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3000名高校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保卫黄河》,引发了全场的跟唱。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现场,3000名高校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演唱《保卫黄河》,引发了全场的跟唱。
远在千里之外,广州培正中学校园内,莘莘学子心潮澎湃。85年来,《黄河大合唱》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不懈奋斗,而曲作者冼星海曾是培正中学的老师。
烽火硝烟中,粤港澳三地培正学校以教育为基、以文化为刃,书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抗战篇章。培正人以担当挺起民族脊梁,至今仍矗立在校园内的百年芳园就是最好的见证。
今天,经过修缮一新的广州培正(芳园)校史馆重修开馆,培正与抗战故事展览首次展出。这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的活化,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一段家国情怀的见证。这些珍贵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培正中学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百年校史馆见证三地同心
培正学校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抗战的记忆。曾被日军侵占的芳园,如今已成为培正校史博物馆,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2024年,在广州培正同学会的主持下,经向广大校友募集资金,将已经年久失修濒临危楼的芳园进行大规模修缮,令其重焕昔日光彩。
“创办新学,积基树本”“战火纷飞,芳华不息”“正轨复名,学风传承”“守正创新,跨越发展”……修葺一新的芳园,用时间线串起1889年至今的培正历史。
在“至善至正”的校训下,芳园不仅是一座陈列历史的场馆,更成为穗港澳三地师生情感交汇、文化认同生成的空间。它用建筑、影像、故事和仪式,让爱国精神润物无声地流入一代代培正人的血脉之中。
9月12日,来自香港澳门的学生将再次踏上“寻根之旅”。作为首次“寻根之旅”的策划人之一,广州培正同学会前会长朱素兰回忆,2012年香港培正小学校长张广德首次带着香港培正小学的学生来到广州“寻根”。而后,“寻根之旅”就成为香港、澳门培正学校的固定活动。
培正校史馆内部
“每次回到广州培正参加活动,都像是一次精神的回家。看见黄启明校长的雕像,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香港还是广州,我们始终同属一脉红蓝,共担一份家国情怀。”一位曾经参加过“寻根之旅”的香港校友说。
从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到新时代的复兴梦想,培正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这种传承教育的力量,正是在青年一代中铸牢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向心力的进程。
“通过‘寻根之旅’,穗港澳三地的孩子们共同走进校史馆、一起生活交流,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广州培正中学党委书记张志红说,这一切都是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
修缮后的芳园
培正中学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凝聚了三地师生的家国认同,也是越秀统战工作的生动注脚。越秀区始终重视以人文交流增进情感认同,通过支持培正等具有港澳渊源的学校开办港澳子弟班、开展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让港澳青少年在走进百年校园、触摸历史痕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与内地的深厚情感联结。
越秀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此类活动为重要抓手,以细腻笔触绘就同心圆,让爱国爱港爱澳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不断书写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统战实践的新篇章。
20年坚守与90次捐赠
“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毋庸逡巡,毋恤牺牲,争取自由光明……”广州培正中学校园诞生的《奋起救国》,再次回响在重新修缮开放的芳园。泛黄的曲谱上,跳动的音将时间拉回了烽火岁月。
在20世纪广东教育史上,清远籍教育家黄启明的名字与培正中学紧密相连。他是培正第六任校长,执掌培正二十余年,不仅付出毕生心血将培正打造成蜚声中外的名校,更在抗日烽火中用教育坚守筑起精神长城。如今,广州、香港、澳门三地培正校园内均矗立着他的雕像。
国难当头,黄启明顶着政局混乱压力,两度出国筹款,兴建澳洲堂、图书馆,并在东南隅辟小学区域即现在的东山培正小学。全面抗战爆发后,黄启明带着学生辗转迁移,先后在香港、澳门办学,确保教育火种不熄。
颠沛流离中,他始终强调“国难当头更要守文脉”,坚持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为中华复兴而读书”。动荡中的办学让学子保持学习热情,许多学生毕业后纷纷投身抗日洪流。
暴风剧社的成员们用文艺作品唤醒民众,锋社学子以“锋”明志,守护文脉。“暴风剧社暑假流动宣传团”与“培正中学暑假流动演剧宣传队” 奔赴中山等地乡村,用文艺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
培正师生的爱国情怀感动了更多人,爱国华侨黄渭水等海外游子纷纷捐款支持抗战,汇聚成民族救亡的强大力量。五元、八元、十元……澳门培正中学珍藏的收据显示,黄渭水的捐款持续90次,跨越整个抗战岁月。
据统计,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捐款超13亿元,认购公债超11亿元,侨汇95亿元。这些泛黄的收据和债券,不仅是一张张凭证,更是一颗颗滚烫的爱国心。
“校史馆的重修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对培正精神的再一次梳理和确认,看培正的历史发展就能从中看见中国近代的抗争史。”张志红表示,展览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彰显了培正人“至善至正”的校训精神,“我们更希望这里成为穗港澳三地培正人在广州的活动阵地,让川流不息的学子在这里看见培正的历史和精神。”
全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在培正响起
培正中学不仅有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国文教员陈黄光、音乐教员何安东创作的《奋起救国》更是全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歌声传遍大街小巷,激发了全民的抗战决心。
“我在培正读书,后来又进入培正教书,看了很多关于校史的书籍和材料,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奋起救国》这首歌的创作。”广州培正同学会前会长朱素兰介绍, 东三省沦陷的消息传来,广州培正中学校园内师生义愤填膺。为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抗侵略,国文教员陈黄光、音乐教员何安东用音乐的方式发出抗日救亡之声。
“他们两人连夜创作,何安东为管乐队分谱配器,由学生带领乐队紧急排练。”朱素兰说,“当时,这首曲子由培正中学管乐队银乐队演奏,由培正中学歌咏队演唱。那时候的培正中学上街演出的传统,管乐队打头阵,歌咏队在后面,大家从东山校门一直走到现在的人民路、文化公园附近,歌声震天。路两边的民众都夹道欢迎,跟着一起唱。”
《奋起救国》迅速传遍广州大街小巷。1932年,陈黄光将这首歌曲带到上海,由上海市音专乐队演奏,后由美国胜利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很快,歌声传播至东南亚华人群体,形成了跨国界的抗战声援力量,成了“全国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
“这些歌声,是民族的呐喊。”朱素兰感慨,当时虽无现代传播手段,但通过唱片、广播和华侨传递,歌曲远播港澳、东南亚,激发海外华人捐款抗日、共赴国难的热潮。“它们让爱国二字,刻进了我们这代人的血脉里。”朱素兰最后强调。
来源丨南方+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