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的许茜茜。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生活》。”在多个直播平台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了“开学第一课”主题宣讲活动,用生动的故事、活泼的表达为青少年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我是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的许茜茜。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守护绿水青山,践行绿色生活》。”在多个直播平台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了“开学第一课”主题宣讲活动,用生动的故事、活泼的表达为青少年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而在苏州,“开学第一课”课堂则搬进自然里。“大家看,白头翁是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鸟。”在苏州同里国家湿地公园观鸟屋内,专家正为同学们讲解候鸟迁徙的故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9月开学季,一堂堂走进自然、生动有趣的“开学第一课”在全国各地精彩亮相。它们以生动实践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呈现出主题本土化、设计沉浸化、行动实践化的鲜明特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绿色种子,积蓄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生力量。
形式丰富,
增强体验感与互动性
“一棵树除了盖房子、结果实,还有什么价值?让我们一起从生态角度把一棵树的价值完整画出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铁路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生态产品总值(GEP)概念被巧妙融进一堂特殊的“生态美术课”。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崔婧雯化身“教师”,带领孩子们完成了对GEP从抽象概念到具体理解的跨越。崔婧雯的课堂还聚焦“两山”理念20年来给门头沟区带来的点滴变化。这里的黑河沟从“煤渣污水沟”变身“网红打卡地”,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并非遥远的口号,而是正在家乡发生的生动实践。
如今,全国各地的“开学第一课”不仅形式丰富,更增强体验感与互动性。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们将线下活动的场所定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活动环节设计始终围绕‘发现身边的野生动物’展开,在本地的农田、湿地里寻觅昆虫与小型哺乳动物,到林间角落观察松鼠、獐子的踪迹。”
在湖北武汉,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的《碳探娃的生态课堂——无塑校园研究员》生态文明实践课以“无塑校园”为主题。“我们的设计思路紧扣‘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扮演侦探、研究员和工程师等不同职业,借助‘武汉碳普惠’平台将低碳行动转化为碳积分,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的形式取得良好宣传效果,“无塑校园”课程直播吸引超530万人(次)在线观看。同样辐射更广人群的还有许茜茜的直播课,据了解,接下来在京希望小学和全国生态环境职业教育学院还将组织学生进行观看。
如今,各地“开学第一课”形式与体验的创新,正在打破传统生态文明教育“单向灌输”模式,用体验激发热爱,通过角色扮演、实地探秘、碳积分激励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破圈”。
内容跨学科,
突出本地化、生活化特征
生态文明教育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课程,突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敬畏,走进河湖与山岳。
在江苏,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织编写的《江苏省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生态文明跨学科学习》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正式亮相。今年新学期《丛书》将正式进入江苏13所学校试点使用,为全省生态文明教育注入全新活力。
在陕西,“环保第一课”践行“行走课堂”的理念,在秦岭博物馆全新开启“线上直播+线下参与”双轨模式,以场景化、互动式的形式革新课堂体验。博物馆内,从秦岭的地质演变、气候特征,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态系统,再到文化传承,每一个展区、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秦岭的生态密码。青年学子通过近距离观察体验秦岭的壮丽与脆弱,增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
当前,生态环境教育的主题愈发呈现扎根本土,以生活化主题提升教育“在地感”的趋势。在云南,“开学第一课”以“守护母亲河・共护水资源”为主题。师生深入了解水资源保护相关知识,掌握基础监测技能。通过师生传播、媒体报道,扩大“守护母亲河”的影响力,推动生态环保理念进校园、进家庭。
在河南,长江东路小学自2022年起推行校服循环计划,并发起志愿者活动,鼓励同学们参与,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知识清点分类、推荐尺码、发放登记……今年一年级新生报到时,学校准备了150套循环校服,第一天就被领走97套。
这些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实际行动,让学生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成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涓涓细流。
多方协作,
共同参与,扩大合力
在各地,生态文明教育“开学第一课”传统由来已久,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创新中开拓未来。除了生态环境部门,环保设施开放单位、企业、学校、教育部门、NGO组织等各社会主体也正在加强通力合作和共同参与,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合力。
如,在中山市生态环境局、中山市环境科学学会、西罟小学的协同合作下,广东省中山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走进西罟步村,以“解锁生命密码 共赴生物多样性之约 ”为核心主题,通过“科普授课 + 昆虫展览”双环节设计,将生动的自然知识与实践观察相结合,为西罟小学的孩子们扣好生态文明教育的“第一颗纽扣”。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滨湖社区联合恒大名都小学采用“PPT+实景视频”教学方式开展垃圾分类科普活动,东津新区综合执法中心则联合企业在襄阳四中星汇城实验小学举办“垃圾分类闯关赛”。高新区康宇洁公司则针对清河幼儿园幼儿特点,以“垃圾的旅行”故事导入,开展卡通垃圾桶模拟投放游戏。
多元社会主体的加入让生态环境教育从“单点授课”走向“生态共创”,形成了资源互补、形式多元、覆盖全域的育人网络。这不仅极大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专业性与趣味性,更将课堂从校园延伸至社区、工厂、自然场域,构建了一个“社会大课堂”,使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无数触角扎根于青少年日常。
这不仅是开学第一课,更是迈向生态未来的第一站。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此类课程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拓展跨地域联动与实践成果转化渠道,建立‘课堂—校园—社会’三级行动体系,助力青少年从生态理念的学习者成长为绿色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未来,我们将推进‘科技资源+教育资源+本土生态资源+……’模式,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设计活动,同时建立长效机制,避免‘一课了之’。”云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生态文明“开学第一课”真正延伸为“每一课”,这个开学季,孩子们将收获满满。
来源: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