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武汉大学校史馆简介(2025修订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8:12 2

摘要:2012-2013年,我参与了武汉大学校史馆的筹建工作,具体负责通史展“百年沧桑”展厅、专题展“武汉大学杰出人物展”的展陈方案,并参与了“珞珈黉宫——武汉大学校园经典建筑专题展”的策展工作,所经手的部分超过了校史馆全部展览内容的一半。当时,学校决定将校史馆设于

写在前面的话

2012-2013年,我参与了武汉大学校史馆的筹建工作,具体负责通史展“百年沧桑”展厅、专题展“武汉大学杰出人物展”的展陈方案,并参与了“珞珈黉宫——武汉大学校园经典建筑专题展”的策展工作,所经手的部分超过了校史馆全部展览内容的一半。当时,学校决定将校史馆设于樱顶老图书馆,然而,这栋建筑本身的构造根本就不适合用作展馆,大部分布展空间都无比地狭小与局促,这种硬件条件的限制,逼得我只能绞尽脑汁地努力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与此同时,学校在这项关乎门面的工作上所投入的经费又实在是少得可怜(基本上是全国垫底),因此,虽说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一鼓作气把如此丰富的展览内容都布置起来了,但遗憾的是,由于经费紧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导致本馆展厅里的硬件设施无比寒酸,与其所承载的厚重而鲜活的历史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反差。对此,在开馆数年后,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发明出了这么一句玩笑话——我们武汉大学的校史馆,堪称全国“风景最美、硬件最差”的校史馆!

如此窘况,终有一日会得到改变,十年过后,我们投入了比十年前多出将近20倍的布展经费(其实也不算太多,主要还是因为当年首次布展时的经费投入真心少得令人咋舌),对原有展厅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同时对展览内容也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增补与优化。所谓“一分钱,一分货”,有了较为充裕的经费投入作为保障,再加上过去十年间,我本人在校史知识方面又有了更为深厚的积累与沉淀,于是,2023年焕新开展的武汉大学校史馆,不论是在硬件还是内容方面,都比十年前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于是,我终于可以充满自豪、底气十足地对我过去几年经常讲的那个笑话进行一番彻底的修改了——现在的武汉大学校史馆,可谓是全国“空间最狭小、内容最精致”的校史馆!

2016年,我在馆内策划并组织编写了一本名叫《珞珈风云——武汉大学校园史迹探微》的书,为此,我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武汉大学校史馆简介》的文章,作为全书的收尾之作。不过,由于本馆在2023年刚刚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造,多年前的这篇介绍文章也就不再适用了。在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决定对9年前写的这篇文章进行全面的修订与更新,以求与本馆的现状相符,并且在接下来的很多年时间里都能继续适用。

必须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本馆在2023年的展陈升级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为圆满的成果,除了经费的相对宽裕与馆内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遇到了一家非常优秀、非常靠谱的公司——河南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正是在该公司与本馆工作人员的精诚合作与共同努力下,才最终让我们这个校史馆得以彻底地脱胎换骨、化茧成蝶、焕然一新,呈现出比我们自己先前预期的还要好看、还要精美很多的模样!在此,我要一个个地写下田野公司所有在这个项目上跟我打过交道的同仁们的名字——

设计一部总经理徐彪(扎根中原大地的湖北老乡)

设计三部总经理张桐(在大河南领导着一群80后甚至60后的来自甘肃的90后)

商务经理高巧真(人如其名,又“巧”又“真”!)

策划师姬明星(仅用区区四句话就能高度提炼出武大百年历史精魂的工科奇才)

平面布展设计师董朝玉、古鹏飞(我个人戏称其为“古董”组合o(∩_∩)o)

项目经理程崇严、张树勋(只要看到这两个霸气的名字,就会感觉工程质量肯定是有保障的!)

以及,所有曾经为武汉大学校史馆的改造工作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工人师傅们!

有生之年,永难忘怀,与你们大家在樱顶老图并肩作战&挑灯夜战的那100多个日日夜夜,珞珈为证,东湖为凭,愿我们的战斗友谊地久天长!

另外,在本馆焕新开展前夕,田野公司还特别邀请河南雾社映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本馆拍摄制作了一部非常优质的宣传片,这个片子就跟它的宣传对象——焕新开展的武汉大学校史馆本身一样,比我们自己先前预期的更好看!

