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创新进程中,沿河自治县创新性开展 “院坝协商・为爱减负”移风易俗类文明实践项目,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协商的载体方式,持续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做好基层协商民主与社会新风尚建设融合发展“文章”。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创新进程中,沿河自治县创新性开展 “院坝协商・为爱减负”移风易俗类文明实践项目,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协商的载体方式,持续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做好基层协商民主与社会新风尚建设融合发展“文章”。
搭建多元协商平台,凝聚各方智慧力量。充分利用农村院坝这一群众日常聚集交流的场所,搭建起“院坝协商”平台。组织政协、民政、妇联、团委等部门工作人员,联合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乡贤能人等多方主体参与协商议事。在协商会前,通过走访调研、线上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关于“为爱减负”(如减轻彩礼负担、简化婚丧嫁娶流程等)方面的意见和诉求,梳理出协商议题。在院坝协商现场,大家围坐一起,各抒己见,针对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打破了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壁垒,凝聚起推动项目实施的强大合力。
创新协商议事机制,保障协商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协商议事机制,制定详细的协商流程,从议题提出、确定、协商讨论到形成决议,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在议题确定阶段,由小组成员对收集到的议题进行筛选,优先将群众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广的问题纳入协商议程。在协商过程中,设置主持人把控会议节奏,确保各方充分发言,避免讨论偏离主题。同时,引入专家指导机制,针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如彩礼合理性界定等,邀请专家为协商提供专业意见,保障协商结果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丰富宣传教育形式,营造浓厚项目氛围。借助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宣传“院坝协商・为爱减负”文明实践项目。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等内容,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阐释项目意义与内容。在各村(社区)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标语,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置宣传栏。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户家中,发放宣传手册,面对面讲解项目开展带来的好处,特别是对因高额彩礼、繁琐婚丧仪式导致家庭经济负担沉重的案例进行剖析。开展“院坝夜话”活动,利用晚上村民闲暇时间,在院坝举办小型宣讲会,邀请受益群众分享自身经历,以身边事感染身边人,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项目的浓厚氛围。近年来,沿河泉坝镇大部分村户已实现“零彩礼”,部分村户已实现“零收礼”。
推动协商成果转化,切实减轻群众负担。通过院坝协商形成的决议,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减轻彩礼负担方面,各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彩礼指导标准,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对彩礼过高的行为进行劝导和约束。在简化婚丧流程上,由红白理事会统一协调安排,制定标准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如取消一些重复的宴请环节等。同时,为了确保这些措施有效落实,建立监督反馈机制,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鼓励群众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举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群众在婚丧嫁娶方面的支出明显减少,家庭经济压力得到有效缓解,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进展,社会文明新风渐盛。“院坝协商・为爱减负”文明实践项目实施以来,高额彩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彩礼金额普遍下降。婚丧嫁娶流程大幅简化,婚车数量减少到10辆以下,丧葬办理时间从7天以上减少到农村不超过5天、县城区不超过3天,家庭因婚丧事宜产生的经济支出明显降低。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实施,文明节俭的婚丧新风尚在全县逐渐形成,邻里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推动了基层协商民主与社会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杨小丽)
来源:灵华沁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