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的“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上,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指出,尽管低轨卫星通信备受关注,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卫星通信用户数仅在1000万量级,与2022年底全球54亿独立移动用户相比差距巨大,存在终端贵、资费高、用
用户数只有1000万量级
2025年3月29日,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的“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上,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指出,尽管低轨卫星通信备受关注,但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卫星通信用户数仅在1000万量级,与2022年底全球54亿独立移动用户相比差距巨大,存在终端贵、资费高、用户数量少等问题。即使是马斯克的“星链”,据摩根斯坦利分析,预计到2040年全球注册用户有望达2.92亿人,市场占有率80%,但系统总建设成本高达2600亿美元,预计2030年现金流才能实现“由负转正”。陈山枝认为,未来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将从竞争走向互补,构建卫星互联网作为地面移动通信的覆盖补充,地面基站覆盖都市和乡镇,卫星通信覆盖偏远地区、海洋与空间,发挥应急通信优势。在技术路径上,他提出“5G兼容、6G融合”的方案,通过5G兼容抢占先机,奠定基础;6G融合实现地面与卫星通信的有机融合,支持终端无缝切换和跨运营商漫游。
卫星通信市场的狂热表象与骨感现实,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终端与资费成本居高不下。高昂成本将用户群体限制在应急通信、野外作业等特定场景,难以向大众市场渗透。
其二,技术瓶颈与产业链成熟度不足,制约了服务性价比的提升。
其三,商业模式单一,应用场景有限。缺乏高频刚性应用场景支撑长期增长,整体生态尚未形成,用户习惯培养仍需时间。
因此,卫星通信需通过技术降本(规模化生产、火箭复用)、政策扶持(频谱开放、民企参与)和场景创新(车联网、物联网融合)突破瓶颈,才能实现从“热概念”到“真刚需”的跨越。
02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发布
推动产业链升级、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基础设施
2025年3月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该共保体由北京地区17家财险机构、2家再保险机构和1家保险中介机构共同组建,旨在提高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风险保障水平,提升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活力和韧性。其主要优势包括:搭建“直保+再保”双层体系,确保承保能力和风险保障稳定有力;推动“财险+中介”联动协同,为商业航天企业提供专业高效服务;建立“年度+项目”负责机制,动态调整成员资质,兼顾稳定与灵活。共保体短期目标是为北京“南箭北星”产业发展格局提供充足保险保障,中长期目标是推广“北京模式”,形成全国商业航天共保体,健全行业标准,建立服务全产业链的保险产品体系。
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不仅是风险管理的工具,更是推动产业链升级、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其长远价值在于构建“技术突破-资本支持-风险管控-市场扩张”的闭环生态。
一是风险分散机制升级,激活商业航天市场活力。
解决以往单一保险公司因保额过高而不敢承保的困境。动态准入退出机制和“年度+项目”负责模式,可灵活应对不同航天任务的风险特征,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航天领域,推动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
二是构建全产业链保障体系,加速航天技术商业化。
填补传统保险对研制阶段进度风险、质量风险的保障空白。同时,通过“财险+中介”协同模式,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损失赔付等一站式服务,助力新兴业态加速商业化。
三是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新型产业模式。
共保体“保险反哺技术”的路径可能重塑产业逻辑。保险公司通过承保规则反向推动航天企业提升技术可靠性,形成“技术改进-风险降低-保费下降”的正向循环。同时,保险资金可探索参与航天项目股权投资,为民营火箭公司提供“保险+融资”综合解决方案。
03中国商业航天10大在研可回收火箭
看似百家争鸣,实则折射出一系列深层矛盾
202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迈向可回收火箭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之年,目前中国有14款在研可回收火箭,其中9款计划在2025年首飞,包括引力二号、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另外5款计划在2025年后首飞。
根据运力、研发进度和技术可靠度,筛选出中国商业航天10大在研可回收火箭。其中,智神星一号(星河动力)LEO运力8吨,计划2025年8月首飞,CQ-50发动机已完成可靠性累积系列地面热试车;力箭二号(中科宇航)LEO运力12吨,计划2025年9月首飞,预计2028年实现首次回收;长征十二号甲(航天科技八院)LEO运力12吨,预计2025年首飞,已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双曲线三号(星际荣耀)LEO运力14吨,计划2025年首飞及回收,JD-2发动机进入批产交付阶段;长征十号甲(航天科技一院)LEO运力14吨,计划2026年首飞,已完成一子级火箭动力系统试车;天龙三号(天兵科技)LEO运力17吨,预计2025年首飞;朱雀三号(蓝箭航天)LEO运力21.3吨,计划2025年首飞,已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引力二号(东方空间)LEO运力21.5吨,计划2025年首飞,原力-110发动机燃气发生器完成首次试车;星云二号(深蓝航天)LEO运力25吨,计划2026年首飞,雷霆-RS发动机完成首次半系统试车;长征九号(航天科技一院)LEO运力150吨(一级复用)、80吨(两级复用),一级复用构型计划2030年首飞,两级复用构型计划2033-2035年首飞,YF-215发动机已完成技术验证。
中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火箭领域看似百家争鸣,实则折射出一系列深层矛盾。当SpaceX通过星舰项目整合全美航天资源时,国内仍陷于"九龙治水"的体制困境——国有院所技术转化机制僵化,民企被迫在基础技术层面重复"造轮子"。表面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实则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催生的产业泡沫,而这种低效竞争正是技术共享平台缺失的必然结果。
更深层矛盾在于政策设计与产业规律的错位。航天产业天然具有"赢家通吃"属性,而现行政策仍在用光伏产业"普惠式"思维培育市场主体。
04欧洲首败!Isar发射30秒坠毁,为何CEO高呼成功?
