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直接变燃料?东京大学改写历史?这技术能救能源困局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8:51 1

摘要:具体说就是用特殊催化剂,把空气里的氮气、水分和光线合成氨,而氨不只是农业用的肥料,还是种清洁燃料。要是这技术真能落地,岂不是以后随处都能取燃料,汽车边跑边造燃料实现“无限续航”?

最近刷到个消息,我着实吃了一惊——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家,居然声称能把空气直接变成燃料。

具体说就是用特殊催化剂,把空气里的氮气、水分和光线合成氨,而氨不只是农业用的肥料,还是种清洁燃料。要是这技术真能落地,岂不是以后随处都能取燃料,汽车边跑边造燃料实现“无限续航”?

现在提起氨,多数人先想到的是肥料,但在一百多年前,氨可是关系到人类能不能吃饱饭的“命脉物资”。

工业革命那会儿,全球人口涨得快,农业也得跟着扩,很快就遇到了“氨危机”。那时候生产肥料的氮源,全靠南美那边的鸟粪和智利硝石——这俩都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挖一点少一点,没几年就被过度开采得跟不上需求了。到1898年,英国化学家克鲁克斯直接发出警告:再找不到人工固定氮气的办法,人类迟早要面临全球饥荒。

这话一出,不少科学家都盯上了这个难题,其中就有德国化学家哈伯。1909年,哈伯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用高温、高压加上铁基催化剂,直接把氮气和氢气合成氨。后来到1913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卡尔·博施把这技术做成了工业化生产,这就是后来业界公认的“哈伯-博施过程”。

别小看这个技术,它直接改写了人类粮食生产的格局。有了稳定的氨来源,肥料产量上去了,才能支撑起后来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直到现在,哈伯-博施过程还是工业合成氨的主流方案,效率高、产量大,全球八成以上的氨都靠它生产。

不过到了今天,氨的用处早就不只是农业了。随着清洁能源需求增加,它的燃料价值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作为一种“氢载体”,氨在船舶行业已经开始试水,现在全球不少国家都在推氨动力船舶,算是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东京大学西林仁昭教授团队这次搞的技术,比船舶用氨更进一步,号称能直接用空气里的资源制氨,这才让人觉得“魔幻”。

东京大学这技术之所以让人震惊,核心是它打破了哈伯-博施过程的限制——不用高温高压,只靠可见光就能用空气制氨。要搞懂它怎么实现的,得先从一个“仿生思路”说起。

现在全球研究“空气直接制氨”的团队,大多在学植物的本事。比如大豆、豌豆这些豆科植物,根部会跟根瘤菌共生,根瘤菌里有种“固氮酶”,能把大气里的氮气变成氨,而且整个过程不排二氧化碳,特别环保。

植物拿到氨之后,再通过各种酶转换成蛋白质、核酸,才能正常生长,也正因如此,豆科植物在贫瘠土壤里也能活。

东京大学的研究就是照着这个生物过程设计的:固氮酶里有个关键金属元素“钼”,团队就针对性地做了“钼络合物”当催化剂;另外还加了“铱络合物”当光敏剂——这俩合起来,就是整个反应的“核心推手”。

具体到制氨步骤,原料有三样:空气里的氮气、空气里的水分子(负责提供氢),还有一种叫“三苯基膦”的有机化合物(不用深究结构,知道它是给反应递“电子”的就行)。

除了原料,还得有“克立定”这种添加剂,作用是传递质子——说白了就是传递氢离子,只有氢离子传到位,电子才能跟着动,反应链才能走下去。最后再补个“东风”:波长400纳米以上的可见光,不管是阳光还是LED灯都能用。

把这些凑齐,反应就能发生:氮气、水、三苯基膦在两种催化剂和克立定的作用下,会生成氨气和一种磷氧化物。这里要说明白,两种催化剂和克立定都是“循环用”的,不会被消耗掉,所以反应方程式里没体现它们;而且实际反应比这复杂,还会产生氢气这种副产物,咱就捡重点说。

根据团队论文里的数据,这个设计的“量子产率”能到22.4%——意思是每100个光子能造出22.4个氨分子,这在光催化领域已经算很高的效率了,也能看出这研究确实有潜力,毕竟它是全世界首个能在常温常压下、用光驱动空气制氨的技术。

