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米SU7在安徽发生的车祸已过去多日,外界关于这场事故中,一道道安全防线如何失守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AEB没有及时被触发、碰撞后疑似电池起火、家属控诉车门打不开,都有可能酿成惨剧。
小米SU7在安徽发生的车祸已过去多日,外界关于这场事故中,一道道安全防线如何失守的讨论并没有停止, AEB没有及时被触发、碰撞后疑似电池起火、家属控诉车门打不开,都有可能酿成惨剧。
在这场致命碰撞发生前,工程师们还能做些什么,将风险降到最低?每人Auto与多位在智驾、动力电池等汽车供应链领域工作的工程师聊了聊。
文 | 张默 杨十二
编辑 | 新言
运营 | 步鸟
电车碰撞后起火,很难避免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行驶时,遇到了修路改道,车辆来不及躲避撞上了护栏,瞬间燃起的烈火吞噬了这辆小米SU7。与车辆一同陨灭的,还有三个年轻的生命。
伤痛之余,大家渴望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涉及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各方工程师们,是否还有优化空间,能在今后避免此类惨剧的发生。
事故车型为小米SU7标准版,配备73.6kWh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车辆发生碰撞后起火,小米官方给出的回应是,“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事故调查结果,但大家很自然地联想到车辆配备的动力电池可能发生起火爆燃。
自2024年6月起,小米汽车电池采用双供应商体系,由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供货,小米客服称在实际装配时“两种电池混装,随机安装,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事故发生后,宁德时代回应投资者称,出事故的小米SU7安装的“不是我们的电池”。
据财联社报道,小米SU7所搭载的磷酸铁锂PACK(电池包)生产车间位于北京厂区内,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仅提供电芯,封装由小米完成;而Pro及Max版所搭载的三元锂电则以PACK形式由宜春发运而来。
小米没有采购供应商的电池包,而是仅采购了电芯,问题是否有可能出现在封装环节?
一名在某主机厂工作的电池工程师张驰告诉每人Auto,电芯的配方和制造技术要求比较高,但采购电芯自己做电池包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现在有很多主机厂都选择自己做封装。
另一名在汽车供应链工作的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看法,“电芯就是一块块‘砖头’,电池模组就是拿砖头搭一堵墙,电池包就是拿砖头搭一间砖房。模组可以加些铸铁外壳、风冷管,让砖头尽可能处于一个冬暖夏凉的使用环境,但这个房子本质上会不会塌还是取决于砖头的质量。”
张驰称,这场事故的起火原因很大概率是碰撞后,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迅速升温起火,或者由于电池包损坏,电解液泄露引发火灾。“电车起火的致命点就在于,速度非常快。燃油车起火通常是局部燃烧,火势发展比较慢。电车由于电池的内部化学反应会持续进行,甚至有可能发生燃爆。”
由于碰撞导致的电池包剧烈形变难以规避,而电池的能量密度又很高,所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很难避免电车激烈碰撞后起火,甚至是爆燃。
起火虽不可避免,但相关部门制定了强制性标准。据2020年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动力电池在出现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的5分钟内,应发出报警信号。也就是说,这项标准为乘客争取了5分钟的逃生时间。即将在2026年实施的新一版要求里,这个标准进一步扩大到了动力电池热扩散后不起火、不爆炸。
不过,一位动力电池企业的总工程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国标要求保证5分钟的逃离时间,有一个前提是只有一个电池出现短路。但为了追求高续航表现,车企往往选择搭载多个电池包,一但发生事故,“很可能出现多个电池同时短路,导致热蔓延速度加快”。也就是说,在实际情况中,这宝贵的5分钟黄金时间很难保证。
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不幸失火,火势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电芯状态,电池包由超过百颗电芯组成,单颗电芯热失控,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会迅速扩散导致整个电池包起火。因此,电芯的材料好坏、配方和制造工艺水平,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名电池行业从业者廖源解释,为了尽可能避免电芯爆炸,电池供应商在材料、电芯设计、电池包整体等维度都在寻求更优解。比如找耐高温、耐热的正负极材料、在电解液中添加阻燃添加剂,还有将电池包放在车辆更合理的位置等。
机械门锁也可能失效
事发后,其中一位遇难者的妈妈形容,车辆的“AB柱没变形,但车门完全紧闭”。
当电池包发出烟雾、火势变大之前,黄金救援的几分钟里,四扇车门疑似紧闭,可能切断了车内人员逃生的通道。
针对“车门打不开”的质疑,一名车身工程师王辉宇分析,现在大多数车都是电子开门,通过一个按键打开,不像之前的车,要握着把手拉一下。需要按键意味着车门是电磁式的,撞车后可能把电路撞坏,按钮就失效了。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车辆通常会配备一种机械式的应急门把手,不依赖电路工作,但是每个车企把应急门把手放在哪个位置,没有统一标准。比如,小米SU7的机械式门把手位于每个车门的储物格里,而特斯拉的机械门把手在控制车窗按钮旁。
王辉宇称,机械门把手的位置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储物格、车窗按钮旁,属于难清洗的位置,一些车企还喜欢用毛毡材质,更难以清洗。因此会有车主买来垫子铺上防脏,刚好盖住了应急门把手,事故发生后一着急就“更看不到了”。车辆交付时,专员也未必会涉及这么细节的部分讲解,“(车主)是有找不到(机械门把手)风险的”。
就算能熟知应急门把手的位置,剧烈的撞击可能导致车内人员已经昏迷,无法拉动把手进行自救。
事故车辆驾驶员罗晴(化名)的父亲罗强(化名),从交警处了解到,车辆碰撞后,曾有一位过路司机和医护人员尝试打开车门施救,但未能成功,只破窗救出了一位后排乘客。
这引出另一种讨论,碰撞后从外部能不能将车门拉开。通常,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且车速达到一定速度时,四个车门就会自动落锁,如果检测到碰撞,系统会自动解锁。王辉宇称,外部能不能开门,取决于电子开门是否没短路、能正常工作,以及外部是否能机械式开门。
王辉宇称,在外部撞击下,机械门锁“一样可能会坏”,内外都打不开。
最糟糕的情况发生时,只能指望最原始的逃生手段。很多车主会在车里储备一个小的破窗器,门打不开时,可以打破车窗爬出去。
王辉宇告诉每人Auto,在主机厂车身部门,车门团队的工作划分非常细,至少包括车门结构、后视镜架构、整车密封,车门锁一般由供应商来做,主机厂负责设计开门思路、逻辑和位置,这足以证明车门的重要性,车辆出厂前会经过再三验证。
只是,所有的实验、用料都是有边界的。更何况,在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工程师们看到的,是可能越做越薄、材质不够纯、不够耐撞击的车架。
车企狂卷智驾,已经有些变形?