最后,需要特别声明的是,本文只是我以武汉大学校史馆主要策展人的身份,完全从个人的视角出发撰写的一篇个性化的文字,文中的所有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某些“春秋笔法”)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场。

武汉大学校史馆简介

注:本图为武汉大学校史馆宣传片截图,上图及其余插图均为武汉大学VR数字校史馆截图

武汉大学校史馆坐落于校园中心的狮子山顶,该建筑原为1935年9月落成的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大楼(后被称为樱顶老图书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气势雄伟,2001年入围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改建为校史馆,当年11月28日正式开馆。2019年,负责筹建与管理校史馆的武汉大学档案馆从珞珈山北麓的原“华中水工试验所”旧址迁入校史馆所在的樱顶老图书馆办公。2023年11月13日,经过全面改造的武汉大学校史馆焕新开展。2024年4月1日,学校正式决定设立武汉大学校史馆,与档案馆合署办公。

武汉大学校史馆展区面积约1200平方米,包括通史展与专题展两个部分,通过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档案史料及文物、电子相框、多媒体视频及音频等多种展示形式,全面、生动地反映了武汉大学建校百余年来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

校史馆(原老图书馆)一楼阅览大厅为武汉大学高端学术讲座——“珞珈讲坛”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重大活动的举办地。大厅面积约400多平方米,净高近10米,空间宽广,视野开阔。厅内摆放着从上世纪40年代一直使用至今的24张长木桌及近200张配套木椅(其中有4张为上世纪30年代这座大厅里最早的一批座椅),每张木桌中间都有一条贯穿首尾的长长的笔槽,将桌面分为两半,每一半都朝着两个长边略微往下倾斜,以便于阅读与写作,而木椅的靠背也非常舒适,处处彰显出高度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大厅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达等多位在历史上曾经为武汉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领导人的大幅照片。

大厅前方讲台上巨大的电子屏,可用来播放武汉大学的各类宣传片,以便让广大参观者在进入展厅正式开始参观之前,能够首先对武汉大学的历史和现状获得一个大致的了解。

大厅的四角,各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半圆形旋转楼梯,由此下可至地下一楼展厅,上可达四楼、五楼展厅及户外观景平台。

百年风华

从一楼大厅的东北角步入地下一楼,经过“武汉大学校史馆”形象墙之后,便来到了通史展的前半部分——“百年风华”展厅。透过一座仿“国立武汉大学”牌坊造型而建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大气磅礴而又不失精致的校史背景墙,以及其下方设计成摊开的书本造型的“前言”。这面背景墙从左往右、从上到下依次展示了武汉大学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名、校徽、校训、校门以及本校校史上最为重要的几个关键性的年份节点。其中,位居正中央的乃是本校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国立武汉大学时期(1928-1950)的校徽(“武大”二字造型)、校训(明诚弘毅)以及本校历史上建成最早的街道口木制牌坊与抗战时期西迁四川乐山后的校门(文庙贤关门)造型。

展厅入口背面的几扇落地窗上方的墙面上,悬挂着孙中山、黄侃、蔡元培、李四光、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朱光潜、董必武、郭沫若、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钱伟长等十多位校内外历史名人及前任国家领导人给武汉大学留下的众多经典题词

“百年风华”展厅主要展示2000年新武汉大学合并组建以前的各校校史,以原武汉大学为主体,并将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等校的历史穿插其中,展厅平面呈“回”字形,分为“兴学图强”“鸿业肇基”“开拓进取”三个部分,总共展示各种历史图片600余张,实物100余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从武昌东厂口建校,到20世纪30年代初迁校珞珈山,再到抗战时期西迁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复员武昌珞珈山,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反映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校园风貌的图片,包括校园全景绘图及照片、校舍建筑、教学科研及文体活动场所等;

学校历任负责人照片,特别是张渲、石瑛、刘树杞、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李达等比较有名望的若干校长的简介及治校办学名言等;

各个历史时期学校部分师生及组织、团体的合影,个别具有典型历史意义的人物照片,如本校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女教师、本校有史以来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乐山时期因贫病不幸早逝的几位教师等;

各个历史时期学校的重要文件,如办学章程、校务会议记录、来往公文等;

