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里最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相待。就像冬天清晨窗台上的那杯热粥,夏天傍晚递来的一把蒲扇,不用刻意讨好,却能让人心里踏实。可也得明白,真心不是毫无保留的 “傻信任”,就像农民种庄稼要防病虫害,待人接物,也得有双 “亮眼睛”—— 不是为了猜疑谁,而是为了不让那
生活里最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相待。就像冬天清晨窗台上的那杯热粥,夏天傍晚递来的一把蒲扇,不用刻意讨好,却能让人心里踏实。可也得明白,真心不是毫无保留的 “傻信任”,就像农民种庄稼要防病虫害,待人接物,也得有双 “亮眼睛”—— 不是为了猜疑谁,而是为了不让那些虚情假意的人,凉了热乎心。其实啊,想要骗你的人,再怎么装得像模像样,也藏不住那些 “小尾巴”,这些藏不住的 “马脚”,看清了,人就不会吃大亏。
承诺说得比蜜甜,行动却像泼出去的水
人常说 “说到做到”,可有些人偏偏只 “说” 不 “做”。就像战国时期的赵括,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跟着父亲学兵法,说起打仗的道理头头是道,连父亲都辩不过他。后来赵王要找人大败秦军,有人推荐了赵括,赵括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能把秦军打跑,还把兵法上的策略背得滚瓜烂熟。赵王信了他,让他代替老将廉颇带兵。可真到了战场上,赵括根本不会灵活应变,只会照着兵法条文来,结果被秦军包围,四十多万赵军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战死了。赵王就是被他嘴上的 “豪言壮语” 骗了,忘了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本事、真行动。
生活里这种情况也常见,比如有人答应帮你捎带东西,转头就忘得一干二净;有人说 “这事包在我身上”,等你追问进度,他却支支吾吾说 “还没来得及”。这些都是没把承诺放心上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敷衍。荀子曾经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放到生活里也一样,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就算没坏到 “妖孽” 的份上,也不值得信任。以后再有人给你承诺,别光听着舒服,多看看他之后的行动 —— 答应帮你带东西,是不是真的记在心上;答应帮你办事,是不是真的去打听、去落实。行动才是最实在的 “话”,没行动的承诺,再好听也是假的。
说过的话 “翻烧饼”,前后对不上
骗人的人总想着把谎话说圆,可越想圆就越容易出错,说过的话前后矛盾,一戳就破。看《甄嬛传》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例子:安陵容一开始跟着甄嬛和沈眉庄,后来为了争宠,偷偷用了不少阴招。有一次沈眉庄怀孕却突然中毒,甄嬛怀疑是安陵容干的,就去问她。安陵容一开始说 “姐姐怎么会怀疑我?我跟眉庄姐姐那么好,怎么可能害她?” 可后来聊到毒药的来源,她又不小心说漏嘴,提到了 “那种香粉只有我宫里有”,刚说完又赶紧改口 “我是说,我宫里也有类似的,但不是有毒的那种”。这话一出来,甄嬛就更确定是她了 —— 要是没做亏心事,怎么会说的话前后矛盾,一会儿说没关联,一会儿又提到关键证据?
《史记》里也有个类似的小故事:汉武帝时期有个官员叫主父偃,他有个门客想通过他求官,送了不少礼,还说自己在老家很有威望,百姓都服他。主父偃信了,向汉武帝推荐了他。可没过多久,汉武帝收到举报,说这个门客在老家横行霸道,抢人田地。汉武帝问主父偃怎么回事,主父偃去问门客,门客一会儿说 “是别人嫉妒造谣”,一会儿又说 “只是跟邻居有小矛盾”,话根本对不上。汉武帝一看就知道他在骗人,不仅没给官,还把他治了罪。韩非子说过:“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骗人的人,“秘密” 就是谎言,说话时总怕露馅,越紧张越容易说乱。平时跟人聊天,多留意对方的话 —— 比如他今天说 “昨天在家休息”,明天又说 “昨天去朋友家了”;今天说 “跟那个人不熟”,明天又说 “之前一起吃过饭”。遇到这种前后矛盾的情况,别觉得是对方记性不好,很可能是在撒谎,忘了自己之前说过什么。这时候多留个心眼,就不会被蒙在鼓里。
问关键的事就 “打岔”,要么绕要么躲
真心跟你相处的人,你问什么他都会好好回答,就算不知道也会说 “我不清楚,我帮你问问”。可想要骗你的人,一碰到关键问题就慌了,要么转移话题,要么含糊其辞,就是不敢正面回应。
战国时期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见秦王,秦王早就想把璧占为己有,一开始答应只要璧到了,就把十五座城给赵国。可秦王拿到璧之后,只一个劲夸璧好看,传给大臣们看,根本不提给城的事。蔺相如一看就知道秦王在骗他,故意说 “这璧有个小瑕疵,我指给您看”。秦王把璧还给他,蔺相如拿着璧后退几步,靠着柱子说 “您一开始说给十五座城换璧,现在却不提城的事,显然是想骗璧。您要是逼我,我就拿着璧撞柱子!” 秦王这才慌了,赶紧说 “我没骗你,这就让人画地图标城”。蔺相如知道秦王没真心,后来又想办法把璧送回了赵国。你看,秦王一被问到 “给城” 这个关键问题,就回避、打岔,这就是心里有鬼的表现。
