈判档案选编》(外交部档案馆编,人民出版社)
来源:史说新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