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封建社会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文明的分水岭。整个变乱彻底改变了亚洲东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生态、世道人心。不仅从经济上扭转了南北方的发展轨道,而且从地缘文化上产生了宗教、人文的割裂。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封建社会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文明的分水岭。整个变乱彻底改变了亚洲东部的政治环境、社会生态、世道人心。不仅从经济上扭转了南北方的发展轨道,而且从地缘文化上产生了宗教、人文的割裂。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惨?熟悉的人可能会说,唐朝的6000万人口被灭了七成,890万户人口之剩下190万户,数不清的人、物、财灰飞烟灭,辉煌的大唐从此走向黑暗和没落。但实际上,还有比这更惨的代表。
连皇帝的妈都搞丢了!
唐朝睿真皇后沈珍珠的故事堪称乱世红颜的悲剧缩影。沈珍珠出身吴兴沈氏,家族自东汉起世代为官,其父沈易直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开元末年(约741年),她以良家子身份被选入东宫,赐予皇长孙李豫(后改名李俶)为侍妾。天宝元年(742年),13岁的沈珍珠诞下长子李适(即唐德宗),虽母凭子贵却始终未获正妃名分。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次年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时将部分皇室女眷遗弃长安。时年27岁的沈珍珠因地位不高,与众多女眷被叛军掳至洛阳掖庭为奴。至德二年(757年),李豫收复洛阳时曾救出沈氏,但因战事紧迫未将其接回长安,仅作简单安置。因为此时,李适并不是太子,只是皇太孙!因为李豫本人也还是唐肃宗李亨的太子啊!因为沈珍珠只是一个普通侍妾,虽然生下了长子,但是上面还有好几代皇帝,唐玄宗还活着呢。所以,唐军不太会为了这么个普通的妃子做太大的安排。
结果,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复叛再陷洛阳,沈珍珠于混乱中失踪。洛阳城的第二次陷落让皇家亲人就此永诀。
广德二年(764年)正月,唐肃宗去世,此时唐代宗李豫已经登基,李适以唐代宗长子的身份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并于次月(即二月)举行了册封典礼。此前,李适曾于宝应元年(76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军参与平叛,并于次年因功受封尚书令、赐铁券,位列凌烟阁功臣。他的太子之位稳固,直至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驾崩后即位,共担任储君十五年。
李豫称帝后(762年),曾发动全国力量搜寻十八年,从登基找到驾崩,一直力图找到沈珍珠。毕竟,皇太子的妈搞丢了,对全国人民来讲,没法解释。况且,中国的封建王朝都以孝治国,皇太子的妈都无法找到,无法予以奉养,愧对天下。
永泰元年(765年),寿州(今安徽寿县)崇善寺一名法号“广澄”的尼姑自称是失踪的沈珍珠,并声称在洛阳陷落后流落至此出家。地方官吏不敢怠慢,迅速上报朝廷。唐代宗派遣曾侍奉过沈氏的老太监、老宫女前往寿州验证。经反复盘问和细节核对(如体貌特征、宫中经历等),最终认定广澄并非沈珍珠,而是太子李适幼年的乳母。唐代宗得知真相后暴怒,下令将广澄以“欺君之罪”处以鞭刑,最终将其活活打死。这一严酷处置在当时引发争议,因其身份是太子乳母,且罪不至死。为何皇帝突然暴怒,要这样杀人灭口?乳母也是可以认亲的啊!
著名学者柏杨推测广澄或为沈氏本人,但因战乱中可能遭受凌辱,唐代宗为维护皇室声誉将其处决。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宗素以“仁孝宽厚”著称,但在广澄事件中却表现出罕见的极端手段。说明,沈珍珠可能在战乱中受到侮辱,为了保存皇家体面,李豫痛下杀手。另外,765年的时候,李豫已经喜欢上了独孤贵妃,大有立为皇后的意思。对于失散十年之久的沈珍珠,寻找的已经不是很积极了。如果找回来该怎么办呢?让独孤贵妃让出位置?好像也不合适啊。最好,永远找不到,就此失踪,对皇帝的面子来说,至关重要!