技术羸弱与商业浮躁交织的30秒烟花秀
2025年3月30日,德国初创公司Isar Aerospace的Spectrum火箭在挪威安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30秒后失控坠毁。尽管发射失败,公司CEO丹尼尔·梅茨勒却称“这是一次成功的测试”,因为测试的核心目标是收集数据,而非实现入轨。此次发射中,火箭的自毁系统按计划启动,坠落在安全区,发射台未受损,且未搭载客户载荷,降低了商业损失。
Isar Aerospace计划在慕尼黑建设年产40枚火箭的工厂,其Spectrum火箭为两级构型,LEO运力1吨,使用液氧/丙烷燃料。此次发射虽未成功,但公司从事故中收集了大量数据,将用于优化第二枚火箭。欧洲航天局(ESA)正通过“欧洲发射器挑战赛”投入资金支持新型运载火箭研发,以推动欧洲商业航天发展。尽管欧洲商业航天面临诸多挑战,但此次失败也为未来的技术迭代和进步提供了宝贵经验。
欧洲航天界这场"成功的失败",实则是技术羸弱与商业浮躁交织的30秒烟花秀,暴露了欧洲商业航天的几个病灶:
其一,技术根基虚浮,却将基础设计缺陷美化为迭代经验,自诩为"数据丰收”;
其二,实质上只是资本催熟下的"快餐航天",却对标SpaceX快速迭代;
其三,将航天工程降格为政治表演。高呼成功却实为资本市场的危机公关,用"欧洲首射"的虚名掩盖技术断代危机。长此以往,这种自欺欺人的"数据胜利法"和"丧事喜办"的公关话术,可能令欧洲航天深困于"炸火箭-拿补贴-再炸火箭"的死循环。
05马斯克将在NASA获得两个“木偶”
人事操控技术垄断、监管体系自我驯化、战略重心私有化
埃隆·马斯克通过花费2.9亿美元支持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换取了“政府效率部”领导职务,并对新一届特朗普政府的NASA关键人物提名有影响力。其中,贾里德·艾萨克曼和格雷格·奥特里分别被提名为NASA局长和首席财务官。奥特里是特朗普和马斯克的热心支持者,也是中国鹰派人物;艾萨克曼是亿万富翁,曾领导私人太空飞行,支持太空军事化。马斯克通过在NASA安插“傀儡”,可能获得更多利益,如脱离“阿耳忒弥斯”计划或获得更多资金。SpaceX目前在国防合同方面拥有18亿美元,自2015年以来获得超过170亿美元政府合同,其星舰月球着陆器项目已获26亿美元支付。文章还暗示SpaceX可能利用垄断地位向美国政府收取高额费用,影响美国太空产业发展。
马斯克对NASA的"木偶政治"操作,本质是系统性瓦解NASA原有技术路线:取消波音SLS火箭,转而向尚未成熟的星舰输送登月合同,其后伺机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资金转向火星,打通"公共财政输血私人企业"的管道。其核心利益体现在三个目标上:
第一,人事操控技术垄断。形成"商业公司指挥公共机构"的倒置生态;以"自由市场解决市场失灵"逻辑,为SpaceX垄断扫清政策障碍,使其占据美国90%发射市场的现状合法化。
第二,监管体系自我驯化。将发射许可审批权实质收编至马斯克影响圈,为星舰高风险试射开辟绿色通道,将技术验证成本转嫁为公共安全风险。
第三,战略重心私有化。从"月球跳板"转向"火星优先",本质是将国家航天议程扭曲为SpaceX的企业路线图。NASA被迫接受2029年载人火星登陆的激进时间表,背后是马斯克以"人类星际物种"宏大叙事包装的商业冒险。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杂志订阅,·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卫星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