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在北京生活14年,对北京的“小市”情有独钟。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任职,《鲁迅日记》也大约是从这时开始写的,记录了他在北京的日常细务,从社交访友到往来书信,还有不少关于逛小市的文字,从中不仅可以管窥鲁迅其人,也能品味出民国文人风雅文字之外的市井生活。
鲁迅在北京生活14年,对北京的“小市”情有独钟。1912年5月,鲁迅到北京任职,《鲁迅日记》也大约是从这时开始写的,记录了他在北京的日常细务,从社交访友到往来书信,还有不少关于逛小市的文字,从中不仅可以管窥鲁迅其人,也能品味出民国文人风雅文字之外的市井生活。
南半截胡同7号 鲁迅曾居此长达7年半(选自《北京胡同记忆》)
老北京方言中,把旧货市场称为“小市”或“晓市”。名为“小市”,重在突出专卖零碎用物,名为“晓市”,则重在突出通常于后半夜开市,日出散市——传说是因为当时一些官宦子弟家境中落,手头窘迫,想把家中值钱的物什拿出来卖钱,又怕被人认出,于是趁夜半天黑,正可遮头藏脸,由此形成了晓市。老北京有名的小市有三处:德胜门北小市、宣武门西小市和崇文门外东小市。
为《阿Q正传》俄译本所摄,1925年5月28日摄于北京
1912年10月26日,“下午同季市、协和至小市”——这是鲁迅日记中第一次出现小市。小市由于所售物品包罗万象又价格低廉,十分受欢迎。鲁迅常常和同事友人吃完午饭,便溜达到小市随意逛逛。
鲁迅游小市的热情不仅仅是为了散步遛弯,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喜欢和依赖。所谓“刮风减半,下雨全无”,小市摆摊儿,很受天气影响,而鲁迅明知道天气不好,摊主不愿出摊,也会坚持去小市转转,以至于数次到小市后发现“摊位绝少”。
比如“(1917年)11月11日 晴,风。上午季市来,并同二弟游农事试验场。午后同齐寿山游小市。”
“(1916年)正月7日 午后往小市,因有雨雪所以无地摊”——地摊儿都不来了,但是鲁迅坚持来。
“(1918年)10月17日 午后游小市,雷、雹一阵霁,大风”,鲁迅不仅不惧风雨,冰雹天也不弃游小市。
风霜雨雪挡不住鲁迅的热情,节假日就更挡不住了,有两次,鲁迅是在除夕当天去逛的小市,自然也是没有什么摊贩的。但摊贩多少都不影响鲁迅对小市热情,有时一天逛两遍,有时连续几日都逛,有时一周逛五次。
为《阿Q正传》英译本所摄,1925年7月4日摄于北京
鲁迅爱游小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鲁迅要阅读大量书籍,而小市能为他提供一些购书的线索。日记记录:1915年4月19日,午后同陈师曾至小市,一银元买《一切经音义》《金石萃编》一束;21日,赴直隶官书局买《金石续编》一部十二本,二元五角;5月8日,午后同齐寿山、汪书堂赴小市,下午往直隶官书局购《金石萃编》一部五十册,十四银元——可见鲁迅在小市买到残本后,又觉得还是需要剩余部分,于是到书局“斥巨资”购得了全本。除此之外,鲁迅还记录自己在小市购买了《读书杂释》《太平广记》《汉律考》《朝市丛谈》等等。
1927年鲁迅赴上海后,日记中就不再经常提及小市了。尽管小市在鲁迅的人生漫道中,只陪伴他走过了其中一段旅程,却始终留在与旧时光相关的记忆深处。
编辑:孔燕松
初审:钱 敏
核审:陈 明
来源:汉墨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