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正高级教师,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郑朝晖)语文攻关基地学员,首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研班学员。近年来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研究,作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先后赴云南、内蒙等地作
2024,曾经共读共写“儿童年”。
2025,我们共读共写“课堂年”。
每个月由一个团队接力,8-10人(含负责人)参与,在“课堂”这个话题范围内,自主命题。
2025年8月参与团队:宁波市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
主题
“课堂”之内,
自主命题
///
# 程春雨
点评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正高级教师,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郑朝晖)语文攻关基地学员,首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研班学员。近年来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研究,作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先后赴云南、内蒙等地作公开教学,个人事迹曾被《中国教师》报道。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报》《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二十余篇,著有《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力量》《语文课堂深度修炼》。
宁波市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负责人吕新辉老师是浙江省正高级教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工作室学员共有26人,由宁波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慈溪市班主任工作坊的优秀班主任组成。工作室以“德育是浪漫的事业”为理念,以积极的德育实践与反思为核心,以德育阅读和德育写作为路径,以德育观察和日记写作为抓手,探索“源动力·自成长”的班主任专业成长模式。相关案例、故事在《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德育》《师道》等刊物大量发表。工作室获得“大夏书系·接力写作计划”2024年9月“优秀团队”称号。
他们认为,“人”是课堂上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源,“理想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作品,AI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更加重视“人”,关注“人”。课堂上的“人”可以是现实形象,比如一个具体的独特的学生形象、若干个学生构成的小团体形象、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班集体形象;还可以是抽象的符号意义形象,比如学生心目中的完美自我、学生理想中的成长合伙人、师生共同建设的默契关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每一个课堂参与者都在完成从现实形象到符号意义形象的成长建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现、持续关注成长中的“人”。理想课堂应该是自由润泽、蓬勃生长的,它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体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
他们呼唤:亲爱的老师们,请用你的慧眼和爱心,发现、观察课堂上的“人”,描写他们的模样,记录他们的话语,分析他们的行动,刻画他们的心理,叙述他们的故事,概括他们的品质,见证他们的成长,为“理想课堂”精准画像。
这就是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分享主题:聚焦课堂上的“人”。
“人”是课堂上最美的风景
吕新辉 宁波市慈溪实验中学
这是我第一次现场听孙双金老师的课,主题是“哪吒闹海”。这堂课把热映的动画电影与神话文本放到一起教学,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我以为,这堂课不是上出来的,而是在学生的心尖上长出来的。虽然我对小学教材缺乏了解,《哪吒闹海》的课文也没有读过,但这并不影响我观课,反而给我更多空间去观察文本以外的课堂世界。这堂课启发我思考,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曾经,我以为以学习为中心就等同于以学生为中心,但今天听了孙老师的课,我有了新的思考。我的想法可能有误,但思考肯定是有意义的。
这是一堂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孙老师从校名“天地实验小学”聊起,启发大家做顶天立地的人;又请好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姓名及其可能寄托的美好寓意。每个学生都做了姓名牌,孙老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会直呼学生的名字,非常亲切。尊重一个人,就从有具体所指的称呼开始。孙老师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虽然大多数都是师生之间的常识问答,但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让这堂课变成了学生的课堂。孙老师遇到精彩的回答,就大声说“你是我的老师”,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告诉所有学生——在问题面前,没有权威,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