平时跟人打交道,要是有关键问题想问,就别被对方的岔话带偏。比如你问对方 “之前借我的钱什么时候还”,他却跟你说 “最近天气真好,要不要一起去玩”;你问对方 “这件事你到底有没有参与”,他却跟你说 “你怎么这么不信任我,咱们这么多年的关系了”。遇到这种情况,别跟着他的话题走,坚持把关键问题问清楚 —— 他越躲,就越说明有问题,就别被他绕晕了。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 其实未经 “追问” 的话语也不值得信,该问清楚的,千万别含糊。
只捡你爱听的讲,不好的绝口不提
谁都爱听好听的话,可要是有人天天只说你爱听的,把你夸得天花乱坠,却从不提醒你可能遇到的麻烦,那你就得小心了,他很可能是在 “装”,想靠好听的话骗你的信任。
唐朝的安禄山就是这样的人。安禄山长得又胖又丑,可嘴巴特别甜,尤其会讨好唐玄宗和杨贵妃。他见了唐玄宗就说 “陛下是天命所归的明君,我这辈子就认陛下一个主子,就算死也会为陛下效忠”;见了杨贵妃,又说 “贵妃娘娘就像我的母亲,我愿意像孝顺母亲一样孝顺您”。有一次唐玄宗问他 “你这么胖,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呀?” 安禄山说 “肚子里装的全是对陛下的忠心!” 唐玄宗被这些话哄得特别开心,越来越信任他,给了他很大的官,让他掌管兵权。可安禄山心里根本不是这么想的,他暗地里招兵买马,准备谋反。后来 “安史之乱” 爆发,唐朝差点亡了,唐玄宗也被迫逃到四川。唐玄宗就是被安禄山的 “甜言蜜语” 骗了,没看到他背后的野心。
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你想创业,他天天说 “你能力这么强,肯定能成,根本不用考虑风险”;你买东西犹豫,他就说 “你眼光真好,这东西特别适合你,一点都不贵”。可真等你遇到问题,他却躲得远远的。曾国藩说过:“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 奉承的话好听,可往往是那些不好听的话,才是真心为你好的话。以后再有人天天夸你,别光高兴,多想想 —— 他有没有提醒过你 “这件事可能有风险,你要小心”?他有没有说过 “你这个做法不对,得改改”?要是从来没有,那很可能是在 “装”,别被他的甜言蜜语冲昏了头。
有好处时跑得比谁都快,没好处就 “冷下来”
真心对你的人,不管你有没有好处,都会对你好;可想要骗你的人,只看重你的 “利用价值”,有好处的时候围着你转,没好处的时候就对你冷淡,甚至躲着你。
看《三十而已》,王漫妮遇到的梁正贤就是这样的人。梁正贤一开始对王漫妮特别大方,送她名牌包、带她去高级餐厅吃饭,还说 “我觉得你是个特别好的女孩,我想跟你好好相处”。王漫妮以为遇到了真心对自己的人,就对他付出了感情。可后来王漫妮问梁正贤 “咱们要不要定下来,以后一起过日子”,梁正贤立马就冷淡了,说 “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为什么非要定下来?” 王漫妮又问他 “你是不是有别的女朋友?” 梁正贤还是回避,最后王漫妮才知道,梁正贤早就有未婚妻了,他跟自己在一起,只是想找个乐子,根本没真心想跟她过日子。梁正贤一开始对王漫妮好,是因为王漫妮年轻漂亮,能给他带来新鲜感,可一旦涉及到 “负责任” 这种没好处的事,他就立马冷淡了,这就是典型的 “看利益下菜碟”。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那些只看利益的人,根本不会跟你讲道义,他们对你好都是有目的的。平时看人,别只看他对你好的时候,更要看他在你没好处、需要帮忙的时候是什么态度 —— 你有钱有势的时候,他天天来找你;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却躲得远远的;你能帮他办事的时候,他对你特别热情;你帮不了他的时候,他就对你冷淡。遇到这样的人,别觉得他是 “朋友”,他只是想骗你的好处,一旦你没利用价值了,他就会立马离开你。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让人变得多疑,更不是要让人不相信别人。生活里还是好人多,就像身边的邻居,你家孩子没人接的时候,他会帮你接回来;你家老人不舒服的时候,他会帮你送医院;就像朋友,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会说好听的话,却会实实在在地帮你想办法、找路子。这些人才是真心对你好的人,值得用真心去换。
那些藏着 “马脚” 的人,就算一时能骗到人,也走不长远。因为假的终究成不了真,谎言总有被戳破的一天,到时候他们只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最后变成孤家寡人。多一份细心,少一份轻信,不是为了算计谁,而是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真心,不让它被浪费、被伤害。
以后再跟人相处,就看看这几个 “马脚”—— 承诺有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说的话有没有前后矛盾,关键问题会不会回避,是不是只说好听的话,对利益是不是特别看重。看清了这些,就能分清谁是真心,谁是假意,就能在真心换真心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踏实。日子是自己过的,要跟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在一起,这样的日子才会舒心、安心,才会越过越有滋味。
来源:淡泊的感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