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不仅仅是一场仪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21:51 1

摘要: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30位烈士的棺椁由“运-20”接迎、歼-20护航,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国已迎回12批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年复一年,机场“过水门”、礼兵踢正步、群众自发

□董彦妤(山东大学)

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30位烈士的棺椁由“运-20”接迎、歼-20护航,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我国已迎回12批101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年复一年,机场“过水门”、礼兵踢正步、群众自发迎接的画面,被定格为“国家仪式”的标准像。然而,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绝非单纯的“忠骨还乡”仪式,而是一个民族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尊崇、对人类文明承诺的精神宣言,也是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传承。

烈士遗骸归国,是历史记忆的唤醒与传递。去时少年之身,归时忠烈之骨。岁月流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最可爱的人”不应该被遗忘,这段历史记忆应该被传递。但是比起“传递什么”,“如何传递”更为重要。烈士遗骸归国提供了一种可触、可视、可感的叙事接口:棺椁覆盖红色五星红旗、特殊编号的专机……所有细节都在回答三个问题——谁是国家英雄?国家如何对待英雄?英雄为今天留下了什么?借助直播、短视频等传播形式,这段记忆被转译为“强国一代”共享的“情感最大公约数”。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只要我们永远记着,英雄就永远活着”。我们从未遗忘,我们始终在传递。仪式不是终点,而是将记忆写入历史、将历史融入当下的庄严过程。

烈士遗骸归国,是国家责任与尊严的彰显。一个国家对待英雄的方式,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与价值取向。“过水门”、拭棺椁,这些最高礼遇无不体现着一个成熟国家对历史负责、对英雄敬仰的态度。近年来,烈士纪念日的设立、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完善、烈士褒扬制度的升级,这些国家行动不仅构建着国民的历史认知与价值认同,更在全社会凝聚起 “崇尚英雄、缅怀先烈” 的精神共识。

仪式结束了,烈士们回家了,但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是历史记忆的唤醒与传递,是国家责任与尊严的彰显。同时,他们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让牺牲不被辜负,如何让和平永驻,如何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这或许正是在韩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仪式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时代启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