这堂课还有两个感人的细节,给现场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孙老师邀请小朋友加入课堂的意外情况。孙老师问学生问题时,观课席有童声响应,声音虽轻但童趣浓郁,引来现场观课者的积极关注。孙老师听到后,即刻邀请小朋友上台,并安排座位,参与课堂学习。这个做法对整堂课的学习没有影响,但对这个积极参与的小朋友而言却是关键事件。课堂有意外情况是正常的,怎么对待意外很是体现教师的智慧,孙老师的应对方式堪称完美,因为他把“人”放在了第一位。可以想象,当小朋友受邀参与学习并被真诚对待时,她的内心一定有满满的成就感。
孙双金老师邀请小朋友参与课堂活动。杭州市建兰中学,2025年7月8日
第二个是孙老师发现角落里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与之亲切互动。这堂课气氛热烈,发言的学生非常多,角落里有个学生多次举手,可惜每次都被“人海”淹没。老师们都有经验,因为教师的视线容易被遮挡,坐在角落位置的学生常常被忽略。现场观课的老师们一起发出“声援”信号,“孙老师,角落里有个女生一直在举手!”“孙老师,快请角落里的那个女生回答!”……那个女生转头看向观课席,坚定的眼神里充满了力量,她一定是收到了现场观众对她的支持。老师们的声音并不响亮,更像是自己在提醒自己,但孙老师还是发现了信号,他迅速把目光投向角落,疾步走到那个女生的身边,请她分享学习成果。观课的老师们发出爽朗的笑声,并轻轻鼓掌,此时,每一个人都成为课堂参与者。
孙双金老师与角落里的学生互动。杭州市建兰中学,2025年7月8日
上课的教师、观课的教师和学生们共同营造了热烈的学习气氛,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原因何在?我想,是孙老师的现场教学智慧打动了每一个人,是孙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的热爱感染了每一个人。
回到我最初的思考:以学习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有什么不同?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重视学科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等方面,涉及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等问题的回答。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可能有两种形态。第一种是教师控制学习、学生被动学习,“教师一言堂”就是这种样态;第二种是教师按照学情设计学习活动,教师放权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我们当下渴望的课堂样态。学习是中心,教师围绕学习设计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任务,达成目标。学习把教师和学生联结起来,教师和学生因学习而存在,就像士兵在教官指导下完成训练科目一样。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兴趣、认知特点,对个性化特征持包容态度。教师可以控制学习流程,但不会去控制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流程基本上是针对班级的整体学情设计出来的,有时候难免照顾不到个别学生的需求,但教师要允许个别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参与学习,教师不能强拉硬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肯定不会出现一言堂,学生会获得更多、更充分的选择权和发言权。这样的课堂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看重学习,更看重课堂上的“人”。
从这个角度去看待课堂教学,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印证教育教学对“人”的影响。李镇西老师上过很多精彩而成功的语文课,但对学生产生最大影响的却是那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所以,课堂教学要以“人”为中心,教师要通过教学来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的成长。
再来观照孙老师的“哪吒闹海”,这堂课的含“人”量是很足的。孙老师根据姓名牌称呼学生名字,多次以学生为师。孙老师邀请观课席的小朋友参与课堂,现场观课教师报以掌声。孙老师看见角落里的学生的发言需求并与之热情互动,大家本来以为被忽略的那个学生会“委屈到哭”,结果孙老师让她站上了C位。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怎么带领小学生学习《哪吒闹海》我不在行,但我知道孙老师的这堂课,从人格上尊重学生,在学习上尊重学生,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借用佐藤学的观点,这也是“润泽”的课堂吧。
教学要以育“人”为追求,课堂就是育“人”的沃土,“人”是课堂上最美的风景。我不习惯发朋友圈,这一次破了例,开心地发了圈。内容如下:本课有“双金”,一个是意外,一个在角落。也许,课堂上最美的风景,总是从突然的意外和小小的角落里讲起。好久没见过这么动人的课堂了。
当教育开始看见每一个学生
李宙航 宁波市余姚市陆埠镇初级中学
七年前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工作。这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学生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文化知识底子薄,基础差。当时的自己除了班主任工作,还要任教两个班的科学课。开学一个月内相继发生了学生损坏仪器、上课睡觉、不交作业,甚至是造谣、打架等现象。面对班内三分之一有各种问题行为的学生,并且在这些学生身上看不到任何积极的回应,当时的我不仅仅是失望,还一度对教育产生了怀疑,一种无意义感与日俱增。离这一届学生毕业还有三年,这三年,我该如何度过?躺平式的得过且过吗?
就在我迷茫的这一段时间,小傅同学的一次课上的表现让我对学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小傅同学从入学就从来没认真听过课,每节课不是左顾右盼,就是喃喃自语,有时还会突然用左右手比划相互射击的场景。可那次的课堂小傅居然专心听讲了,当我问道:“陆生植物的叶片在冬季会发生什么现象?请解释下原因。”
小傅马上回应:“老师我知道,树叶会在冬天掉下来。”
我微微一怔,随即表扬道:“小傅,你说得太好了,说明生活中你是一个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同学。”
小傅一听到我的表扬,坐得更加板正了,上半身都绷成了一条直线。
我走到他的身边:“小傅,你能说说树叶为什么要在冬天落下吗?”
