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天早晨的8点,喜憨儿洗车中心的大门准时敞开迎客。不少顾客最初只是偶然走进这里,但只要和这家店的洗车工人们聊上几句,就会立刻发现这家店的特别之处。“喜憨儿”不仅是店名,更是直白地告知大家,这里的15名员工都是被称为“喜憨儿”的心智障碍者。
每天早晨的8点,喜憨儿洗车中心的大门准时敞开迎客。不少顾客最初只是偶然走进这里,但只要和这家店的洗车工人们聊上几句,就会立刻发现这家店的特别之处。“喜憨儿”不仅是店名,更是直白地告知大家,这里的15名员工都是被称为“喜憨儿”的心智障碍者。
洗车工李纪政对洗车流程掌握得明明白白,十分熟练。每次洗车,先用水冲洗车身,接着均匀喷洒泡沫,再冲掉泡沫,随后喷上蜡水,直接擦拭干净,最后再冲洗一遍,完成后再把车开出去擦干。洗车的每一个步骤,他都记得明明白白。
现在,洗车中心员工每个月已经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薪资。每次到了发工资的日子,喜憨儿们总会互相请喝饮料,这是他们共享的成就感。
十年多来,喜憨儿们从尿裤子到学会上厕所,从家人接送到独自坐地铁上下班,从不爱与人交流到热情打招呼,这些孩子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在相对久远的年代,中国对智力障碍者的照护大多依赖家庭与少量慈善机构,无法构筑完整的康复、培训、就业支持体系。曹军最早接触智力障碍青年时,抱着“帮人找工作”的心态去做一些志愿服务。
他发现,很多家庭因为缺乏资源和社会支持,使得孩子从小到大都在狭窄的生活圈子里,很难获得平等受教育或学习技能的机会。如果这样的年轻人能够拥有走进社会的动力、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也许就能像常人一样独立生活。
谈及往昔的这段经历,曹军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不是他们不行,而是没人给他们机会。”2015年,“喜憨儿”的雏形开始在他的规划中成型。最初的一家烘焙店选址、装修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他想以烘焙产品为起点,一方面因为这个行业相对容易标准化,一些基础操作可以分解成简单流程,另一方面也因为面包、糕点的温馨氛围可以缓解公众对智力障碍者的误解,为员工们带来更多亲切感。
于是,一支小团队在曹军带领下,开始为新店做人力、设备、培训等多重准备。从那时起,“喜憨儿”这个名字便与“让智力障碍者拥有正常工作生活”的愿景紧密相连。第一家喜憨儿门店在当地开业后,立刻吸引了许多市民好奇与关注。
走进店里,可以看到一些年轻员工的面孔稍显拘谨,但在工作时却显得分外认真。他们也许需要更多时间记住怎样配比面粉、怎样把面包装进袋子、怎样跟顾客说“谢谢”,可只要经过系统化培训和重复演练,这些技能就能逐步内化。而顾客给予的微笑与耐心,也成为他们自信心的来源。
在经营模式上,曹军并没有把门店定位为慈善商店,而是力图保证产品口味与品质符合市场需求,让消费者在购买蛋糕、面包时真正感受到物超所值,而非单纯基于同情心捐赠。
正如他在一次演讲里所说,“我们要靠产品本身赢得口碑,智力障碍员工带来的温暖,则是附加价值,也是社会与商业在这片土地上最美好的一次相遇。”
随着第一家店逐渐站稳脚跟,团队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培训流程和标准化经营方式:比如通过可视化图卡分解操作要点,在店铺动线上设立明显标识,让每位新员工都能按部就班地学习并习惯工作节奏。
大约在第二到第三年,第二家、第三家喜憨儿门店开始陆续开张。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看到了这家社会企业的影响力,也有更多的合作方与公益项目找上门来,提出一起共建、联合培训等模式。
曹军的目标随之放远,他想让更多智力障碍者接受工作训练,就需要更多门店消化劳动力,也能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号召力。到第7年,喜憨儿已经在不同地区开设了28家连锁门店,累计吸纳了约400名智力障碍员工。
这些数字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因为这些数字意味着大量原本与就业无缘的年轻人正式走上了社会分工的岗位。这些孩子从前只会待在家里看电视或在街头游荡,如今却可以每天在店里迎接顾客,用工资贴补家用,甚至在聊天中跟别人介绍“我在面包店做事”。
不过要真正让智力障碍员工掌握烘焙技能,可不是朝夕之功,也远非“一教就会”。为了让每个行动步骤更易理解,“喜憨儿”团队在培训期间使用了大量图示和对比画面。
先是手把手示范如何称量面粉、在烤炉前如何操作安全开关,然后再配合文字标识,把可能出现的错误或意外情形提前列出来。在这里,语言只是辅助手段,更核心的还在于动手与模仿。
这种细化到“抬手、伸臂、包装、递送”的训练方法,强调多感官刺激、分阶段引导和环境适应。但毕竟他们属于心智上并不健康的人群,有些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也因为自身缺陷的原因相对薄弱,可能在店里突然紧张或者哭泣。
团队在日常训练里就会做一些模拟繁忙场景的演习,帮助他们学会在压力下安抚自己,或主动向同事发出求助信号。
随着门店数量增多,它们逐渐形成跨区域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与自媒体平台的传播,令外界对曹军以及智力障碍者就业议题产生了更大兴趣。许多消费者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在“喜憨儿”购买面包的经历,称赞这些员工的努力与专注,也表达对这种社会企业模式的支持。
过去十年,喜憨儿从最初的一家小小烘焙店,扩展到多个城市的连锁门店与洗车中心,让400多名智力障碍青年找到了用双手谋生的职业。
回顾之前的历史,社会上从“只提供简单福利补助”到鼓励残障人士直接参与社会活动、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其中经历了漫长的变革,也见证了不少挫折与奇迹。
如今,像喜憨儿这样的社会企业正续写他们自己的精彩故事,他们向世界展现一个可能性,当智力障碍者不再局限于“被帮助”,他们也能成为产出者和服务者,让整个社会在融合的脚步中逐渐变得更为包容与多彩。
1.荆楚网,中国之声,《雇佣“童工”8年洗十多万台车? 一切都是这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2.光明网,《一个父亲的谋划,一群孩子的自我证明》
来源:平原隐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