各个历史时期学校的教学、科研、文体、对外交流等活动及取得的重要办学成果;

发生在武汉大学的某些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历史事件,如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1947年珞珈山“六一惨案”等;

若干重要历史人物和组织在武汉大学活动的珍贵历史照片,如1932年国联调查团、胡适先后参观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1938年蒋介石检阅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周恩来、邓颖超、郭沫若、田汉、埃德加·斯诺等人在珞珈山开展抗战活动,1958年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1964年董必武陪同阿富汗国王查希尔访问武汉大学等。

此外,在相关的展览内容近旁,还设有2处声控感应播音设备,分别用于自动播放武昌高师校歌与国立武汉大学校歌,另有7个分别以“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东厂口校舍”“20世纪30年代珞珈山校园生活掠影”“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院系调整”“毛泽东时代的武汉大学”“改革开放时期的武汉大学”为主题的电子相框,集中展示与主题相关的诸多历史图片,作为对展板内容的若干补充。

与十年前的展陈内容相比,此次改陈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和改进,便是增加了大量实物展品,其中包括不少在2014年获得正式鉴定的国家级文物原件——国家一级文物1件(1933年的国立武汉大学界碑),国家二级文物3件(“国立武汉大学”木质印章、李四光印章、乐山时期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木牌),国家三级文物4件(李达木质印章、国立武汉大学铜质校徽2枚、1938年周恩来给武大学生的签名)。

其他比较有价值的实物展品,还有武汉大学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办学文件,以及学生证、教材讲义、学习笔记、成绩单、毕业论文、毕业证书等,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开尔斯绘制的校园规划或建筑设计图纸,珞珈山新校址土地收买地契,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在四川乐山与武昌珞珈山两地的观测记录及其后的观测报告,1949年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给学校的训令及国立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给军管会的报告,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致武大学生陈文新、校长李达的亲笔信,等等(以上展品多数为复制件,少数为原件)。

另外,展厅正中央还陈列了一块反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国立武汉大学校园风貌的沙盘模型,展厅的结尾处则悬挂着一幅反映武汉大学校园现状的电子地图

珞珈黉宫

校史馆一楼阅览大厅天花板的上方夹层(四楼),为其屋顶钢桁架的内部结构层,其内部空间被纵横交错的四品桁架分割为井字形,虽空间局促,但建筑结构特色鲜明,在2012年校史馆筹建时,经仔细研究,我们决定因地制宜,将其辟为一处建筑专题展厅。当时,我特别邀请了长期致力于武大校园早期建筑史的刘文祥同学(2017年博士毕业,后将其博士学位论文扩充为《珞珈筑记:一座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的诞生》一书,于2019年正式出版)来布置这个展厅,我个人则从旁协助。最后,刘文祥不辱使命,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珞珈黉宫——武汉大学校园经典建筑专题展”的布展任务。在我们布展的过程中,这个狭小的夹层内原有的少量尚未被各种装饰材料完全密封、在展厅中间若隐若现的钢桁架,也就非常应景地成为了这个以“建筑”为基本主题的展厅中的几件天然的“实物”展品

“珞珈黉宫”展厅的展览内容共分为“试选珞珈胜处”“安置百亩宫室”“艺术瑰宝,时代先锋”“来日亦何长”四个版块,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武汉大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选址武昌珞珈山至今近百年的校园建设历程,包括选址规划、建设经过、建筑特色与后续发展等内容,共有历史图片200余张,实物10余件,其中有许多文献史料、历史照片、老地图等系首次公开的珍贵历史影像。展厅中央的电子屏幕上则滚动播放着若干关于武汉大学校园建筑的精美图片,以此作为展板内容的重要补充。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档案馆办公面积的紧缺,校史馆四楼的这个建筑专题展厅在几年前已被临时辟为一处工作间,其原有的若干实物展品也被分批移展至珞珈山周恩来旧居以及校史馆地下一楼“百年风华”展厅。笔者非常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这处极具特色的专题展厅能得以恢复,并以焕然一新的面貌重现于世。

2023年,武汉大学档案馆组织编写出版的《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一书,由本人与刘文祥共同撰稿

