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冰化成水),吸热。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如水结成冰),放热。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如水蒸发、沸腾),吸热。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一)物态变化类型及实例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冰化成水),吸热。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如水结成冰),放热。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如水蒸发、沸腾),吸热。
蒸发: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影响因素有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如将小麦摊开晾晒在阳光下,通过提高温度、增大表面积加快蒸发)。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如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始终为沸点)。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如水蒸气遇冷形成 “白气”,锅上方 “白气” 是水先汽化再液化,冰棍周围 “白气” 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放热。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如干冰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如冬季树枝上的雾凇),放热。
(二)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凝固时放热但温度不变(如冰、铁)。
非晶体:无固定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热温度持续上升,凝固时放热温度持续下降(如玻璃、石蜡)。
图像分析:通过温度 - 时间图像判断物质是否为晶体及物态变化过程(如该试卷第 9 题,从 E 到 H 过程始终放热,可判断为凝固图像,且有固定温度段,为晶体)。
二、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传播
需要介质,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如耳朵贴桌面能听到刮桌子声,说明桌子(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v_{固体}>v_{液体}>v_{气体}\)。
(二)声音的特性
音调: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如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振动快慢改变,音调改变,可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响度:由物体振动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如口技表演者模仿声音,主要模仿音色)。
(三)声的利用与控制
利用:传递信息(如声呐、B 超)、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眼镜)。
控制: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三、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条件: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影子的形成,该试卷第 3 题中竹子的竹影)。
实例: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激光准直。
(二)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定日镜反射太阳光,入射角减小 5°,反射角也减小 5°,且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可逆:光沿反射光线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会沿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
两种反射
镜面反射:平行光入射到光滑表面,反射光平行(如平面镜成像)。
漫反射:平行光入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向各个方向(如投影仪光在屏幕上发生漫反射,使不同方向的人都能看到像)。
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如用两个相同胶棒探究,胶棒 B 与胶棒 A 的像重合,证明像与物等大)。
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到镜面距离等于物到镜面距离)。
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三)光的折射
规律: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如在岸边看到水底的灯,是光的折射现象)。
应用:凸透镜成像、凹透镜成像、海市蜃楼、筷子在水中 “折断”。
来源:得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