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是否为预制菜?贾国龙会起诉罗永浩吗?一句"恶心"评价会引发法律纠纷吗?这场由网红企业家引发的餐饮业风波,正在演变为关于预制菜透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全民讨论。罗永浩近日在西贝用餐后发布"恶心"二字评价,称花了几百元吃到的是预制菜,引发轩然大波。西贝董事长贾国
西贝是否为预制菜?贾国龙会起诉罗永浩吗?一句"恶心"评价会引发法律纠纷吗?这场由网红企业家引发的餐饮业风波,正在演变为关于预制菜透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的全民讨论。罗永浩近日在西贝用餐后发布"恶心"二字评价,称花了几百元吃到的是预制菜,引发轩然大波。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紧急回应,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并表示将开放所有厨房接受公众监督。
事件起源于9月20日,罗永浩在西贝某门店用餐后,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花了几百块钱,吃的全是预制菜,恶心。"这条仅有两个字的点评迅速引爆网络,24小时内转发量超过10万次,评论达5万余条。作为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网络大V,罗永浩的点评确实对西贝造成了巨大压力。
西贝餐饮集团迅速做出反应。董事长贾国龙亲自出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西贝从未使用预制菜,我们的每一道菜都是厨师现场烹制的。"为进一步自证清白,贾国龙宣布将推出"阳光厨房"计划,向消费者开放后厨操作过程,并通过直播方式展示菜品制作全程。这一举措获得部分消费者认可,但也有人质疑是危机公关的权宜之计。
法律专家指出,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评价的合法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对购买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进行评价,只要不是故意捏造或歪曲事实,就不构成侵权。罗永浩作为消费者,其"恶心"评价虽显尖锐,但若基于真实消费体验,很难认定为诽谤。除非西贝能证明其故意捏造事实,否则起诉胜算不大。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预制菜的界定标准。目前餐饮行业对预制菜尚无统一定义。广义而言,经过预先加工的食材都可称为预制菜,包括洗净切好的蔬菜、预调味的肉类等。狭义则指完全预制的料理包,只需简单加热即可食用。西贝主张使用的是"现场烹制的半成品",而罗永浩则认为这属于预制菜范畴。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担忧,二是对性价比的质疑。许多消费者表示,能够接受快餐使用预制菜,但无法接受高端餐饮以现制菜的价格销售预制菜品。北京消费者协会近期调查显示,78%的消费者希望餐饮企业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
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转型期的困惑。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和标准化需求增加,预制菜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但消费者接受度与行业发展速度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亟需建立规范的标准体系和披露制度。
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和欧美国家早已建立完善的预制菜标识制度。日本餐饮法规定,使用预制菜品的餐厅必须在菜单上明确标注"调理食品"字样。美国FDA要求连锁餐厅公布主要食材的来源和加工方式。这些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知情权,也为规范行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西贝作为中式正餐代表品牌,其客单价在150-200元之间,消费者对品质有更高期待。此次事件后,西贝宣布将投资5000万元升级厨房透明化工程,包括安装实时监控系统、设立消费者参观通道等。这些举措可能推动行业向更透明方向发展。
罗永浩的"恶心"点评虽显激烈,但客观上推动了餐饮行业对预制菜问题的重视。中国烹饪协会表示正在制定《预制菜术语和分类要求》等行业标准,未来可能要求餐饮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起事件最终可能促成行业规范的建立,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
对于消费者而言,关键不是抵制预制菜,而是获得知情权和选择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预制菜确实提供了便利,但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在为什么付费。这场争论的意义在于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的餐饮消费环境,让高品质的现制餐饮和便捷的预制菜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最终,餐饮企业应该认识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诚实是最好的策略。明确告知消费者食材情况和加工方式,让消费者自主选择,才是长远发展之道。西贝若能借此机会推动行业透明化进程,反而可能将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来源:照理文化