于是,广澄尼姑,死于非命。
广澄事件后,唐代宗下令停止寻找沈珍珠,转而与独孤贵妃公开秀恩爱,甚至在其死后三年不下葬以示深情,与对沈氏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唐德宗李适继位后,不堪其生母下落不明的现状,令册封沈珍珠为皇太后,设置奉迎使持续寻找了二十六年,建中二年(781年),洛阳的一个老宫女李真一出游,偶然遇见一名寡居妇女高氏,发现其年龄、外貌与失踪多年的沈太后极为相似。高氏对宫廷秘闻颇为熟悉,言谈间常提及宫中往事,引起李真一注意。李真一原是唐代宗时期宫中女官,曾与沈珍珠(沈氏)有过直接接触,熟悉其相貌和宫中旧事。
李真一发现,高氏与沈珍珠失踪时的年龄相仿(约40年间隔推算,高氏此时已年近六旬),且容貌相似度极高。沈珍珠曾在喂养幼子李适时用刀切果脯不慎伤及左手指,而高氏左手同样有因削瓜留下的伤痕。这一细节成为李真一认定其身份的重要依据。李真一询问高氏宫中经历时,高氏回答虽含糊,但能部分对应沈珍珠的经历,例如对东宫生活和安史之乱期间的遭遇描述。
李真一立即将发现上报寻访太后的使者。地方官员为邀功,未经严格核查便将高氏迎入洛阳上阳宫,并派百余名宫女以太后规格侍奉。唐德宗李适得知后欣喜若狂,甚至准备仪典迎接“太后”回长安。
但实际上高氏实为李隆基亲信宦官高力士的养女,其弟高承悦得知冒充事件后,担忧家族受牵连,主动向德宗坦白真相。德宗派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前往洛阳查验。樊景超当众拆穿高氏伪装,指出其手指伤痕实为削瓜所致,并斥责“太后诈伪”。高氏辩称,起初推辞并非太后,但在官员诱导和虚荣心驱使下,半推半就接受“太后”身份,企图借此改变命运。尽管真相大白,唐德宗出于寻母心切,未追究高氏罪责,仅将其遣返回家,并称:“吾宁受百欺,庶几得之。”我宁肯被骗百次,希望总有能寻到的机会。
李适这一仁孝寻母的态度被很多奸人利用,导致此后民间有很多冒充太后事件频发,但均未成功。
唐顺宗李诵于805年正月继位,继承父亲唐德宗遗志,继续寻找祖母沈珍珠。此时沈珍珠若在世已年近八旬,但李诵仍派遣官员查访,甚至安排皇室亲王(如睦王李述)主持寻访工作。李诵在位仅八个月便因健康问题,在宦官集团逼迫下退位,被迫禅位于长子李纯(唐宪宗)。
唐宪宗李纯于805年八月登基后,面对曾祖母失踪已逾50年的现实(沈珍珠若在世约78岁),加之大臣上书建议“太后年高,恐已不在人世”,最终接受寻访无望的现实。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正式下诏停止搜寻沈珍珠,结束自唐代宗以来四代皇帝持续近50年的寻访。追谥沈珍珠为“睿真皇后”,并在代宗陵墓旁修建衣冠冢,将她的神位祔入太庙,以皇家最高礼仪完成象征性安葬。
沈珍珠的失踪成为安史之乱后皇室权威衰落的缩影,也成为对盛世记忆的封存。《旧唐书》记载面对找不回来的困境,"帝再拜,歔唏不自胜"。这位乱世佳人的命运,既是个人悲剧,更是盛唐崩塌的缩影。辉煌无比的盛世帝国,因为一场八年的动乱,不仅葬送了王朝使命,也葬送了千万人性命,连帝国的祖母也一并葬送。
千年后的我们仍能感受历史尘埃中那份刻骨铭心的遗憾与追问!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