校史馆四楼环形走廊上还布置有另外一个专题展览内容——“群星璀璨——武汉大学杰出人物展”,分为“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校友中的院士”“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四个部分,分别展示了武汉大学自建校以来在各个学科领域所产生的61名学术大师,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120名优秀校友,本校师生校友中先后当选的13位中央研究院院士、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4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学校历年遴选出的21名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的照片及基本信息,并在其间穿插了13张武汉大学百余年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园全景图作为点缀。

“大师云集”部分的展示内容位于环形走廊内墙的四面(逆时针排列),按照中文、外文、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学、农学、医学的学科顺序,依次介绍了曾经在武汉大学(包括武昌高师、武昌大学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前身以及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等合并高校)任教的黄侃、闻一多、刘赜、刘永济、黄焯、苏雪林、程千帆、沈祖棻、陈源、袁昌英、朱光潜等文学家,李剑农、唐长孺、吴于廑等历史学家,王星拱、张颐、李达等哲学家,王世杰、周鲠生、燕树棠、李浩培、韩德培等法学家,杨端六、刘秉麟、张培刚等经济学家,曾昭安、李国平等数学家,查谦、桂质廷、周如松等物理学家,邬保良、叶峤、钟兴厚、张资珙、曾昭抡等化学家,张珽、钟心煊、汤佩松、高尚荫等生物学家,俞忽、张瑞瑾、夏坚白、王之卓、陈永龄等工程学家,叶雅各、陈华癸等农学家,朱裕璧、夏良才等医学家的主要学术成就。

“英才辈出”部分的展示内容位于环形走廊外墙的东、北两面(顺时针排列),按照所列杰出校友在武汉大学学习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为止),主要展示了本校校友中的叶君健、齐邦媛等文学家,沈刚伯、严耕望等历史学家,端木正、钟期荣等法学家,胡代光、刘诗白、董辅礽、何炼成、李京文等经济学家,丁夏畦、王梓坤等数学家,李方华、张家铝等物理学家,彭少逸、钱保功等化学家,辛树帜等生物学家,张云等天文学家,俞大光、欧阳予、陈俊勇、刘先林等工程学家,黄孝宗、方辉煜、陈善广等航天科学家,刘更另、陈文新、范云六等农学家,胡秋原、夏道平等思想家,刘佛年、朱九思等教育家,方成等艺术家,黄彰任、陈东升、雷军等实业家,陈潭秋、章伯钧、刘西尧、李锐、赵耀东、万鄂湘、辜胜阻等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重要成就。

“校友中的院士”部分的展示内容位于环形走廊外墙的南、西两面(顺时针排列),“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部分的展示内容则位于环形走廊外墙的西北角。

华章日新

校史馆五楼展厅为通史展的后半部分——“华章日新”,主要展示2000年新武汉大学合并组建20多年以来的办学成绩,展厅平面呈“S”形,分为“擎炬”“寻星”“耘梦”“铸魂”四个部分,总共展示图片300余张,实物400余件,充分体现了武汉大学崇尚学术、尊重学者、关爱学生、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全面展示了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发展与人才建设、科技自强与学术创新、立德树人与校友反哺、涵养文化与勇担使命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绩。

步入五楼展厅,首先看到的便是序言墙上展示的2023年12月1日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回信,以及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武汉大学的2023年5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编号为2023-0124的国旗

“华章日新”展厅的其他亮点,还有武汉大学历年发射的多枚卫星的模型、塞满了大型书架的众多重要学术著作、武大师生在国内外所获各类重要奖项及参赛作品、历届毕业生合影照查询系统、“我和珞珈合张影”自助拍照系统,等等。

在校史馆五楼展厅的外围,还有一个环形的户外观景平台,此处是整个校园的制高点所在,通常也是参观武汉大学校史馆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环顾四周,远眺八方,大体上西面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一派现代化繁华都市景象,东面则是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里的青山翠谷壮丽黉舍,以及东湖风景区的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广大参观者在校史馆内充分地感受了武汉大学的百年风雨沧桑与深厚文化底蕴之后,最后再登临这个绝佳的观景地点,饱览全武大最美的风景,定会深感不虚此行。

武汉大学校史馆兼具校史展览、爱校教育、校史研究、学术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也是学校对内、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自2013年正式建成开馆以来,在弘扬武大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以及校际、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校史砖家吴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