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悉,目前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已对该辅导员作出处理——决定给予其降低岗位等级处分,并调离教师岗位。此外,该辅导员两年内不得承担教学任务、不得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取消其评奖评优、工资晋级、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资格。
9月11日,一高校学生向媒体求助,称其学校某辅导员对其进行猥亵、性骚扰。
据悉,目前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已对该辅导员作出处理——决定给予其降低岗位等级处分,并调离教师岗位。此外,该辅导员两年内不得承担教学任务、不得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取消其评奖评优、工资晋级、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等资格。
此事并非孤立事件。2022年,某高校女大学生网上实名举报其辅导员对其性骚扰。她还表示,因此事求助其他辅导员,但并未得到及时的帮助。
为人师者以德为先,不能逾越底线。
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师德“爆雷”几乎年年上演:有人被摘掉教授“帽子”,有人被学校扫地出门,更有人因触碰法律红线,直接从讲台走进铁窗。
触碰师德红线
职称、饭碗全清零
今年2月底,某“双一流”高校发布情况通报:针对24日该校教师宋某某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信息,学校经调查核实后决定,免去宋某某环境学院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暂停一切工作。该通报中还强调: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坚决筑牢师德师风防线。
另外,去年曾有三名高校女生在网络上实名指控导师性骚扰。涉事学校也迅速响应,查证属实后,对该教师给予了取消教授/副教授职称或行政职务,取消导师资格以及解除聘用合同的处分。
我国在师德规范领域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禁止教师发表错误言论、性骚扰、学术不端等行为,并规定撤销教师资格、列入限制库等惩处措施。
教育部也多次在各类文件中反复强调师德问题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分成两个阶段达成。
第一个阶段是,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在此过程中,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引导教师自律自强,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等是该文件重点强调的内容。
破除“诉状无门”困境
构建常态化机制
这些年高校曝出的负面新闻里,男女关系是师德失范最常见的情况,性骚扰尤其突出。国家其实早已立下法规,只盼真正落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
# 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 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
显然,高校在法律法规层面处理教师性骚扰是有理可依且能严厉惩处的,但是困境在于缺乏校园反性骚扰常态化处理机制,即民法典中提到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不少实名举报者均表示,遭遇过投诉无门或者学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后续措施,抑或是遭遇威胁甚至打击报复等经历,不得已只能网络求援。
特别是涉及师生关系的性骚扰,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且对性骚扰有难以启齿的羞耻感,种种因素作用之下,被骚扰的学生更多选择了忍气吞声。这也是为何高校性骚扰事件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教师性骚扰学生在国外高校更不鲜见。因事件频发,不少国外的大学在不断摸索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性骚扰应对机制。
例如,哈佛大学设立了性别平等和争端解决办公室,作为处理校园性骚扰的常设机构,负责受理投诉,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学校制定了投诉、初步审查、正式调查、调解、听证和申诉等较为完善的性骚扰处理流程。同时,学校严格界定了性骚扰的不同形式,帮助学生识别,这些形式包括:
# 性暴力:强奸、性侵害、约会暴力/强暴等;
# 未经双方同意,拍摄或散播性行为相关视频、图片等;
# 对他人身体做出恶意或不合理的评论;
# 涉嫌猥亵的言论、玩笑、动作以及隐喻等;
# 尾随跟踪等。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制定的性暴力及性骚扰相关条例中,强调对学生要有保护和补救措施,最大程度减轻学生受到性骚扰的影响。这些举措包括:
1.学生教育补救
● 如果学生顾问对学生实施了性侵害,可以更换学生顾问、课程部分内容及相关安排。
● 在充分了解违规情况后,学校将安排额外时间弥补学生学习进度的延迟,以达到班级或学业要求,并确保重修课程或退出课程不影响学业或财务。
2.禁止投诉人与被投诉人接触
高校管理者可协助投诉人和被投诉人进行如下调整:
● 确保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知晓可做的选择,包括适当改变学术、课外活动、交通、食宿、工作的活动范围及方式,以减少投诉者和被投诉者在调查期间的接触,避免二次伤害及对调查的干扰。
● 协助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申请禁止接触令。
● 在适当条件下,安排有效的护送服务,以确保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在课堂和个人活动期间的安全。
师德红线不容试探。唯有将“零容忍”从纸面落到实处,构建起高效、可信的常态化预防与处理机制,才能真正筑牢校园防线。这既关乎教育者的尊严,也关乎每一个学生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网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 ]Harvard University Sexual and Gender-Based Harassment Policy . Harvard Website.
[3]Preventing Sexual Assault in College: Student Support & Safety Advice. EDUMED. 20200127.
来源:麦可思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