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老罗VS西贝”:预制菜之争,到底在争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16:01 1

摘要:最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罗永浩之间的一场“预制菜”风波,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一个说“你造谣,我要告你”,另一个说“我悬赏,我有证据”。反正双方都拿出了一副要死磕到底的架势。能理解,有老罗在,对手想不死磕也不行。

最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罗永浩之间的一场“预制菜”风波,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一个说“你造谣,我要告你”,另一个说“我悬赏,我有证据”。反正双方都拿出了一副要死磕到底的架势。能理解,有老罗在,对手想不死磕也不行。

稍微还原一下事件过程:有一天老罗带朋友去西贝吃饭,5个人点了13道菜。老罗吐槽说西贝的菜全是预制菜,一个滚烫的都没有。而贾国龙则反击说,西贝的菜品符合标准,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并且说消费者想看制作过程可以随时看。并且明确会起诉老罗。老罗连发微博反击,还发布十万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整个吃瓜过程相当复杂,一言概括,矛盾焦点就是西贝到底用没用预制菜?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很多年前我们争论转基因的时候,有过一个冷笑话:凡是反对转基因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基因。套用到今天,这个冷笑话依然适用:凡是反对预制菜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预制菜。

所以结论说在前面,老罗就吃了不知道啥叫预制菜的亏!

吃瓜之余,我们不妨把西贝和老罗的个人恩怨放一放,先搞清楚几个最核心的问题:预制菜到底是什么?西贝有没有撒谎?我们对于制菜的焦虑,到底从何而来?

在国家正式出台规范前,“预制菜”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过去大家普遍用一个“4R分类法”:

1. 即食(Ready to Eat),意思是开封就能吃,比如罐头、鸭脖、香肠之类的东西。

2. 即热(Ready to Heat),意思是加热就能吃,比如饺子、包子、元宵。

3. 即烹(Ready to Cook),意思是简单烹饪就能吃,比如调味牛排、鸡排、肉串、炸春卷

4. 即配(Ready to Match),意思是洗好切好的各种原料,比如净菜和羊肉片。

4R分类法很好理解,但这个分类法问题很大,就是太包罗万象了。在我们这个饮食高度工业化的时代,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算预制菜了。比如你从盒马买的洗好的蔬菜,是不是预制菜?买的切好的水果拼盘,是不是预制菜?自己在家煮的速冻饺子,是不是预制菜?按照这个逻辑,家里的冰箱简直就是个预制菜大本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2024年3月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给出了一个更明确的定义:预制菜是“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工业化、预加工、需加热、预包装,以及不含防腐剂。

特别要指出的是,所有关键词都是用来形容“菜肴”二字的,菜肴才是这个定义的灵魂。这让预制菜和我们日常见到的那些工业化食材彻底划清了界限。

什么是工业化食材? 比如你买的一瓶老干妈、一包火腿、一盒豆腐乳,这些都是工业化食品,但它们本身不是一道“菜肴”。它们是食材或者调料,需要和其它东西搭配,经过烹饪,才能成为一道完整的菜。

那什么是预制菜呢? 预制菜是一道完整的菜,它已经完成了所有烹饪环节,不再需要厨师的任何技术,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加工手段,比如微波炉或者蒸锅,就能直接上桌。对,哪怕必须放进锅里煎炒烹炸一下,它都不算是预制菜。

这正是贾国龙和老罗争议的核心。贾国龙说,西贝的菜品是“预加工”,不是“预制菜”,并强调两者有本质区别。在吃瓜群众面前,这种解释很像是狡辩,但真用定义来严格衡量的话,他还真没撒谎。

我们把菜品从原料到上桌的过程,分解成三个环节:原料处理(洗、切、配)、初步烹饪(腌制、炖煮、半成品制作)和最终烹饪(炒、烤、炸)。

预制菜的这三个环节,全在工厂里完成。餐厅甚至在装盘之前,都不需要打开包装,只需要连同内包装一起放进微波炉加热,在拆开包装,就可以装盘上桌了。所以,老罗判断预制菜的方法肯定是不对的,想把预制菜加热到烫嘴,简直不要太容易。

西贝说的预加工,是在中央厨房完成了食材的初步烹饪。比如把羊排提前腌制好、烤到半熟,或者把牛肉炖好、切好。但最关键的最终烹饪环节,比如烤羊排最后的二次加热和调味,都是在门店完成的。这就是贾国龙说“我们符合标准”的依据。

理清了预制菜的来龙去脉,是时候审视一下老罗从网友那里获得的“物证”了。

这个“小牛焖饭牛肉包”是不是预制菜呢?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没错,按照定义,这个“小牛焖饭牛肉包”算不算预制菜,要取决于西贝的菜单上有没有一道菜,让“小牛焖饭牛肉包”加热后可以直接端上桌,如果能,那它就是预制菜。否则它就是一个调料包,不算预制菜。相信说道这里你已经明白了,牛肉包显然是某道菜的一部分,并不是菜肴的全部。

是不是有点儿为老罗鸣不平?这都不算预制菜的证据,那还上哪儿说理去?

所以啊,当我们把概念理清后,再来看这场风波,会发现它远不止于“谁说谎”这么简单。它触及了我们对餐饮行业的深层焦虑,也暴露了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下的无力感。

因为预制菜从来都不是原罪,关键的问题是“知情权”!很多普通消费者一听到预制菜就紧张,就觉得“不新鲜”或者“不健康”。但这种直觉不仅片面,甚至是彻头彻尾的错觉。

举个例子,你从超市买的速冻饺子、速冻汤圆,你买的哈尔滨红肠、海天黄豆酱、王致和臭豆腐甚至最简单的糖和盐,本质上都是一种“预制”和“工业化”的产物。食品工业几乎已经成为食品的代名词,每种食品的背后,都有一整个工业产业链提供支撑。标准的生产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是食品工业的基本追求。难道所有的一切都不健康吗?

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还能通过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一个大型连锁餐厅,如果每家门店都从零开始采购食材、现场制作,那不仅品控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大增加,还会让食品安全风险暴增。

知情权

所以,问题的核心根本不在于用不用预制菜,而在于餐厅有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他吃的东西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至少网友爆料的“小牛焖饭牛肉包”不是预制菜,但是大家的气消了吗?当然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就算这包“小牛焖饭牛肉包”不是预制菜,我也不想在这里吃到它,因为它没有符合顾客的预期!

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加热即食”的料理包,还是现场炒制的菜肴,然后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预算做出选择。你跟我说活鱼现宰,那你就要真的宰给我看——哪怕冻鱼口感不差,我消费的就是亲眼所见的仪式感!

这不是食品卫生法管理的范畴,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我们的权力。这才是大众愤怒的根源,你可以卖预制菜,我也可以吃预制菜,但是你不能拿我当傻子!

这场争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现代食品工业的认知偏差,也照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里,消费者维权的艰难。

突然想起一件往事。很多年前,在我家楼下有一个小店,店里主打的都是高油高糖但是非常好吃的菜品。小店的名字很特立独行,叫做“去他娘的健康”。大家都知道他们家的菜品不健康,但不影响天天爆满。后来,因为有人投诉,店主把店名换成了“老张家常菜”,反而就没有那么火了。失去了店名的噱头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许就是不再把“不健康”写在匾额上之后,大家对菜品的健康指数有了更多的期待吧。

我想说的是,餐饮是个情绪价值拉满的买卖,别忽悠,真诚服务,最重要的是:好吃!——这才是预制菜问题的终极答案。

来源:科学声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