事故发生后,小米官方公布了事故发生前的最后17分钟数据记录。
22时27分17秒,车上的NOA系统被激活,当时车辆行驶时速为116km/h。
22时44分24秒,NOA系统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启动减速。
22时44分25秒,NOA被司机接管,车辆重新进入“人驾状态”。之后,驾驶员打方向盘紧急转向并踩下刹车,制动踏板开度达到38%,车辆仍不可控制地撞上水泥护栏,最后时速约为97km/h。这一切,仅发生在短短数秒之内。
智能驾驶工程师夏宁告诉每人Auto一种反直觉的推测,如果事发时不接管车辆,理论上这辆车有可能在撞到路障前停下来,因为NOA已经开始减速了。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曾称,小米SU7的百零刹停可以做到33.3米。从系统发出示警到最终撞击,有2秒时间,按照97km/h的速度计算,当智驾发出提醒时,车辆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大约为54m。
理论上说,这2秒钟足够事发车辆刹停。
然而,当紧急状况出现,恐怕没有谁仍然能够将自己放心地交给系统。
一名新势力智驾从业者高赫,对每人Auto表示,此前,他们曾针对这种特殊场景进行过智驾测试,尝试不主动接管,但随时准备刹车和接管方向盘。不巧的是,最后时刻智驾还是直接退出了,或者没退出但已无法挽回危险局面,测试人员不得不接管。
据封面新闻报道,池州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称,当晚19点,事发路段进入施工占道状态,双向车道封闭了一半,过往车辆改为半侧双向通行。
一名工程师认为,这种修路不属于特别复杂的情况。高精地图会告知车主前方在修路,那必定有锥桶等路障作为引导,智驾系统会让车主提前接管并退出,也能通过端到端大模型进行避让,不过一切都要依靠感知硬件能准确识别。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形容,时速达到100km/h以上,智驾系统要提前300到400米识别到障碍物才能满足碰撞10秒前识别障碍物的要求,目前只有高线束激光雷达能实现300米以上的探测距离,普通乘用车一般不会搭载。5秒,也就是200米的探测距离,车企能勉强实现。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曾对每人Auto提及,激光雷达是一种非常值得信赖的感知器件,对智驾的安全性起到兜底作用。蔚来创始人、董事长李斌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搭载激光雷达的意义与安全气囊类似,更大的作用是为极限场景兜底。
不过,并不是搭载了激光雷达,就意味着绝对安全。高赫称,实际应用中,遇到恶劣天气如下雨或沙尘暴,也会影响激光雷达的表现。
另一个令人生疑的问题是,在这场事故里,小米SU7的AEB并没有触发。小米汽车回应称,AEB识别障碍物有限,只能识别到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目前对于锥桶、水泥、石头、动物等障碍物无法响应。
高赫分析称,如落石等异形障碍物,样子千奇百怪,识别难度大,数据不好训练,毫米波雷达难以捕捉且误触发风险较高,导致其识别难度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后续只能提高精准识别度,增强数据训练,靠视觉识别技术来改善。
同时,并不是说司机一旦介入,AEB就不会触发了。驾驶员就算踩了刹车,如果力度不够大,AEB也会辅助司机踩刹车。
事故发生后,对智驾是否靠谱的质疑也不绝于耳。
罗晴妈妈称,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女儿对智能驾驶深信不疑,不止一次向周围的人介绍该功能的安全方便,还曾在春节期间使用智驾往返于湖北和佛山。尽管她时常提醒女儿,智驾技术还不完善,不要盲目把自己生命交到系统手里。
在业内,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是一种共识。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分类,驾驶自动化可分为0级-5级这六个等级,在日常表述中,也被叫做L0-L5,数字越大,意味着等级越高。L3以下,均要求以驾驶员意志为主。
但如今的车圈,车企们拼命卷智驾,已经到了有些变形的程度。
一名智驾工程师吐槽,到了领导规定的OTA时间节点,测试结果是“领导让过就过”,这导致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修复前方反馈来的大量bug。
这并不妨碍车企过度营销自己的智驾能力,有部分车企宣称自己能做到L2.999+级别。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于骞指出,“不管(现行)法律法规怎么要求,如果出了事(车企)敢赔,就是L3。如果做了一大堆冗余工作,出了事还是司机负责,就还是L2”。
让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感到讽刺的是,车企宣传智驾的时候,仿佛无所不能,但在用户手册里,往往有诸多限制。
出于法律规定和免责考虑,车企通常会在用户手册中提示,辅助驾驶状态下,驾驶员应始终保持警惕,保持手握方向盘,必要时及时人工干预或接管车辆。
朱西产调侃,“用户手册是给律师看的”,建议“消费者也多看看”。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文章为每人Auto原创,侵权必究。
来源:每人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