“这个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冬天的树都光秃秃的。”
看着小傅笃定的神情,我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平日里总是神游的孩子,今天竟参与课堂了。下课铃声响起,他脱口而出的那句“不知道……我知道”,像一记警钟在我心头久久回荡。
多年来,面对课堂上不听讲的学生,我总是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他们的懒惰与懈怠。但小傅这句看似矛盾的告白,却让我看清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真相:很多学生并非不愿听讲,而是因为听不懂才渐渐放弃了倾听。在完全无法理解的课堂里,人的注意力自然会涣散。
此后,我不再执着于“讲完”教材内容,而是开始用心捕捉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当讲解到人体的肌肉时,有同学会不由地展示自己的肱二头肌;操作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后排几个男生不约而同前倾的身体;还有那些闪烁的眼神、欲言又止的嘴角,都成了我最珍贵的教学指南。
这种转变让课堂渐渐呈现出师生双向奔赴的样态。在八年级教授《力》的公开课上,平日里总是沉默的小陈同学竟主动担任起实验操作手;而一向随大流的小梁,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课堂不再是教师独白的舞台,而变成了学生积极展示的天地。
然而,仍有像小李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九年级开学初,这个转学生一进教室就选择了最后一排的角落。第一天上课,我注意到他偷偷往嘴里塞薯片的动作。
我把小李叫到了办公室:“小李,喜欢科学吗?”
他的眼神却飘向零食袋,冷冷的一句:“不喜欢。”
我笑了笑:“确实,那些公式计算挺让人头疼的。吃片薯片可以给无味的课堂增加一点味道,还能给自己提提神。”
见小李没反应,我把零食还给了他:“下次想吃时,拿着零食来我办公室吧。”
小李愣了愣,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真的可以?”
“那还能有假,老师说话算话。”
看着小李带着零食回班级的背影,我想,与其执着于纠正一个吃零食的问题,不如先在他的心门上轻轻叩响理解的信号。
随后的课上,我会“请求”小李帮忙完成实验,小李虽然嘴巴上会嘟哝几句,但依然认真地配合。就这样,我与小李渐渐熟络起来,小李也跟我讲了上课吃零食的原因:“小学四五年级就放弃学习了,初中两年没听过科学课,以前上课没事干,不是吃零食就是睡觉。”
“现在刚学的化学能懂吗?”
“也不懂,我连那个元素符号都不会,反应式就更不会了。”
看来小李的基础真的非常薄弱。当我正思考着怎么给予帮助时,小李支支吾吾地说道:“老师,我知道按这个成绩我连职校也上不了,我打算毕业了就去打工。”
我本想说一番勉励小李继续努力的话语,但转念一想,像小李这样的孩子,或许早已听过太多空洞的鼓励。那些“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话,对他而言可能只是遥远的童话。我该如何帮助小李呢?
我的脑中突然浮出“二职校”三个字:“小李,如果不需要科学成绩,也能上职校,你愿意上吗?”
“啊,还存在这种学校?我肯定愿意啊!”
我神秘一笑:“你知道二职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吗?只考两门课,语文和数学。”
我与小李做了一份“二职校冲刺计划”。我允许小李在科学课上学习语文和数学,还与他约定,学累了可以看看课外书解乏。
于是,在科学课堂上出现更加“格格不入”的小李,他的课桌上放着《活着》《城南旧事》等名著。当其他同学在努力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氢气的质量时,小李常常在座位上背古诗。
自主招生结果出来后,小李马上发了条信息给我:“老师,我考上了,谢谢老师。原来我没有学好所有科目的能力,但可以学好部分科目,我竟然——也能有书读啊!”
我回到:“是啊,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比硬挤独木桥更重要。你能学好两门课,就能学好所有课,因为方法和道理是一样的。记住,生活永远存在希望,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放弃行动。”
课堂的意义,从来不是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不在于教师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被看见、被理解、被点燃。小傅的“不知道……我知道”,小李的“格格不入”,都在提醒着我:真正的教育必须眼中有人。当我们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俯身倾听学生的真实需求时,教育的奇迹才可能悄然发生。或许,教师最伟大的能力,就在于发现每一颗蒙尘的星星,并轻轻擦亮它们的光芒。
文案 | 林茶居 程晓云 编辑 | 陈凯
来源:大夏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