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王星重演遭绑架惨状,浙江卫视被骂吃人血馒头,导演评论区沦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22:16 1

摘要:半年前,他在泰缅边境那场噩梦般的绑架经历,曾让全网都跟着揪心。

演员王星的名字,最近几天再次登上热搜,却带着一丝血色。

半年前,他在泰缅边境那场噩梦般的绑架经历,曾让全网都跟着揪心。

一个怀揣演员梦的年轻人,被虚假的剧组邀约骗出国门,转手卖进诈骗园区,手腕上绑着发圈摩挲求生。

直到女友嘉嘉教科书般的求救,在网络上掀起舆论的狂风浪潮,他才侥幸脱险。

而《无限超越班3》的播出,却让这场噩梦以另一种方式重现。

节目组递给他的考题,是"演一个被绑架的人质,用最后的机会给家人打电话"。

镜头前的王星,寸头下眼神闪烁,电话那头是虚构的"女友"。

可他颤抖的声线、反复摩挲手腕的小动作,以及那句哽住的"以后不想坐地铁就打车",让观众瞬间被拽回他真实的恐惧里。

导师席上,杨天真抹泪,吴镇宇沉默,郝蕾感叹"没有亲身经历演不出这种层次"。

可当掌声响起,弹幕却炸了:

"这是演技考核,还是在吃人血馒头?"

"节目组在伤口上撒盐的样子,真难看!"

不仅如此,导演吴彤以及浙江卫视的评论区,也是骂声一片彻底沦陷。



网友们义愤填膺的焦点,在于那道近乎残忍的考题。

王晶轻描淡写地问:"能演吗?"。

王星点头的瞬间,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不仅是表演,更是一次公开的自我解剖。

他佯装镇定地对"女友"说,"导演夸我演得好",转头却因情绪崩溃向"绑匪"道歉。

他挤出笑容聊极光旅行,手指却把衣角攥到发白......

这些细节太真实,真实到让人不适。

当绑匪的枪口和综艺的镜头重叠,我们究竟在看一场戏,还是在围观一个人的PTSD发作?

节目组的算盘,其实很明白。

王星身上最大的话题,就是"那个从缅甸逃回来的演员"。

他们需要这种冲击力,就像把柯淳的浮夸哭戏剪成反面教材,用曾志伟的毒舌制造热搜。

但问题在于,当真实苦难成为综艺的卖点,"艺术源于生活"就变味了。

王星说想"以演员身份被记住",可节目组给他的高光时刻,偏偏是让他把人生至暗时刻再咀嚼一遍。

更微妙的是,女友嘉嘉全程陪同录制,镜头频频扫过她含泪的脸。

这到底是情感支持,还是节目组刻意强化"绑架事件当事人"的标签?

支持者说这是"用痛苦熬成艺术"。

确实,王星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那些生理性的颤抖和压抑的哭腔,任何表演课都教不出来。

然而,反对者的愤怒,更值得深思。

如果下次有个演员遭遇车祸,是不是该让他演"濒死抢救"?若有人失去至亲,是否该安排"临终告别戏码"?

当综艺把创伤当成演技的捷径,所谓的"真实感"就成了最虚伪的消费。

更何况,王星并非自愿选择这个题材,是节目组把绑架戏塞到他手里,再以"他同意了"来免责。

回头看泰国警方当初的诡异操作:他们一边宣布王星是受害者,一边试图让他对外宣称"旅行愉快"。

如今《无限超越班》的做法何其相似——用掌声包裹伤口,用流量兑换痛苦。

真正的残忍,从来不是展示伤疤,而是把伤疤变成收视率的密码。

王星值得更好的舞台,而不是被钉在"绑架幸存者"的标本架上。

当他说"想被看见"时,期待的该是《猎罪图鉴2》里的角色,而非这场近乎行为艺术的自我剥削。

节目组的操作像在刀尖跳舞。

他们赌王星能承受,赌观众爱看"真戏真哭",却忘了真正的尊重,是给他一个与创伤无关的机会。

综艺可以残酷,但不该残忍。

演技需要生活,但不需要血淋淋的生活。

来源:娱乐的小时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