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离世”谣言热传,“网络暴力”容不得开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8:52 1

摘要:近日,一则所谓“中国足协注册裁判员唐顺齐因心梗去世”的谣言在多个网络平台传播,迅速引发舆论哗然。面对谣言的不断发酵,中国足协迅速发声,以坚决态度予以强烈谴责,并明确支持唐顺齐本人依法维权。

□乔凱(黑龙江大学)

近日,一则所谓“中国足协注册裁判员唐顺齐因心梗去世”的谣言在多个网络平台传播,迅速引发舆论哗然。面对谣言的不断发酵,中国足协迅速发声,以坚决态度予以强烈谴责,并明确支持唐顺齐本人依法维权。

此次足协的正义发声赢得了广大球迷的点赞,然而,仍有小部分不和谐的声音认为“苍蝇不叮无缝蛋”,唐顺齐被造谣纯属咎由自取。这种淡化“网络暴力”的观点不仅荒谬,更是对法律底线的挑衅。

足球运动备受关注。对裁判业务能力的监督、对裁判判罚提出合理质疑,本是公众参与体育讨论的一种方式,属于正常舆论监督的范畴。这种监督不仅增强了公众参与的互动性,更有利于推动足球环境的公正透明。然而,所有监督都需基于理性。恶意编造裁判“心梗离世”谣言,故意中伤、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早就超出了理性讨论的范围,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违法行为。

我们需要明确,批评判罚针对的是裁判的“专业能力”,而造谣中伤危害的则是公民的“基本人权”,两者性质不同,绝不能混为一谈。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造谣的事件并非孤例。在短视频平台,无端造谣抹黑国足的视频屡见不鲜;甚至就在前些天,还有部分自媒体捕风捉影,造谣中国足协要收编“苏超”,并引发了公众“支持苏超,反对足协”的舆论风波。

这种现象,表现的是造谣者的扭曲心理:一是“找软柿子捏”的投机心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羸弱形象让造谣者“有恃无恐”,逐渐形成了一种“怎么骂都合理”“怎么骂都安全”的心态;二是“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造谣者自认为站在“多数”一边,就可以无视道德与法律,肆意践踏个人或集体的人格尊严。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足球领域,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某些个人或群体若被贴上“弱势”的标签,便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营造良好的足球环境,维护好的网络环境,平台监管要严,执法部门要狠,舆论风向要稳。只有多方参与、协同发力,才能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中国足球发展需要的是更具建设性的声音,而不是负能量的造谣与诽谤;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的是更具理性的舆论环境,而不是无底线的跟风与玩梗。

总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决不能把“信任危机”当作“网络暴力”的借口。对于诽谤、造谣的违法行为必须保持“零容忍”态度,坚守底线,还网络以清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