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真的,一刷到“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夺冠的新闻,我心里是佩服的。哈尔滨马拉松的赛道上,一个全职护士,能从一群专业跑者里杀出来,这得多大劲头、多牛毅力?更别提那句“生理期坚持完赛,还能夺冠”的励志桥段,直接被网友吹爆——“拼的就是意志力!”“医护工作都能坚持,跑步
“最快女护士”张水华舆论反转,为啥“弱者滤镜”翻车了?
说真的,一刷到“最快女护士”张水华夺冠的新闻,我心里是佩服的。哈尔滨马拉松的赛道上,一个全职护士,能从一群专业跑者里杀出来,这得多大劲头、多牛毅力?更别提那句“生理期坚持完赛,还能夺冠”的励志桥段,直接被网友吹爆——“拼的就是意志力!”“医护工作都能坚持,跑步算啥?”只要你有点生活压力,看到这样的新闻,都不由自主地带入进去,仿佛这冠军的奖牌,自己也有一半功劳。
可剧情走到后面,画风突然一转——张水华赛后当众喊话领导:“希望支持我周末调休,为我参加比赛多点理解。”哎呀,网友情绪瞬间变天。不服的、吐槽的、质疑她“精致利己”的都来了:“你能调休,谁帮你顶班?”“你拿奖金跑满全国,牺牲的是同事的休息日,你考虑过没?”虽说“冠军光环”自带滤镜,可这“滤镜”背后,真的谁弱谁有理吗?
我跟你们讲,这事说到底,真就是一场现实版“弱传播”的大翻车。你仔细翻翻张水华的发言,“只希望领导能支持”“这次比赛特别不容易”“医护工作太忙太累了”……她就是把自己包装成了普通人、弱者——一个在医院里996、业余拼命追梦的小打工人。你就想,哪个中国人没被职场压榨过?哪个打工人不曾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挣扎?她一哭诉,大家都觉着,“这人不容易啊,得帮一把!”这是天生的共情点,情绪一上头,逻辑直接靠边站。
但问题来了,弱者身份在舆论场可不是铁打的——今天你是“弱者”,明天就能被拎成“强者”。张水华现在不是单纯的护士了,她是MCN签约的网红,有比赛赞助,有流量、有资源,甚至有些同事得主动帮她换班,伺候她“逐梦足迹”。这会儿,网友的同情心顿时转向了“无名的同事”——那些谁也喊不出的、辛苦值班补位的小伙伴。说句玩笑话,今天跟着你为梦想奋斗,明天我就成了备胎加班狗,谁心里不添堵啊?
其实这一切,正好就是“弱传播”的双刃剑在作怪。网络舆论这东西,说白了——爱弱怕强,谁苦谁有理,感觉被欺负的永远能赢到最后。可一旦你的苦变成别人的累,你的奋斗变成别人的负担,风向就飘得飞快。昨天你还在哭诉“拼命逐梦”,今天有人说“你身价几十万了,还在卖惨,道德绑架谁呢?”你看,强弱身份互换,比北方天的变化还快。
张水华老公出来回应——说人家大多数时候都是按规定休息,换班次数屈指可数,MCN签约只是为了跑步名额。可说实话,这种强行解释,网友根本不买账。为什么?因为在网络情绪里,最原始最直接的感觉说了算,等热搜下来了,谁还有空计较细则?你哭你的,我酸我的,谁都不讲理,谁都只认自己的“弱”。很多网友的留言让我忍俊不禁:“你能调班跑步,我们能调班追星吗?”“你拿奖金,同事加班拿啥?”大家不是真想为难谁,只是讨厌那种看似公平、实际有特权的感觉。
更魔幻的是,这场情绪堆积到极致的时候,连和张水华签约的361度都受不了了,迅速宣布合作终止。医院工作人员出面辟谣,说没打算解聘她,可网络暴力的雪球早就滚下山。有的人变着法子去她微博、视频下面骂,用最狠的字眼发泄自己从没见过面的愤怒。到最后,这“弱传播”的回旋镖,已经打得张水华自己头破血流。这时,很多网友才缓过来,呼吁别让一个冠军因为舆论压力丢饭碗,“我们应该多点包容”。
你看,其实张水华不过是这一两年类似热点的缩影罢了。“餐馆续面风波”、某女辅警“逃脱终极考核”、各类“反转新闻”……说到底,谁掌控了“弱者叙事”,谁就能带动舆论。可掌控的同时,情绪和正义感也在左右摇摆。今天是你可怜,明天是你“作妖”,任何人都可能成“出头鸟”、背黑锅。一波操作下来,舆论翻脸比翻书还快,这不是玩笑,是社会现实。
那我们怎么办?说到底,还是得“认清这个世界的本质,又依然热爱它”。表达者需要克制,别靠卖惨和哭诉博流量,别想用一句“我也不容易”抢占道德高地。旁观者要明白,“弱传播”是一种操作,但不能代替事实公正,不能被带节奏牵着鼻子走。不然,上一秒还是悲情主角,下一秒舆论高墙塌了,只有受伤的是一个真正逐梦、努力的普通人。
说白了,这事儿不是张水华不该哭诉,而是我们不能只凭情绪断案。谁都有自己的“周末”、自己的“小梦想”,但别让别人的故事,成了你宣泄情绪的借口。网络世界很大,但别忘了,屏幕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现实和舆论的区别,不被“弱传播”的旋涡卷走,更不会在键盘上迷失自我。
这才是舆论时代里,每个普通人该学会的一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来源:另眼看体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