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媒体都说它“只用空气里的原料”,可三苯基膦明明是额外加的啊?说白了,现在的技术还离不开这种还原剂,媒体的报道确实有点夸大。团队负责人西林仁昭说,以后能做到不用三苯基膦,而且这技术已经“触手可及”,计划几年后出成果——至于“触手可及”是不是真的快,咱先打个问号,但至少能看出他们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要是真成了,汽车边跑边制氨才真有可能实现。

就算空气制氨技术以后能成熟,氨到底适不适合当燃料,还得打个问号。咱先把它的优势和短板摆出来,一看就明白。

先看优势,氨作为燃料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个优秀的“氢载体”。氨里氢的质量占比能到17.6%,这个比例很可观;而且氢要在零下253℃才能液化,运输储存成本极高,氨只需要零下33℃,不管是罐车运还是管道输,都比氢方便得多,特别适合大规模部署。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船舶行业愿意试氨动力——远洋船舶需要长期续航,氨的储存优势能用上。

但短板也很明显,而且几乎戳中了“燃料刚需”:首先是能量密度低。氨的质量能量密度是18.6兆焦/千克,差不多是氢的1/6、汽油的1/2,要是用在内燃机里,同样油箱大小,氨的续航肯定跟不上;更关键的是氨的“反应性太差”——它的自燃温度高达650℃,比汽油的300℃、柴油的210℃高太多,而且火焰传播速度也慢,这就意味着现有内燃机技术根本用不了纯氨。

一方面点不着火,另一方面就算点着了,热效率也只有20%-30%,远不如汽油、柴油的40%。现在船舶行业用氨,也得跟柴油混着来,搞“双燃料系统”,没法完全替代传统燃料。

不过氨当燃料也不是没别的路,燃料电池就是个不错的方向。现在主要有两种设计:一种是直接氨燃料电池,能在室温下工作,启动快,效率能到40%-50%;另一种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得在高温下运行,启动慢,但效率更高,能到50%-70%。这么看,氨用在燃料电池上,效率比内燃机高不少,算是个有前景的方向。

但要注意,目前这两种技术的“技术成熟度”(TRL)只有3-6级,而大规模商业化需要8-9级——简单说就是还在实验室或小试阶段,离装车、装船用还有不小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落地的。

最后咱聊聊最核心的问题:东京大学这技术,到底是“颠覆性突破”还是“看起来厉害”?要是以后真能不用还原剂,会不会扭转日本的能源格局,还是说走了弯路?

先看跟现有技术的对比——现在也有零排放的制氨技术,比如用风能、太阳能发的电电解水制氢,再用哈伯-博施过程合成氨,这种“绿氨”的成本正在下降,预计5-10年内就能跟传统的“灰氢”制氨持平。而且它最大的优势是“能大规模生产”,已经有工业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欧洲都在建大型绿氨工厂。

再看东京大学的技术:虽然不用高温高压,能耗低,但有两个绕不开的坎。第一个是“效率”——现在的技术还得靠三苯基膦,就算以后去掉了,只用可见光驱动,产能可能也上不来。要知道哈伯-博施过程能成为主流,就是因为高温高压能保证产量,有工业价值;而可见光的能量密度有限,就算催化剂再厉害,可能也撑不起大规模生产,总不能靠LED灯去造几万吨氨吧?

第二个是“放大难题”——实验室里做几克、几千克氨容易,要做到每天几百吨、几千吨的工业规模,催化剂的稳定性、反应装置的设计都是难题,现在连影子都没有。而且日本本身在氢能源上押注很重,氨能源更多是“备选方案”,就算这技术成熟,能不能跟氢能源竞争,也是个未知数。

所以说,东京大学这成果,确实是个“基础性突破”——实现了以前没做到的反应,思路很新,对科学研究有意义,但离真正的实用还有距离,更像是给未来做的技术储备,现在谈工业价值还太早。

氨作为燃料有潜力,但得先解决应用端的问题,比如燃料电池的成熟度;而空气制氨技术,还得跨过“效率”和“放大”这两道坎。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这条研究路线,未来真能派上用场吗?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