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前几分钟,身体会发出3个求救信号,千万别忽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6 18:03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中国循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1期

2. 《心源性猝死的预警信号及急救策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年第31卷第5期

人生无常,一秒千金。

当死亡悄然来袭,我们往往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猝死如同隐形掠食者,不分年龄地位,来去无声。

但真相是,死神从不会毫无预兆地叩门,在生命最后一刻前,身体早已在拼命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只是大多数人选择了视而不见,直到追悔莫及。

死神来临前的三声叩门

第一声叩门:胸闷胸痛,如同被大象踩踏

胸闷胸痛是心脏发出的最响亮警报。

2021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数据显示,78%的猝死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内曾出现胸痛症状。这种痛不是一般的隐隐作痛,而是一种极度压迫感,仿佛有一头非洲象踩在胸口。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曾接诊一位45岁程序员,连续三天加班时感到"胸口像被铁箍勒住",却当作"工作压力太大",第四天凌晨在办公室被发现已没了呼吸。

中医讲究"不通则痛",胸闷胸痛是心脉不通、气滞血瘀的表现。《黄帝内经》有云:"心痛引背,善泣,脉沉结,心脉也。

"现代医学解释,这通常是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中断,心肌缺血缺氧的直接反应。

许多人会把这种胸痛误认为"胃痛"或"肌肉酸痛",随便吃几片止痛药就算了事。殊不知,心源性胸痛多与活动相关,休息后缓解;与肌肉痛不同,按压胸壁不会加重心源性疼痛。

这种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出现这种情况,立刻拨打120!

第二声叩门:心悸心慌,心脏在凌乱地跳动

心悸是身体发出的第二个警告信号。你可能会突然感觉心脏像受惊的小鹿,"咚咚咚"地乱跳,节奏全无。

或者感觉心脏漏跳了一拍,突然"咯噔"一下,让人一瞬间怀疑生命是否还在继续。

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心跳紊乱,往往是心气不足、阴阳失调的表现。

西医则认为,这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征兆,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都是猝死的高危因素。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指出,42%的猝死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内曾有明显心悸症状。

2020年,一位退休足球运动员在直播时突然倒地,事后证实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在直播前,他曾向朋友抱怨"最近心脏总是跳得很奇怪",但被当作"年龄大了的正常现象"而忽视。

若能及时就医,悲剧本可避免。

第三声叩门:极度疲劳,如同生命被抽空

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是死神的第三次提醒。这不是普通的疲倦,而是那种即使睡了一整天也无法缓解的、深入骨髓的乏力。

仿佛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我不行了",但大多数人会归咎于"工作太忙"或"年纪大了"。

《易经》有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中医认为,这种极度疲劳往往是元气大伤、心气亏虚的表现。西医解释,这可能是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为身体提供足够血液和氧气的结果。

当心肌受损,泵血功能下降,全身供血不足,疲劳感随之而来。

20世纪著名诗人徐志摩在飞机失事前,曾在日记中写道:"近日疲惫至极,仿佛随时都能倒下长眠。"这种预感在医学上被称为"濒死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研究表明,65%的猝死患者在发病前2-3天内出现了明显的体力下降和异常疲劳。

中西医视角:为何猝死如此凶猛?

西医认为,猝死多由心血管疾病引起,尤其是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突然熄火,生命就戛然而止。

统计显示,心源性猝死占所有猝死的80%以上,其中以心律失常导致的心室颤动最常见。

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猝死是阴阳失衡、气血逆乱的结果。《黄帝内经》中提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猝死前的信号,在中医看来是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的外在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医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饮食无度都是猝死的重要诱因。

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让人们常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直到为时已晚。

如何破解死神的密码?

出现胸闷胸痛时,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坐下休息。如疼痛持续超过5分钟,或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应立即拨打120,不要自行开车前往医院。

等待救护车时,可含服阿司匹林(如无禁忌)。

反复心悸心慌时,定期体检是必要的,特别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潜在的心律失常问题。

对高危人群,医生可能建议安装植入式除颤器,在心脏停跳时自动放电,重启"心脏发动机"。

对于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尤其伴有气短、浮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心功能不全的可能。

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这些都是预防猝死的关键。

中医养生智慧

《养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保持心态平和,精神内守,疾病便难以侵入。

现代研究证实,长期心理压力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负担,成为猝死的隐形杀手。

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研究表明,这些传统运动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合理膳食也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一环。《黄帝内经》中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现代营养学证实,地中海饮食模式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尾声:死亡并非不请自来

生死一线间,或许就取决于你是否能识别并重视这些求救信号。猝死不是不请自来的客人,而是一个有预兆的过程。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猝死就是一个过早的句号,而这个句号本可以推迟。

犹记那位在办公室里被发现已没了呼吸的程序员,他的电脑屏幕上还留着未完成的代码,桌上放着刚泡好的咖啡,如果能意识到胸痛的严重性,如果能早点就医,或许故事会有不同结局。

生命无常,但死亡并非全无预兆。

愿我们都能读懂身体的语言,在死神三次叩门时,及时应答,守护那份珍贵的生命权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